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学中智慧的意蕴:般若智慧的终极境界

佛学中智慧的意蕴:般若智慧的终极境界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学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智慧,入空门即是入智慧之门,因此研究智慧不可忽略佛教这一领域。四为方便般若,是智慧运用的方法,包括所有学术知识的范畴。所以大小乘佛学的最高成就,都是注重智慧的解脱、智慧的成就,并非盲目的信仰。用佛学的说法,般若智慧就是“空”,就是如实知诸法实相,即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及其本源的终极智慧。

佛学中智慧的意蕴:般若智慧的终极境界

佛学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智慧,入空门即是入智慧之门,因此研究智慧不可忽略佛教这一领域。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唯物史观,此处不是从宗教的角度来谈佛,而是从学术思想层面来谈佛、论佛。欧阳竟无曾从多个方面论证过“佛法非宗教非哲学[151],我们赞同这个观点。

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尊称“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他逝世(“涅槃”)后,佛教很快分为许多部派,但是谈到佛学的学术思想,依照习惯一般都以大乘、小乘来区分。小乘佛教只讲“自我解脱”,而大乘佛教不仅求“自我解脱”,而且要“普度众生”。大约在东汉明帝永平中(公元58—75年)遣使西域之后,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并产生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著名的禅宗,即中国佛学。中国的佛学大小乘并列,但比较偏向大乘;尤其是发展形成的“顿悟”说,是中国佛学新的理论创造,对智慧学说有重要启发。因为印度佛学讲的“转识成智”本有许多层次(如“十地就是十个阶段”),而中国人接受了“转识成智”命题,在实行方法上却讲得简易直截,基本思想是通过“定慧双修”达到顿悟。[152]

佛学经典中多处讲到“般若”(梵语Prajna的音译),中文的译义等于智慧。如果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学三藏十二部的精髓要旨,那么“般若”就是《心经》的核心思想。《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大智度论》四三卷说:“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般若即是无可比拟的最上智慧。由于“般若类”经书共有八部之多,如《放光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等,所以“般若”也有多种表述和含义。比如,南怀瑾讲述了般若智慧有五项内义:一为实相般若,是证悟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与心性根源的智德。二为境界般若,是由心性本能所生起的各种差别境界,包括精神世界的种种现象。三为文字般若,是由智慧所发出哲学的文学语言的天才。四为方便般若,是智慧运用的方法,包括所有学术知识的范畴。五为眷属般若,概括由前五度而来的道德行为的德性。所以大小乘佛学的最高成就,都是注重智慧的解脱、智慧的成就,并非盲目的信仰。[153](www.xing528.com)

事实上,佛学所说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甚至与普通的智慧相对立(如晋代高僧僧肇就有所谓“般若无知”之说)。因为在佛门中人看来,普通的智慧是指世俗(世间)智慧,就是人在生活当中要有一种抉择力,“智”解释为决断,“慧”解释为拣择,拣是拣选,择是思量,也就说人要知对错、知善恶,然后知取舍,把这样的智慧心用在各行各业、生活和为人处世当中。这是凡夫俗子的生活智慧,很主观的,很“我执”的,不是修道人修出来的智慧。修道人要修达的智慧是般若智慧,或者叫无漏智慧,是指能够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大智慧,标志着涅槃的自觉。用佛学的说法,般若智慧就是“空”,就是如实知诸法实相,即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及其本源的终极智慧。具体来讲就是,一切法现前,却不执着一切法,也不执着有个我,破“我执”,破“法执”,无法无我,空诸法相,即是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与万物合一,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到这个时候,无争、无贪、无罣无碍,真是圆融无碍,得大自在。简单来说,就是常常观空。这就获得大乘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154]般若智慧是见道以上圣者拥有的智慧,最殊胜的(即最美好的),是通过修行向往达到的最高智慧——如来的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