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钢琴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世纪时期的键盘弹奏艺术

钢琴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世纪时期的键盘弹奏艺术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世纪的声乐作品以平行五度的二声部为其风格特征,还没有形成器乐曲自己的风格。这说明键盘音乐在它的襁褓时期还没有自己独立的键盘语汇,因此只能依附于声乐形式,即作为声乐的伴奏,或者移植改编声乐曲。同时也出现了第一种独立的键盘音乐作品体裁——“前奏曲”,这是一种即兴、短小,以快速音阶走句为主的前奏曲初始状态。保曼在旋律的节奏设计上十分有特色,出现了较有特点的切分音型。

钢琴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世纪时期的键盘弹奏艺术

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灭亡至15世纪初叶是西方音乐发展的中世纪时期。这一时期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约5世纪至10世纪,音乐的发展以即兴、口传心授为主;第二个阶段是11世纪到13世纪,经文歌的产生使中世纪的复调音乐达到高峰,这一时期世俗音乐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第三个阶段是14世纪至15世纪初,是音乐史上的“新艺术时期”,教会音乐的复调技巧与单声的世俗音乐语汇相结合,音乐体裁变得多样化。

键盘音乐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乐器管风琴。目前,被认为最早的记载管风琴音乐的乐谱是作于1350年的罗伯特桥古抄本手稿(现存于大英博物馆)。中世纪的声乐作品以平行五度的二声部为其风格特征,还没有形成器乐曲自己的风格。而14世纪的声乐创作已出现反向进行的声部,3个声部的对位以及各声部间完全独立的节奏等高度发展的手法。这说明键盘音乐在它的襁褓时期还没有自己独立的键盘语汇,因此只能依附于声乐形式,即作为声乐的伴奏,或者移植改编声乐曲。

15世纪上半叶发现的《依列伯符号谱》是现代五线谱的前身,这个曲集共有5首前奏曲与3首乐曲,由原来的平行五度二声部旋律扩展为有三、六度音程的、较为多样化的二声部旋律,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三和弦,声部间旋律的音域扩展到了十二度。

在15世纪下半叶,键盘音乐出现了重要的、根本性的变革,明显反映在:曲目从世俗音乐和宫廷音乐转向宗教音乐;曲式从3个声部转向4个或5个声部;织体从主旋律及两个伴奏声部转向多声部复调对位织体,在这种形式中每个声部都同等重要,并使用了大量模进手法。同时也出现了第一种独立的键盘音乐作品体裁——“前奏曲”,这是一种即兴、短小,以快速音阶走句为主的前奏曲初始状态。这种形式的出现,来源于担任教堂唱诗班的管风琴师在圣咏合唱之前的活动手指,是即兴弹奏的片段,同时这也是宗教音乐活动开始之前的一个短小的开场白。(www.xing528.com)

德国慕尼黑佛罗恩教堂著名的管风琴音乐家康拉德·保曼(1416—1473)创作了若干管风琴前奏曲以及根据格里高利圣咏和民歌改编的管风琴曲。从对他的作品曲集分析研究我们推断,保曼是管风琴音乐的真正创始人,他把管风琴音乐推向了成熟阶段。例如,在他的作品《我的心》中,采用了自由对位的手法,乐曲具有多声部的性质。保曼在旋律的节奏设计上十分有特色,出现了较有特点的切分音型。

中世纪器乐的乐谱流传下来的甚少,即使有个别手抄谱,也很难准确认读,有些乐器也只能通过画家曾经的画像来认识,详尽无误的考证很难。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世纪乐器由东方传人的居多,教会禁止把属于异教的器乐音乐加入礼拜音乐中,因此器乐主要在民间流传,主要用于歌唱和舞蹈伴奏。[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