首页 理论教育 当地语言掌握与人脉拓展:成功之道

当地语言掌握与人脉拓展:成功之道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优秀的驻外记者不一定都能很好地掌握驻在国当地的语言,但毫无疑问的是,掌握驻在国的语言对于驻外记者开展工作大有裨益。与此同时,对于当地语言的掌握情况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名驻外记者在驻在国的派驻时间。正如前文所述,某国在当地的驻外使领馆举办的各种招待会以及驻在国形式多样的新闻发布会都是驻外记者扩大社交网络、拓展人脉资源的重要平台。

当地语言掌握与人脉拓展:成功之道

虽然优秀的驻外记者不一定都能很好地掌握驻在国当地的语言,但毫无疑问的是,掌握驻在国的语言对于驻外记者开展工作大有裨益。斯蒂芬·赫斯曾经对1992年之前在美国媒体里担任驻外记者的834人与1992年当年在美国媒体里担任驻外记者的294人进行了一次外语语言水平对比调查[34],情况如表3.1所示:

表3.1 美国驻外记者外语水平对比调查

从表3.1中我们可以看出,驻外记者在掌握驻在国语言的水平和人数上都呈现了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对于当地语言的掌握情况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名驻外记者在驻在国的派驻时间。长期驻在某一国的记者大都能够比较好地使用当地语言,因为良好的语言能力便于记者建立自己的人脉网络,从而扩大可能的消息来源。而那些完全不懂当地语言的外国记者,要么是因为某项报道任务被短期特派到当地进行报道(如战地记者会议记者等),要么会因为语言的障碍,在当地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被改派到其他更合适的国家。

正如合众社前中东记者大卫·皮埃尔斯(David Pearce)所言:“不掌握该语言,就看不懂墙上的涂鸦。”[35]《新闻周刊》驻东京记者凯瑟琳·曼妮格德(Catherine Manegold)也曾表达过类似观点。“由于她不懂日语,所以得到的信息都是经过过滤的。她或者要通过讲英语的人获得信息,或者通过翻译,而这些人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都可能进行了选择,尤其是涉及对自己国家不太好的内容时。而要雇一名好翻译,非常贵。”[36]因此,驻外记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除了认真参加本媒体组织的语言培训外,自己也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尽量多地使用当地语言进行交流。而媒体的国际部在向外选派驻外记者的时候,也需要认真考量记者所掌握的外语与目的地的匹配情况,以及记者的语言学习能力等。

驻外记者是名副其实的“社会活动家”,这是由其新闻采访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人际关系网是驻外记者重要的消息来源,记者社交的范围不能囿于自己可见的报道视域内,这是因为新闻事件决定了谁是消息源,而新闻的发生又是不可预知的。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各路媒体都在挖掘第一手信息,这其中拼的就是人脉关系。提供消息的人可能是政府高官,也可能是相关领域的精英,或许记者的邻居碰巧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因此,驻外记者要广交朋友,不仅要尽量结识驻在国政府或各类机构的新闻发言人、业界精英和知名学者,还要与其他媒体的驻外记者或者驻在国的媒体同行们搞好关系,并与当地的普通居民和华人华侨建立联系。

正如前文所述,某国在当地的驻外使领馆举办的各种招待会以及驻在国形式多样的新闻发布会都是驻外记者扩大社交网络、拓展人脉资源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那就是驻外记者们在驻在国自发建立的“外国记者协会”(或称“外国记者俱乐部”)。这一组织在加强驻在国外国记者间的交流和沟通,向驻外记者们提供有价值的驻在国信息和新闻线索,以及维护记者们的合法权益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日本外国记者俱乐部”(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of Japan)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当时的盟军最高统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一起到日本的一群外国记者创立的。因其地理位置靠近日本政府主要行政机构,自创立起就成为外国记者最活跃的据点,是日本政府和企业对外发布消息的平台,被认为是日本对接世界的一个窗口。与日本一般记者会的拘谨不同,在FCCJ的记者会上,无论是日本本国记者还是外国记者都可以毫无顾忌地提问,因而这里往往成为热门话题的制造工厂。FCCJ一直是西方媒体主导的平台,《时代周刊》《经济学人》和美联社等主要新闻机构记者都是该俱乐部的活跃会员。在日本经济繁荣的时代,FCCJ的正式会员接近500人。如今,虽然日本经济风光不再,正式会员仍有300多人。除了新闻机构的会员,FCCJ还吸纳了来自企业和驻日外交官等1500余名非正式会员”[37]。中国驻日本记者王小鹏由于经常出席FCCJ的记者会并在会上积极提问,结识了很多俱乐部内部的官员,并顺利加入了该俱乐部。通过对俱乐部内部架构的研究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他还成了该俱乐部新闻发布会有史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的会议主席。日本外国记者俱乐部这个平台不仅有利于王小鹏及时获取日本政府和企业的权威信息,还增加了其在日本驻外记者中的知名度,拓宽了他的人脉资源。这可谓是中国记者融入外国记者圈的成功案例。

再以“驻华外国记者协会”(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of China)为例。该协会于1981年在北京成立,当时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驻华外国记者的人数也因此不断增多。该协会是驻华记者重要的消息来源之一,为各国记者拓展人脉关系、深入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平台。它不仅吸纳各国媒体的驻华外国记者或者工作地点不在中国内地的驻外记者成为会员(这两种会员具有协会的选举投票资格);还对非全职的驻外记者或者其他相关从业人员敞开大门,如供职于中国媒体的外国记者、外国的兼职自由撰稿人、驻外记者助理以及主修新闻专业的学生等;与此同时,该协会还欢迎其他行业的人士参与其中,如各国的外交人员、学者、咨询师公共关系人员和企业高管等关注中国发展的各界人士。为了加强会员间的联系、增强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该协会经常会邀请资深的驻华外国记者、中国学者、畅销书作者,以及在政治国际关系科学等领域的领军人物,甚至是诺贝尔奖得主前来为协会会员进行主题讲座。如2013年3月21日协会举办的讲座题为“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世界上最强大的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 — the most powerful bank in the world?),邀请的主讲嘉宾是前任美联社驻华记者、现任彭博新闻社驻华记者亨利·桑德森(Henry Sanderson),以及曾经在美国海军部门供职七年的彭博社记者兼编辑迈克尔·福赛斯(Michael Forsythe);3月18日举办的讲座题为“埃及和叙利亚:产生的地区影响和中国可以扮演的角色”(Egypt and Syria:Impact on the Region and the Role That China Can Play),邀请的主讲嘉宾是美国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中东政治项目主任、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研究中心推荐专家大卫·辛克(David Schenker)。与此同时,记者协会还会为外国记者定期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的聚会,这些活动不仅能使记者们放松心情,还能增进他们相互之间的了解与信息分享。[38]

“国际一流媒体的驻外记者一到任,大都会迅速建立自己的通讯员(fixers)网络,有的还在当地发展特约记者(stringers),力求拥有自己的耳目眼线和采访路径。相比之下,中国驻外记者从上任到离任,在这方面能与国外同行相媲美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39]究其原因,还是我国驻外记者在拓展人脉关系方面的短板所致。中国人在海外爱“扎堆儿”,他们的交际圈子大都囿于华人群体,这也是为什么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城或者唐人街,而从未听说过什么美国城、法国街的原因。笔者从一名驻华记者的助手那里了解到,驻外记者中存在一种对中国记者的普遍看法,那就是中国记者大都不能融入驻外记者的圈子里,他们总是游离其外,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也很少与别国记者合作或者是分享信息。当然,上文中也提到了新华社驻日本记者成功融入当地记者圈的案例,驻日记者王小鹏不仅加入了日本的外国记者俱乐部,还成了该俱乐部新闻发布会有史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的会议主席。但这种案例还是比较少的,中国驻外记者依旧需要在拓展人脉、广交朋友方面多下功夫。(www.xing528.com)

华尔街日报》记者在挖掘“马航MH370事件”的真相时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消息源(如表3.2所示),充分显示了人脉拓展的价值所在,而人脉资源也正是记者的核心资源。

表3.2 《华尔街日报》记者报道“马航MH370事件”的部分消息源以及第一手采访对象[40]

续表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