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方象棋文化研究成果总结

中西方象棋文化研究成果总结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象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象棋作为典型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它们以棋盘和棋子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而国际象棋中的“兵”,如果能冲到对方底线,就会“从奴隶变将军”,可以升变成除了王以外的任何一种棋子,这种文化似乎给予了平民更多的机会。而古西方由于生产力的低下,战争的成败更主要取决于各级将士的素质和表现,所以在国际象棋中更体现人的因素。

中西方象棋文化研究成果总结

我国宋代大诗人陆游在《示子遹》中,有这样两句诗:“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借用到象棋上就是“工夫在棋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想要提高象棋水平,锲而不舍的钻研和毅力固然可贵,但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爱好象棋。“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以象棋为乐,不管输赢,就是经常输,心里不舒服,也割舍不下象棋,这就是一种喜欢,这就是一种爱,同时对于加强修养提高棋艺,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象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象棋作为典型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它们以棋盘和棋子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国际象棋则代表了西方传统思想中平等与自由的精神。两种看似简单的竞技游戏,里面却深藏着深奥的哲学文化思想和民族的精神能量。

1.棋子基本走法差异

中国象棋的棋子占据在交叉点上,通过线(路)与对方交锋;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两个棋种都是三十二个棋子,这一点是相同的,但在棋的种类上有不同。最大的区别是:

(1)后(Queen)。国际象棋中有“后”,而中国象棋里是没有“后”。行棋中横冲直撞,威力强大。

(2)炮。中国象棋中有“炮”,而国际象棋中没有,炮打隔山。

(3)士。中国象棋中有“士”,而国际象棋中没有,保护将(帅)不出“九宫”,可协助其他棋子进攻(主要是炮)。

(4)将(帅)(King)。中国象棋里的将(帅)等同于国际象棋里的王,虽然威力都不大,却是一个最重要的棋子(决定着一局棋的胜负),所以对它两个棋种都有严密的防卫。中国象棋里安排了士、相来保卫,而国际象棋里特定了一种叫作“易位”的走法。国际象棋里的王可四处行走,而中国象棋的将(帅)不出“九宫”。

(5)车(Rook)。两个棋种中,唯一一个走法完全相同的子。

(6)象(Bishop)。国际象棋中的“象”只能斜走。格数不限,不能越子。开局时每方有两象,一个占白格,一个占黑格。中国象棋中的“象”不许越河界,每一步棋可以沿着对角线斜走两格(俗称象飞“田”格),进退均可。若“田”字中心有其他棋子时,则不能跳过(俗称“塞象眼”)。

(7)马(Knight)。国际象棋的“马”与中国象棋中的“马”最大的区别是在行棋中不被蹩马脚。

(8)兵(Pawn)。中国象棋中的“兵”, 在没过河界时,每步棋只能沿直线向前走一格,过了河界,则可以左右走一格或向前走一格。国际象棋中的“兵”就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如果勇敢地冲到底线将升格为除了王以外任意一子。

2.棋子意义的差异(www.xing528.com)

国际象棋中的“王”是国家的象征,没有皇宫,到了残局必须“御驾亲征”,而中国象棋中的“将、帅”不出九宫。国际象棋中“后”的名称、性别曾经有过多次奇妙的改变,在沙特拉兹时期,皇后这只棋子表示“律师”“大臣”或“将军”。后来法国人把皇后一子的形式稍稍变了一下,成了现在这样的女性。国际象棋中的“车”是从古代的城堡演变过来的,有人说它是火炮,又是战车。国际象棋中的“象”原意是主教(天主教),代表了欧洲中世纪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社会阶层;国际象棋中的“马”原意是骑士,后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中国象棋中的“兵”前冲不回头,冲到对方底线就成了“老兵”。而国际象棋中的“兵”,如果能冲到对方底线,就会“从奴隶变将军”,可以升变成除了王以外的任何一种棋子,这种文化似乎给予了平民更多的机会。

3.战争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对于战场对峙的观念不同。中国象棋的棋子占据在交叉点上,通过线(路)与对方交锋;国际象棋则是面与面的对峙,一马平川,连界河都不用。这体现了中国人的运筹帷幄和游刃有余的作战风格,以及西方古战场上满盘皆兵的作战风格。另外中国人的传统认为战争成败的因素,决定于人的因素加物的因素,所以有车、马、炮这样物的因素。而古西方由于生产力的低下,战争的成败更主要取决于各级将士的素质和表现,所以在国际象棋中更体现人的因素。

4.文化背景的差异

两种棋完全反映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更具体点应该是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历史背景。它们的思维方式是富于实践的、具体的。它们的每个棋子都有特定的含义和功能,各有分工、各尽其职,非常的人性化,所以千百年来得以在民间或是宫廷广为流传。棋的发明与每一次演变无不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但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思想影响,棋的发明、变革和发展最终体现的都是广大劳动者智慧的结晶。

(二)象棋的中西方文化内涵

1.“楚河汉界”话历史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刘邦引兵东向,出函谷关;三月,与诸侯会盟洛阳,集56万人马伐楚,乘楚霸王项羽率兵征齐而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攻下楚都彭城(今徐州)。项羽闻讯,立即回师,在灵壁(今安徽)一带与汉军展开激战。是役,汉兵大败,溃不成军,刘邦仅得数十骑卫护而逃出重围。五月,到荥阳招集残部,又会合萧何从关中送来的人马,兵势重振。从此,楚、汉在荥阳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拉锯战——你进我退,我进你退,反复争夺。在此期间,形成了一段极为特殊的战争景象: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十月,“复取成皋(今荥阳市汜水镇),军广武,就敖仓食。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史记·项羽本纪》)。

也就是说,楚据东广武城,汉据西广武城,中间隔着广武涧(古运河鸿沟经广武山连接黄河的一段)相持。当时的形势是“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临广武涧……”(《史记·项羽本纪》),在空前残酷、激烈的争战中势均力敌,谁也无法逾越鸿沟一步。形势促使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史记》)。

中国象棋棋盘根据这一历史事件设计了“楚河汉界”,划分黑、红两军隔河界相持立营,严阵对垒。“楚河汉界”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极富理念价值、极具深远影响的史实,这干涸的深沟却因“秦政山河此地分”,载入了光辉的史册而形成无比珍贵的人文资源。

2.千变万化的游戏

在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难以计数的财富。但是权力和财富最终使他对生活感到厌倦,渴望着有新鲜的刺激。某天,一位老人带着自己发明的国际象棋来朝见。国王对这新奇的玩意非常喜欢,非常迷恋,并感到非常满足。他对老人说:“你给了我无穷的乐趣。为了奖赏你,你可以从我这儿得到你所要的任何东西。”老人的要求是,请国王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直到最后一个格子放满为止。国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应了老人这个卑微的请求。然而,国王最终发现,按照与老人的约定,全印度的麦子竟然连棋盘一小半格子数目都不够。老人索要的麦粒数目实际上是天文数字,总数将是一个十九位数,折算重量约为2000多亿吨。国王吃惊地望着老人,老人哈哈一笑说:“这就是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