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开发中的知识类经验:概念、价值和分类

课程开发中的知识类经验:概念、价值和分类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类经验,指的是课程中“是什么、为什么”等内容,重点在于解释内涵和原因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具体包括了“概念、价值、理论、规则、分类”五种经验类型。一个课程不能没有知识类经验,至少要介绍一下要点的价值和分类,但也不能过多介绍知识经验,否则会沉溺于理论中,容易给学员枯燥的感觉。

课程开发中的知识类经验:概念、价值和分类

知识类经验,指的是课程中“是什么、为什么”等内容,重点在于解释内涵和原因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具体包括了“概念、价值、理论、规则、分类”五种经验类型。一个课程不能没有知识类经验,至少要介绍一下要点的价值和分类,但也不能过多介绍知识经验,否则会沉溺于理论中,容易给学员枯燥的感觉

概念是人将某些事物的共性特点概括出来而形成的,常体现为一种术语、一个词语。比如“学术”,这个概念指的是对事物的内在规律展开的学科化研究,一般体现在高等教育和研究人员的身上。

在我们的课程中,常常是存在某些概念的,这些概念有着特定的内在规定性,必须准确解释其内涵,才能令学员在思想层面对概念达成统一的认识,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一些基本的认识,否则对概念的认识不统一,势必陷入某些思想的纷争之中,难以自拔。

在课程中,我们要注意对概念进行一个数量上的控制,一门2至4个小时的课程,以出现2~3个概念为宜,不宜过多。否则不仅无助于学员的理解,更会影响后续课程中有关内容的学习。

比如在经验萃取与课程开发中,一般大家对“萃取”这一概念更敏感,需讲师做简要的解释:它特指的是一种对经验的梳理、综合和提炼的技术,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再如“‘内训师’新解”中的“内训师”,我们赋予了它特定的含义:“内”是内萃经验,“训”是训练辅导,“师”是师出“牛”徒。

我们要注意,课程中出现的概念,开发者自然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某种特殊的规定,如上述对“内训师”的内涵的解释,就是一种特殊的规定,有着特定的内涵。但我们不能生造概念,不能强行注入过于牵强的含义,那样做常常是费力不讨好的,我们可以借助概念既有的流行含义,再进行一些独特的丰富,但不要独创概念,生搬硬套不合基本的语言表达习惯的概念。

价值的意思是简单的,是说某项内容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意义。如果课程中的内容是没有价值的,就没有开发和存在的必要,而其中需要学员领悟、学习的某些价值,是需要充分体现的。

比如,在“经验萃取与案例开发”中,我们会讲述萃取案例的五大价值,从而提醒学员意识到个案的重要性,以及在个案背后的共性经验能带给我们工作上的各种好处。这种对价值的阐述和设计,不仅可以引起学员的深度思考,更能折射课程本身的内在价值。课程中某些内容价值的彰显,恰恰是课程价值的一部分。

对价值的阐述,常常是分类展开的,即对其价值进行多个维度的体现、讲解等,从而令学员有全方位的认知,同时对课程的学习有突出的精神收获感、思想满足感。

当然,价值介绍,是对课程中的内容重点、要点展开的讲解和教学设计,不是说每一步、每一环节都需要价值强化。同时,在开发时要意识到内容价值的板块的存在,不少开发者会忽略这一点。

很多人不喜欢理论,觉得理论有些枯燥,远不如案例、故事生动,也不如方法、流程等实在。

但其实,理论是可以有趣的、生动的,单纯认为理论是枯燥的、无趣的,是一种典型的错误认知。大部分经典的理论、有效的理论、高品质的理论,讲解起来不仅不枯燥,而且可能生动有趣,给学员的头脑中注入更加深刻而生动的思想认知,以提升其思考的深度,使之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待各种现象、各种问题。

所谓理论,其实是系统认识事物规律、解释其底层原理的种种表述,常常有一定的深度,更加贴近事物运转的客观表现本身。在我们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理论来支持和指导的,尤其是借助一些权威的、经典的学科理论。

当然,很多时候理论不是我们自己开发出来的,而是通过“借力”来完成的。这就常常涉及日常读书,尤其阅读一些学术作品的问题了。每个学科都有大量经典而实用的理论,在构建人类思想、打造人类文明的过程中,始终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美国前心理学会前会长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引用最广泛的心理学理论之一,他将人的需求划分成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你在适当的课程中加以引用时,经典权威的理论就无疑在为你的课程“站台”,在证明你的正确性。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理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但不限于公理、定律、效应、原理、主义、思想等类型,要想在课程中很好地应用“理论”来站台,其方法有两点。

第一是阅读学术作品,对特定学科如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多了解,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消化,并在课程中加以运用。这是根本性的方法,如果说有缺点,那就是积累的过程是缓慢的,学习和消化是需要时间的。

第二是借助检索工具进行检索。在我们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特定的“理论需求”,围绕关键词去检索特定的理论,快速理解并吸收其核心要点,从而将其快速迁移到我们的课程中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快。较之上述的阅读和积累是更快,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对理论的理解相对不够深入,最好能在设计课程的时间里,速读一点相关的内容,可以从一些专门的学术论文网检索相关文献,加速对理论的理解;或者通过知乎等自媒体作者的文章中进行消化、理解。

一般来说,一个单元有一个理论就好,理论多了容易务虚。

规则是针对特定情况、特定人群的一整套要求,常常体现为需严格执行和遵守的制度等。

大的规则如国家法律、法规,全行业协会的制度条款、文件,或集团公司的制度要求,比如财务报销制度、出差管理制度、公司安全规定等,小的规则如课堂要求、迟到早退惩罚规定等。

规则的要义是不难理解的,是对特定人群的一种规定性要求,从而体现出组织纪律性、执行的行为标准等。

规则发生改变,比如国家对特定行业的政策发生变化,会导致相应的市场变化,进而引发公司在产品、服务等方面需作出一定的调整,比如某市出台新的房地产规定、首套房贷款利率发生变化等,都将引起一系列的市场变化,需要我们在产品和服务层面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我们开发课程的过程中,使用一些行业规则、集团公司内部规定等,是课程中某些内容得以开展的重要依据。比如“××银行账户管理遵守的三大基本原则”,在这样的规则下,我们对其原则进行阐述,并将其落实到账户管理的工作中,再辅之以具体的案例、注意事项等内容,就容易让学员明白如何理解、执行这样的规则,如何在工作中依据上述规则去完成自己的工作。(www.xing528.com)

再比如,在一门针对公司内发票管理的课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展开讲述,进而落实在课程中。

对“规则”的使用,我们要注意一下两条:

规则常常是一整套的东西,要想在课程中全部呈现是不大现实的。只要我们的课程不是去解读全部规则,而是依照规则来实施我们的工作,那么在课程中我们只需引用规则中的一部分,甚至只是一小部分对课程有用的内容即可,而不要大量援引和解读,那样的话容易偏离课程的目标。

在解读规则的部分条目之后,我们最好在课程中辅之以案例,让规则和案例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充实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不显枯燥,更有助于学员的理解、使用,真正在工作中落地;如果真是单纯地给出规则,却不给出一定的案例,课程的内容势必抽象、枯燥,不受学员的喜欢。

“分类”不仅是上一章节中进行主题拆分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呈现经验的一种类型。在萃取经验的过程中,分类的意义在于以下两点:一是种类的划分;二是经分类而给出更有价值的经验内容。

各种事物、情况、原因、结果等都可以进行分类,如将人分作男人和女人。在这个层面上开发课程,可以将其主要类别分别呈现,从而体现出内容的全面性、思考的周延性。

比如,我们在梳理发票知识的时候,可以首先将其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可以抵扣的项目,另一类是不可以抵扣的项目。而在可以抵扣的项目中,又可以具体化为:办公楼的租金、水电费、信息服务费、广告费、培训费、会议费和展览费等;而在不可以抵扣的项目中,则可以具体化为:体检费用、机票等车票费用、差旅费等多种(如表4-1所示)。

表4-1 发票知识

这是以分类的逻辑,对经验展开的特定梳理,进而萃取出更有价值的经验内容,一般可以有如下三种情况。

(1)二分法

是将事物、现象等一分为二去看,常常出现两个“极端”的局面,如好与坏、大与小、高与低、幸福与不幸等,这体现出一种鲜明的辩证思维。

其萃取经验的方法在于,通过二分而实现更有价值的单级盘点,如“幸福家庭的十大特征”“好上司的六种表现”“高效沟通的七大法则”等。

在这样的经验当中,是首先将其“主题”(或话题)进行了二分,取其有价值的经验内容,弃其价值小的或没有价值的经验,如在“幸福家庭的十大特征”当中,是潜在的有一个“不幸家庭的各种特征”,其意义和价值也是有的,便于人们认识不幸家庭的种种表现,但出于对正向经验的输出角度看,“幸福家庭”的种种表现更有“资格”首先输出。

再如“好上司的六种表现”中,也是潜在地有“坏上司的各种表现”在其中,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种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可以让我们很好地找出经验中的两端,进而将其关键性的、更有价值的一端进行经验输出。

(2)三分法

和二分法的一分为二相似,三分法是将结论、现象、话题等考查对象一分为三地去看,从而取其中恰当的维度展开经验性的描述。

比如在中国古人的眼中,也经常这样看问题,如将春夏秋冬四季进行三分法的划分,将春季分作“孟春、仲春、季春”,将秋季分作“孟秋、仲秋、季秋”等,在今天我们虽然不在生活中这样表达,但“初秋、中秋、暮秋”还是常见的,也是属于三分法的表达方式

而在公司项目和任务中,我们也常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如“项目前、项目中、项目后”;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也常以“总分总”来言说其结构;而在逻辑学当中,众所周知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等,也属于典型的三分法。在有些关于经验输出的课程中,开发者常将员工分成“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维度,去查看“优秀员工的七种特质”“合格员工的六大标准”“不合格员工的九种表现”等,说到底,这也是一种切分查看对象的思维方式,或者进行阶段性划分的思路。

(3)多分法

将情况、现象等进行四个以及四个以上维度、角度的划分,从而以多个维度和角度来展示其经验,就叫作四分法、多分法。说到底,这是将“分类”的策略进行多维拆解的结果。

比如在银行工作时,对开户进行核实的五要素:门头、场所、经营地、法人、经营状况。四分法和多分法中,其要素常常呈现一种并列关系,通过这些要素的解读、剖析,可以将个人经验、组织经验更完整地表达出来,进而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表达得更全面。

以上的五种知识类经验,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表现、特点等进行灵活处理,其数量一般在3~10个,高手的应变超过新手,是因其了解各种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