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是我国传统的教师专业活动方式。然而,不少教研组活动流于“上情下达”,专业自主性不足,行政色彩浓厚,教研组成为学校管理者“布置任务—检查落实—总结评比”的附庸,而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和平台。
为此,需要学校层面正确定位教研组功能,创造合作分享、探究生成的“自然协作”而非“人为协作”文化,选任和培育教研组的“课程领导者”(积极激励、引起变革,做正确事情的人)而非“课程管理者”(严格控制、维持现状,把事情做正确的人),将传统的备课组/教研组改造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
那么,怎样的人可以成为课程领导者呢?
课程领导者,重要的不是科层权力,而是专业能力、道德感召。按照崔允漷教授的理解,有效课程领导者的素养包括三个方面:
1.相关的课程人格:有一种博雅教育的思想,有一种开放与民主的专业态度,有一种善于合作、敢于负责、勇于创新的精神;
2.适当的知识与经验背景:关于课程开发的一些概念,关于儿童发展的一些知识,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
3.必需的课程技能:确认学校的培养目标,识别情境中的课程需要,目标的确定与陈述,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的技巧与创新,评价的使用与改进,现场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
在学校内部,课程领导者不仅包括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只要具备上述三方面素质,符合下列6大指标者,都可以成为课程领导者:(1)追随者主动向其寻求帮助;(2)有经验的教师愿意参与其主持的课程运作;(3)能形成制度化的工作模式;(4)能带领一个团队有效地解决课程发展的问题;(5)开发出来的各种课程产品有一定的品质;(6)领导力是专业能力而非科层权力。[16]
布拉德利曾描述拥有课程领导者的团队,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每个参与者有其特定的话语方式。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教研组样貌[17]。
1.团队中的个人身份,积极的话语方式为:
·我有一些东西可以承担这项工作:知识、经验;
·我有上进心和技能为课程开发做贡献。(www.xing528.com)
2.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积极的话语方式为:
·我能和其他人在一起工作;
·我能公开而诚实地对待他人;
·我不赞成破坏工作关系的人;
·我尊重这些人,他们能够做出贡献。
3.对组织的认同,积极的话语方式为:
·课程开发对于学校很重要;
·我想让学校变得好起来;
·我想参与课程开发,因为它将使学校得到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备课组/教研组活动,无论是常规落实、课题研究,还是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师培养,一般宜采用“问题→计划→行动→观察→评价”这一基本流程,以问题的提出作为行动的起点,通过行动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实现共同体的发展。
《普通高中2017年版》提出,教师要“具有专业发展意识,努力建构教学共同体”。此中“教学共同体”,首先当指备课组或教研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