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庸解读:深入探究《中庸》内容

中庸解读:深入探究《中庸》内容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庸》的丰富思想内涵,接下来还有八位学者逐章解读。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中庸》的整体结构、逻辑关系、思想体系等方面的解读,学界向来也众说纷纭。《中庸》全书分经、传两部分。《中庸》不是出自于一人之手,从文体来看,就表现出一种多文体的杂合特点。从把握儒家学说来讲,《中庸》是儒家之经典。中庸,是孔子认为极高、极重的道德观念。子思刻意编辑了孔子阐发中庸的言论作为经部,构成《中庸》的上篇。

中庸解读:深入探究《中庸》内容

中庸》的丰富思想内涵,接下来还有八位学者逐章解读。我在这里先将内容的整体概况给大家作以简单介绍。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中庸》的整体结构、逻辑关系、思想体系等方面的解读,学界向来也众说纷纭。我这里主要以蒋伯潜先生《诸子通考》为主,参阅有关学者意见,作如下简介,供大家参考。

《中庸》全书分经、传两部分。内容大致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经,下篇为传,属于经传合一的著作。全书共33章,第一章大致相当于前言、总纲;第二至十九章为上篇,是“经”,乃子思所作;第二十至三十三章为下篇,是“传”,乃子思的弟子和后学所作。从文章形式、内容和特点看,经和传比较混杂。上、下篇各具特点。《中庸》不是出自于一人之手,从文体来看,就表现出一种多文体的杂合特点。

1.上篇可分为两部分,主要围绕“中庸”展开论说。

从把握儒家学说来讲,《中庸》是儒家之经典。中庸,是孔子认为极高、极重的道德观念。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应该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了,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中庸之德,程颐解读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是孔子核心思想之一,是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提出的。但孔子并没有进一步深入扩展阐述。子思刻意编辑了孔子阐发中庸的言论作为经部,构成《中庸》的上篇。

第一部分,从第二章到第十一章,是以记孔子之言为主,是语录体,跟《论语》很相似。除了第二章称“仲尼曰”之外,其他各章都标注“子曰”。从这里可以看出,子思认为孔子对“中庸”的论说,在《论语》中并没有充分阐发,所以子思才将孔子讲“中庸”的散落言论都汇集起来,编成《中庸》前半部分,因而特意标上“子曰”。在内容上,主要围绕着“中庸”这样一种道德境界来展开的论述。主要阐明以实践为主的人道,如何通过“致中和”的用“中”之道,来达到与性和天道的相通、相合,来修成“修道之为教”的成果,以达到中庸的极高道德境界。

第二部分,从十二章到十九章,仍然是语录体。但在形式上则较前有大的申说、拓展。突出特点是每一章后面都引用了《诗经》的句子。跟《礼记》中定为子思之作的《缁衣》、《坊记》、《表记》较相似。在内容上则分别从道不远人、夫妇之道、素位正己、在乎忠恕、继志述事等方面提出了从注重“庸德、庸言“”的修身之道,来进入“修道以仁”的核心部分。并以舜的大孝大德和周武王周公的“达孝”的礼的教化来实现“中庸之道”的目标。总的讲,上篇是论如何达到和实现中庸的境界。

2.下篇可分为三部分,主要围绕“诚”展开论说。(www.xing528.com)

第一部分是第二十章。第二十章是以“哀公问政”,即鲁哀公向孔子问政来开头。这是一篇长篇议论,主要是讲为政当以修身为本,重点放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达道”和仁、智、勇“三达德”的实践上,并提出治国的核心思想:“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第二十章是非常重要的一篇,还提出了治国的九大方略——“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第二十章的后半部分,为纯议论文,主要阐发“诚”的要义和获取“诚”的要目。“诚”就是咱们今天说的“忠诚”的“诚”,叫“诚明明德”。他阐发的“诚”的要义是,“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阐发获取“诚”的要目,这里面提到,“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怎么样达到“诚”?应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第二部分是第二十一到二十六章,是纯议论文。往往在后尾加上“《诗》云”“《诗》曰”,这是它的一个标记。内容上以论“诚”为主,论“诚明”,论“明诚”,论至诚之道,提出了圣贤所施的仁德之方:“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第三部分是第二十七到三十三章,主要以赞美之词来赞圣人之道。赞孔子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赞至诚之德,赞君子之行。所以第二十七到三十三章主要是肯定和赞美,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对中庸和至诚之道的一种肯定。

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评说《中庸》,“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用我们今天话说就是,这本书,开始讲的是一个道理——中庸之道;中间则放开来谈,从多个方面论证;最后又归结到这一个道理上来。这个中庸之道,将它扩充、弘扬,可以充满天地四方,精缩起来可以珍藏,意味无穷,都是用来指导如何践行中庸的学问。朱熹的这段话,是对《中庸》一书丰富内涵的精当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