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中的知的四种用法:动词、知道的意思

《老子》中的知的四种用法:动词、知道的意思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中“知”出现了65次,有以下四种用法:第一,用作动词,“知道”的意思。日与月相对,白与黑相对。这也就是说,“智”就是只知道对欲望的追求、只知道事物的表象。如果只“知其雄”“知其日”“知其白”,而不能“守其雌”“守其辱”“守其黑”,同样也是只知事物的表象、痴迷于事物表象的糊涂蛋、白痴。古文中的“伯”“你永远不懂我伤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老子》中的知的四种用法:动词、知道的意思

甲骨文金文中,“知”与“智”本来是一个字,由“矢”“口”“亏”组成,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日”字。到了小篆中,这个“日”又变成了“白”,《说文》解释说:“,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徐灏笺注云:“知本一字,隶省作智。”

古文中的“智”

“矢”就是箭,“亏”,《说文》解释说“于也,象气之舒云”,会合其义,“知”就是人张口说话吐气的意思;说话是为了表达关于事物的认识,所以徐锴《系传》进一步解释说“凡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会意”。《老子》中“知”出现了65次,有以下四种用法:

第一,用作动词,“知道”的意思。如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第3章“使夫知不敢”、第4章“吾不知其谁之子也”的“知”。

第二,用作名词,指知道的内容,也就是“知识”。如第3章“恒使民无知无欲也”、第19 章“绝圣弃知”的“知”。

第三,与“智”字通用。如第10章“爱民治国,能毋以知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第27章“虽知乎大迷”等“知”字,既可理解为“知”“知识”,也可以理解为“智”“智慧”。

如上所述,“智”“知”本为一字,或从日,或从白。按“从日”理解的话,“智”的字形之义就是第28章所说的“知其日”;按“从白”理解的话,就是第28章所说的“知其白”。

日与月相对,白与黑相对。从阴阳属性上说,日、白为阳,意味着万物的产生、欲望的产生,代表着事物的表象;月、黑意味着万物的回归、欲望的淡化,代表着事物的本源、本质。

这也就是说,“智”就是只知道对欲望的追求、只知道事物的表象。所以《老子》对“智”没有一点儿好感,如第18章说“智慧出焉有大伪”,智慧出现才有了虚伪;第57章说“人多智巧,而奇物滋起”,人们的智慧技巧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就产生。

第四,除了上面三个义项外,“知”还有“转变”“转化”的意思。如《素问·刺疟篇》“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第一次针刺后病势就衰弱了,第二次针刺后病势就向好的方向转化了,第三次针刺后疾病就痊愈了。其中的“知”处于“衰”“已”之间,就是指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变、转化的意思。

《老子》中的“知”固然大多可以解释为“知道”“知识” “智”,但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日,守其辱,为天下谷……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第52章“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中的4个“知”字,应该解释为“转变”“转化”之义。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转变”“转化”呢?《老子》第25章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是描述作为万物本源的“有物”化生万物的过程,也就是由阴到阳的过程。第16章说: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www.xing528.com)

这是描述万物化生以后又返回到本源的过程,也就是由阳到阴的过程。

这样,从作为万物本源的“有物”化生万物,再到万物返回到本源,刚好形成了一个圆环之“道”,而这个“道”就是阴、阳往复循环之“道”(参“道”字条)。

从阴、阳属性上说,第28章、第52章所说的“雄”“日”“白”“子”皆属阳,“雌”“辱”“黑”“母”皆属阴,而所谓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日,守其辱,为天下谷……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既知其子,复守其母”都是“使阳向阴转化以回归本源”意义上的“转化”“转变”。

第27章说“虽知(智)乎大迷,是谓眇要”,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个大糊涂蛋;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才是为“道”的关键。如果只“知其雄”“知其日”“知其白”,而不能“守其雌”“守其辱”“守其黑”,同样也是只知事物的表象、痴迷于事物表象的糊涂蛋、白痴。

举个例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势力强大而国君家族的势力衰弱,晋国实际上被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六家瓜分了,而这六家之间也是相互勾心斗角。

先是范氏、中行氏VS赵氏,双方激战正酣之时,智氏联合韩氏、魏氏,裹挟着晋国国君,以平叛为名,想把赵氏、范氏、中行氏三家一起干掉。打着打着,范氏、中行氏打昏了头,居然发兵进攻晋国国君,形势演变为智氏、赵氏、韩氏、魏氏VS范氏、中行氏,力量对比很明显,范氏、中行氏注定失败,因此先退出了游戏。

剩下的四家之中,智氏的势力明显强一些。当时智氏家族的掌门人智瑶贪心不足,以晋国国君的名义向其他三家索要土地,韩氏给了,魏氏也给了,但赵氏就是不给。于是,智瑶又联合韩氏、魏氏二家攻伐赵氏。

就在赵氏快招架不住时,谋士张孟谈冒死出城游说韩、魏两家:“大家不就是想多要些土地吗?我们为什么不联合起来把智氏灭了?智氏的土地可比我们赵氏的土地多多了。我们三家合作,灭掉智氏,均分其地,多好呀!再说,智氏那么强势,那么蛮横,就算灭了我们赵氏,也未必会分给你们两家土地。你们不仅分不到土地,恐怕下一个灭亡的就是你们呀!”

张孟谈的这番话打动了韩、魏两家。于是韩、魏两家与赵氏里应外合,打了智氏一个措手不及。智氏的军队大败,智瑶也被活捉,被羞辱一番之后杀掉。

智瑶姓“智”,从文献的记载来看,也的确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当他这种聪明被欲望牵引、心智被欲望充塞时,这个“智”姓对他来说就成了一种讽刺。

智瑶姓“智”,又名“伯”,这个“伯”该不会和“白”还有什么关系吧?原来,“伯”还真就作“白”,只不过后来才在“白”的基础上加了一个“人”字旁成了“伯”。

古文中的“伯”

“你永远不懂我伤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像智伯那样只“知其日”“知其白”,痴迷于“日”“白”,被欲望、事物表象牵着走的人,就是一个典型的糊涂蛋,就是一个令人感到伤悲的白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