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南子:法与时变,礼与俗易,为治道之根

淮南子:法与时变,礼与俗易,为治道之根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今世之法藉与时变,礼义与俗易,为学者循先袭业,据籍守旧教,以为非此不治,是犹持方(柄)[枘]而周员凿也,欲得宜适致固焉,则难矣④。《淮南子》倡导“法与时变,礼与俗化”。因此圣人执政,法律和时代一起变动,礼制与习俗一起变化。知道法律所产生的原因,可以适应时势变化;不知道法律所产生的根源,即使遵循古代,最终也要造成混乱。

淮南子:法与时变,礼与俗易,为治道之根

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夫殷变夏,周变殷,春秋变周,三代之礼不同,何古之从?大人作而弟子循。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今世之法藉与时变,礼义与俗易,为学者循先袭业,据籍守旧教,以为非此不治,是犹持方(柄)[枘]而周员凿也,欲得宜适致固焉,则难矣

【注释】

①三代:指夏禹、商汤、周武王。袭:因袭。②“故变古”二句:化自《商君书·更法》。亦载于《新序·善谋》。③循:遵循。④藉:《道藏》本、刘绩《补注》本作“籍”。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藉,假借又为籍。”“柄”:《道藏》本、刘绩《补注》本作“枘”。当正。枘(ruì),榫(sǔn)子,榫头。致:即精致、细密义。

【细读】(www.xing528.com)

淮南子》倡导“法与时变,礼与俗化”。《淮南子》的见解,确实是鹤立鸡群,惊世骇俗:

夏、商的衰败,是因为不变法而灭亡的;禹、汤、武王三代的兴起,是不互相因袭而称王的。因此圣人执政,法律和时代一起变动,礼制与习俗一起变化。衣服、器械,各自方便他们的使用;法令制度,各自依照他们的适宜情况而制定。因此改变古制无可非议,而依循旧俗不值得赞美。

殷朝取代夏朝,周朝改变商朝,春秋改变周朝,三代的礼节是不同的,遵从什么古代呢?不过是长辈制定法律弟子遵循罢了。知道法律所产生的原因,可以适应时势变化;不知道法律所产生的根源,即使遵循古代,最终也要造成混乱。现实社会的法令条文与时代一起变化,礼仪和习俗一起转移,从事学问的人却遵循先人,沿袭旧业,根据法籍守旧教,认为不是这样不能治理,这就像拿着方形的榫头,而要和圆形的榫眼相合,要想达到适宜和牢固,那是很困难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