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秘中国西山脚下的西极村

探秘中国西山脚下的西极村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办证需到乌恰县归属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州政府阿图什市公安机关办理。乌恰县不仅拥有“中国西部第一乡”的美称,还有“中国西部第一县” “中国西部第一村”“中国西部第一哨”等美誉,境内还拥有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即伊尔克什坦口岸和吐尔尕特口岸。2019年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据悉,柯尔克孜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大都在乌恰县范围内。

探秘中国西山脚下的西极村

连日来,一直沿祖国边境线西线一路南下采风。我顺着天山山脉踏行,沿着塔里木河支流托什干河跋涉,向着中国最西部的乌恰县斯木哈纳村挺进……

同时还去伊尔克什坦口岸采访……

我已经去过了中国东极抚远市的乌苏镇,我也去了中国北极漠河县的漠河村。但是,我没有去过中国西极乌恰县的斯木哈纳村,这个地方在中国版图上为雄鸡的尾端。

去乌恰县边境必须办理边防证。办证需到乌恰县归属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州政府阿图什市公安机关办理。

然而当我办证时吃了闭门羹,后得到支持,相关人员查看了我沿祖国边境线行走两个多月来,边走边写出的有关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所发出的《跋涉边境 亲吻祖国》60多篇正能量文章。看了后,批准了,期限为三天。

中国—吉尔吉斯斯坦51号界碑

独y具特色的五彩山

两y山交汇处地貌

离开阿图什市,汽车飞奔,一路向西……

然而,这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当进入乌恰县的地界,又被乌恰县的边境关卡要求进行核酸检测,这时候,工作人员李国杰同志把我带领到核酸检测点,并详细登记了我的地址和手机号码,复印了身份证。之后,李国杰对我说:“你先去边境线西极和口岸吧!如果检测出问题通知你,不通知就是没问题。”

在此,我做完核酸检测后,才把放行的杆子抬起。

我好不容易才通过乌恰县城。

从乌恰县城去斯木哈纳村还有153公里路途,在司机兼向导付兴红先生的带领下,向“中国西部第一村”进发……

脚下的公路,与克孜勒苏河并行西上。

“克孜勒苏”在柯尔克孜族语中是“红水”的意思,发源于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流经喀什塔里木盆地

汽车飞速前进,过康苏隧道、边境检查站,左边出现一座五彩山。望着那美丽的山体、规则化的山皱、亮丽的颜色,叫“五彩山”名副 其实。

乌恰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的一个县,西北部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处在天山南麓、帕米尔高原北部,乌恰是一个边境县。

沿途时有水草牛羊

西陲第一乡

走出西部第一食堂

“乌恰”是柯尔克孜族语“乌鲁克恰提”的简称,意为“大山沟分岔口”,因为克孜勒苏河谷在该地分岔成三道沟而得名。

汽车颠簸了一下,我这才发现左边出现了一座巨石雕,上面刻着“天山昆仑山交汇处”。原来这里是一个观光点。站在这里眺望,地理特征非常明显,天山山脉在此处呈驼色,东西走向,昆仑山在此处呈紫色,西起帕米尔高原。一眼望两山、脚踩两地欣赏世界级山系风貌,感受万山博物园,品味造山运动。途经天山昆仑山交汇地貌时,我特意下车拍照,留下 记忆。

汽车又继续前行,穿越冰河1号明洞,路牌上显示距“吉根乡”还有20公里。

乌恰县不仅拥有“中国西部第一乡”的美称,还有“中国西部第一县” “中国西部第一村”“中国西部第一哨”等美誉,境内还拥有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即伊尔克什坦口岸和吐尔尕特口岸。

汽车在飞奔……

随着地形的增高,海拔也逐渐增高,视野中的景象也随着海拔的提高而变得荒凉。

行车中,突然路边出现了一块巨石,上面写着“西陲第一乡”。

原来吉根乡到了。路边,有“西部第一食堂”“西部第一学校”等 标识。

在此,我特意采访了著名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这是一位柯尔克孜族老大妈,19岁成为一名护边员,五十多年来一直踏行在边境线,在十万多块石头上刻下“中国”二字。2019年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出吉根乡后转为西北方向走,海拔提升为三千多米,接着进入一个 峡谷。

这个峡谷一边是克孜勒套山,一侧是柯尔克昆盖依套山。因为海拔高的原因,大峡谷十分荒凉,且很险要。只见那刀劈的山石、悬空的陡壁、巍峨的峰顶、耸峙的石壁,真是怪石林立、峋岩交错,望而生畏。

作者与布茹玛汗·毛勒朵一起观看护边录像刻“中国”石

精心刻下的“中国”石

汽车大约又驶出十多公里,才把峡谷甩在后边。此时,路边又出现一巨石,上面刻着“中国西极”四个大红字。

又翻过一座山梁,斯木哈纳村(又称斯姆纳村)出现在面前。

村南是山,村北是河,孤苦伶仃一个庄子。看惯了内地的村庄,郁郁葱葱,鸟语花香,荷塘月色;而面前的村庄是土地土墙、土院土路、土街土巷,村后是土山秃岭、土丘土岗、土坡土梁,一阵风吹来,尘土飞扬,沙土四溅。(www.xing528.com)

“中国西极”石标

受邀“西部第一校”传承红色基因

这就是斯木哈纳!

这就是“中国西部第一村”!

多么好听的名字啊!殊不知满目荒芜、悲凉,没有一点点春意。我想,中国东极抚远春意盎然,中国北极漠河柳暗花明,而这里却是穷山恶水。

此时,心里又在想:文章都是写出来的,为什么没有人在这里做一篇大文章呢?试想,美国的拉斯维加斯,这个赌城专门建在荒无人烟的大漠中,就是让习惯了绿意的人找这种反差:“绿色”与“荒芜”的反差,“热”与“冷”的反差,大漠与草原的反差。

抓住人们的心态,做反差的文章,也是一种宣传方式和技巧!尽管这里偏远,但愿有头脑的人来做做这篇大文章,把“中国西极”“中国西部第一村”做足、做透!

“斯木哈纳”处在东经73°38′,北纬39°42′,与北京时差近4个小时。一位村民介绍说:“我们村是全国最西边的一个村庄,是我们祖国最晚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最后把太阳送走之地,与北京有半天的时差,也就是说这里吃早饭时,北京正吃午饭;北京人已入睡,这里太阳高照。我们全村有三十多户人家,共二百二十多口人,均为柯尔克孜族人。”

据悉,柯尔克孜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大都在乌恰县范围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还保留着特有的风俗习惯。

远眺斯木哈纳

“中国西极村”标

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中描述:

这是沿着阿拉套山迁徙的人们,这是在层峦叠嶂里成长的人们,这是用雪水洗尘涤垢的人们,这是用冰刀剪断脐带的人们,这是餐冰卧雪习以为常的人们,这是在风刀雨箭中游牧的人们。

诗文还比拟“山是柯尔克孜的父亲,水是柯尔克孜的母亲”等,颂扬英雄的游牧生活

我在村民的家中做客时,了解了这里的经济状况。

这里处在戈壁沙滩,村中只有口粮田,种玉米青稞。牧羊是当地人的传统,目前全村有羊三千多只。随着改革开放,柯尔克孜人的观念也变了,不少人去邻近的伊尔克什坦口岸开饭店、办旅馆

走出村庄后,我去伊尔克什坦口岸和边防哨所采访。

我首先来到伊尔克什坦口岸广场。

这里冷冷清清,不见一个人影。原来,这里因疫情,闭关了!这时,我偶见一位工作人员,他叫赵卫红,是河南人。小伙子很热情,向我介绍了这里的情况。

伊尔克什坦口岸曾经叫斯木哈纳口岸,是中国最西部的口岸,历史上就是丝绸之路的大通道。

我站在这里,最醒目的是二层楼上面写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伊尔克什坦口岸”,墙上挂有大钟表和国徽,楼前巨石上刻有“西部雄关”大字。

旁边还有一座背倚山岭的“中国海关”大楼,门上写着“西部第一关”。

我向前走了几步,目光中的岗楼上写着红字“西陲第一哨”,背面山坡上写着“祖国在我心中”六个大字。

在伊尔克什坦口岸听工作人员赵卫红讲解

我与赵卫红交谈时得知,当初这里环境非常恶劣,周围一毛不拔,寸草不生,没有生存条件,边防战士很寂寞。后来,班长发现哨所不远处的山脚下孤单单地独立长着一棵树,产生联想:既然这棵树能生存,边防战士就能扎根。于是,他们在这棵树下立下一个牌子,写上“扎根树”。同时,又发动边防战士在周边种树、种草、挖河池,把哨所绿化的像公园一样。

边防战士不仅在哨所岗楼上站岗放哨,还守护着中国界碑。

这里的界碑为中吉边界第77块界碑,站在界碑前眺望远山,历历在目,可见边界铁丝网,可见苏联时期立起的拱门和石碉堡,可见吉国士兵巡视的身影。

这里海拔为3100米,高处不胜寒,只见这里的工作人员都穿着棉衣,眼下是秋天,那冬天怎么办?

这时,我把目光转向国门。

赵卫红隔着国门指着对面的吉尔吉斯斯坦国土说:“这里距吉国奥什约200公里,距离与我国的喀什相当,两个小时的车程到达。奥什市是吉国第二大城市,也是奥什州的首府,但不管是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都要比喀什差很多,特别是商品供应比较紧张,大多是通过伊尔克什坦口岸从我国喀什进口,多是中国的服装电器瓷器五金大米等。来中方的汽车多是空车,去吉方的汽车多是满载。”当我正与赵卫红交谈的火热时,忽然一阵大风,骤然寒气逼人。我连忙返回,然而,顿感热流在心。

在乌恰县边境,我还去了吐尔尕特口岸,建造的也很壮观、宏伟。

走吧,用双脚丈量我们亲爱的国土!

敬礼,用双臂拥抱我们伟大的祖国!

吐尔尕特口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