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檀溪:襄城地名撷萃,历史悠久胜迹丰富

檀溪:襄城地名撷萃,历史悠久胜迹丰富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溪边长满檀树,溪以树名,故曰“檀溪”。檀溪是襄水与汉江混流而形成的湖泊,旧称“檀溪湖”。就是说,在修建老龙堤前,檀溪的水是连通汉江的。那时,檀溪曝则成陆,涝则成湖。后因修老龙堤,阻断了檀溪与汉江的交汇,时间一久,檀溪日渐淤塞而消失。檀溪历史悠久,人文胜迹丰富。傍溪而居东汉末年,檀溪之滨居住有当时的名士徐庶和崔州平。檀溪寺一度成为全国佛教中心。檀溪得到历代众多诗人的咏颂。

檀溪:襄城地名撷萃,历史悠久胜迹丰富

檀溪,古溪流名,旧时南接真武诸山,北临汉水,东邻襄阳古城,西抵万山

因溪边长满檀树,溪以树名,故曰“檀溪”。

传说,很早以前檀溪这个地方,是一片平地。因它北近汉水,南有群山,汉水暴涨、山洪暴发的情况时有发生,百姓深受水涝之苦。土地爷把此事禀报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便派手下雨师下凡查看。雨师来时正遇上洪水肆虐,房屋坍塌、庄稼漂浮、人畜溺亡无数,满目疮痍。雨师从天庭扔下一根弯曲的檀木枝,檀木枝落在地上,很快变成了一条溪流,溪水从此流入汉水,河溪帮人们解除了洪涝。后来在河溪的沿岸也长出了许多的檀树,人们就称这条河溪叫檀溪。

东晋习凿齿撰《襄阳耆旧记》卷第四“北津”条记载:“襄阳城,本楚之下邑;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楚之北津也。”其后,南北朝郦道元著《水经注》、唐李吉甫编《元和郡县图志》等都有关于檀溪的记载。

檀溪是襄水与汉江混流而形成的湖泊,旧称“檀溪湖”。清光绪《襄阳府志》记载:“檀溪向为汉水所经,自老龙堤建,溪不复与汉通,日就淤塞,今皆民产矣。”就是说,在修建老龙堤前,檀溪的水是连通汉江的。那时,檀溪曝则成陆,涝则成湖。后因修老龙堤,阻断了檀溪与汉江的交汇,时间一久,檀溪日渐淤塞而消失。

檀溪历史悠久,人文胜迹丰富。

傍溪而居

东汉末年,檀溪之滨居住有当时的名士徐庶和崔州平。这一史迹出自习凿齿《与桓秘书》:“每省舅家,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北临襄墟,存邓老之高;南眷城邑,怀羊公之风;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鱼梁,追二德之远,未尝不徘徊移日,惆怅极多,抚景踌躇,慨尔而泛。”徐庶、崔州平二位名士于檀溪北侧修筑精舍,可见此地环境当年是多么的宜居宜人。后世志书对此多有收录。

傍溪而居者还有东晋清河张殷于溪东有宅。唐代孟浩然有朋友居住于此,其诗集中有《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檀溪寻故人》;这里有张端公的园庐,符载在《襄阳张端公西园记》描述:“居有园,园在万山东五六里,檀溪西三百许步,南值汉高庙,正相当佛宫数四。”这里有嗣曹王李皋的王府,白居易《题故曹王宅》题下注曰:“宅在檀溪。”唐代诗人李频的朋友在檀溪有别墅,李频有《夏日过友人檀溪别业》诗。

马跃檀溪

刘备马跃檀溪最早见于裴松之注引《世语》。其记载:“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跃三丈,遂得过。”

马跃檀溪遗迹

其后,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对此再加精彩演绎,使“檀溪”闻名于世。

抗战期间,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到襄樊,在《襄樊》一诗中如是描述:

找到了檀溪,可是溪已不见,

古时的湖泽变成今日的良田,

那靠山的巨石,是谁凿了个窝眼,

却算作越溪的马蹄,把历史欺骗!

今真武山下所见到的“檀溪”和“马跃檀溪遗址”石刻,为1981年所刻。傍山流过的小溪,实为襄水。至于刘备马跃檀溪时留下的马蹄子印痕,乃是石灰岩溶所形成的一个小孔,群众称其谓“马跃檀溪处”,这只不过由于方位大致相符而已,借此以慰藉有兴前来访古探胜的游者罢了。

临溪建寺

东晋兴宁二年(364),释道安为避战乱,来到襄阳,到东晋太元四年(379)被前秦王苻坚的军队掳送长安前,释道安在襄阳居住了将近15年。释道安来襄初居白马寺,因白马寺狭小局促,后依檀溪张殷宅而建檀溪寺。清乾隆《襄阳府志》记载:檀溪寺,全名为檀溪金像寺,为释道安于东晋宁康元年(373)建,有五层之塔,房舍四百余间,居当时襄阳诸寺院之首。檀溪寺一度成为全国佛教中心。(www.xing528.com)

铸佛镇水

东晋年间,檀溪水经襄阳古城西门外直接流入汉江,时有水灾。释道安和习凿齿为此特铸一尊铁质佛像立于檀溪水侧(汉阴台西)“以镇海眼”。后人又据此兴建著名的铁佛寺。可惜的是,铁佛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

伐木沉竹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檀溪在县西南,初梁高祖镇荆州,闻齐主崩,令萧遥光等五人辅政,谓之五贵,叹曰,政出多门,乱其阶矣。阴怀平京师之意,潜造器械,多伐砍竹木,沉于檀溪,为舟装之备。参军吕僧珍独悟其旨,亦私具橹数百张,及义师起,乃取檀溪竹木装战舰,诸将争橹,僧珍每船付二张,事克集。今溪已涸,非其旧矣。”

梁书·武帝纪》记载:“东昏即位,高祖潜造器械,多伐竹木沉于檀溪,密为舟装之备。”

穷舟溯源

梁简文帝萧纲任雍州刺史时,曾泛舟到柳子山下寻找檀溪水源。

檀溪得到历代众多诗人的咏颂。

唐代诗人孟浩然《檀溪寻故人》诗:“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田园人不见,疑向洞中栖。”

唐代诗人李频的《夏日过友人檀溪别业》诗:“暑天宜野宅,林籁爽冷冷。沙月邀开户,岩风助扫庭。鹭栖依堤条,鱼跃出清萍。客抱方如醉,因来得暂醒。”写出了昔日檀溪夏日的胜景。

唐代诗人胡曾春游檀溪,赋《檀溪》:“三月襄阳绿草齐,王孙相引跳檀溪。的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前绕大堤。”

唐代诗僧齐己在其酬谢诗《谢元愿上人远寄〈檀溪集〉》中写道:“白首萧条居汉浦,清吟编集号檀溪。有人收拾应如玉,无主知音只似泥。入理半同黄叶句,遣怀多拟碧云题。犹能为我相思在,千里封来梦泽西。”元愿上人在齐己的诗作中还被称为“岘山道人、岘山愿公”,也把他比作“安公、漆道人”,惜其《檀溪集》佚失。

宋代苏轼在其诗《马跃檀溪》中,多次提及“檀溪”:“老去花残春日暮,宦游偶至檀溪路。”“一川烟水涨檀溪,急叱征骑往前跳。”“檀溪溪水自东流,龙驹英主今何处。”

宋代卢明甫写有《过檀溪》诗:“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写出了经过此地所知晓的人文风物。

南宋镌刻《李曾伯纪功铭》的抗金英雄李曾伯亦有《和刘清叔檀溪韵》诗:“一溪清入汉江东,千载兴亡指雇中。自昔霸图成匹马,至今生气贯长虹。当时枉驾先诸葛,底事浮江后阿童。髀肉已生骓逝矣,空余款段踏尘红。”抒写出对史事和现实的感慨。

明代襄阳人、户部侍郎李文郁所著《檀溪》诗:“滹沱仓卒此同危,一跃龙驹二丈漪。信匪人为真是美,也知天助亦多奇。奸雄何得窥神器,炎火从兹绍帝基。访古平效漫惆怅,断虹疏甫淡烟陂。”抒写出了自己对这一人文史迹的见识。

明代俞士吉撰有《檀溪清浅》:“中山孙子平原相,汉火巳熄神烛王。狐瞒气迫汉江南,龙孙势衂檀溪上。的卢与人同死生,努力一跃溪三丈。神驹识主主有灵,隆准在天天未丧。霜蹄迸石如鉴缺,石咽溪声悲更切。临流莫问清浅波,欲学溪声歌一阙。”

清代高僧梓舟船禅师更是将“马跃檀溪”列入檀溪寺八景,并赋《马跃檀溪》诗。诗曰:“汉时卢的楚天秋,已露沙盘到岭头。何似棘林神力佑,茅庐千古万山收。”

作为溪流,檀溪已不见踪影。过去檀溪所流经的地方,已是高楼林立、道路纵横。檀溪街道、檀溪湖社区、檀溪路、山水檀溪等用“檀溪”命名的比比皆是。檀溪的变迁,是“沧海变桑田”的绝佳佐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