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襄阳城墙及重修历史-襄城地名撷萃

襄阳城墙及重修历史-襄城地名撷萃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墙,又称城垣。襄阳城墙,它的作用及与襄阳城的相互关系,也是如此。西汉初年,襄阳县始设,亦因县治设在襄阳城而名。襄阳城及其城墙,约修筑于西汉初年,为泥土夯筑,城址在今襄阳城西一带。南北朝梁至唐前期间,襄阳城分别向东、向西、向北扩移,城区扩大,城墙加长。岳飞鉴于“襄阳焚毁尤甚,野无耕农,市无贩商,城郭隳废,邑物荡尽”惨状,大力支持修城,今城墙上尚存“岳”字铭文城砖。从中可知这次修筑襄阳城花费很大。

襄阳城墙及重修历史-襄城地名撷萃

城墙,又称城垣。它与城濠(护城河)等,共同成为城的卫护与屏障。城,又称城区,狭义是指城墙内侧区域;广义由城区、城墙、城濠等共同组成,其中城区是主体。襄阳城墙,它的作用及与襄阳城的相互关系,也是如此。

襄阳城墙(西北段)

襄阳城的前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北津戍”,是楚国北向与周天子及郑、晋、卫、邓等诸侯国交往的重要通道、军事渡口。战国末期,秦国发动统一战争,兼并六国,楚国灭亡,“北津戍”军事作用丧失,或即毁去。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汉江河道变迁,一座新城在“北津戍”旧址以东渐起,因其位于襄水之阳,故名“襄阳”。《水经注》记载:“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西汉初年,襄阳县始设,亦因县治设在襄阳城而名。

襄阳城及其城墙,约修筑于西汉初年,为泥土夯筑,城址在今襄阳城西一带。即《水经注》所载“大垒西城”。

东汉初平元年(190)三月,朝廷“诏书(刘)表为荆州刺史”,时荆州治所在武陵郡汉寿(今湖南省常德),刘表即徙至襄阳城,并在城东增筑新城。从此,襄阳城历为州、郡、道、路、府、署、市等治所之地。

东晋太元二年(377),朱序为梁州刺史,“监沔中军事,镇襄阳”。太元三年(378),前秦苻丕领兵进攻襄阳,朱序之母韩夫人“率家婢及城中妇女”在襄阳城西北角突出处加筑一方形城垣,周长二十余丈,防御来犯之敌,史称“夫人城”,成为襄阳城墙组成部分。

南北朝梁至唐前期间,襄阳城分别向东、向西、向北扩移,城区扩大,城墙加长。其中东城墙移至今荆州街一线,西城墙移至现今位置,昭明台前地带成为今十字街区。

唐神龙元年(705),张柬之为襄州(约为今襄阳市境)刺史,时汉水暴涨,他在今襄阳城西修筑防洪大堤,成为襄阳城一道防洪屏障。

北宋时期,襄阳城城墙始以城砖(青砖)包裹,内填泥土夯实,今城墙上尚存“太平兴国”年号铭文城砖。

南宋时期,朝廷偏安江南,襄阳城始终是南宋与伪齐、金、蒙(元)争战的战略要地,几度易手,几度收复,成为南宋延续130余年的重要战略支撑。其中以岳飞收复“襄阳六郡”最为著名。建炎元年(1127),南宋始立,即“诏荆南、襄阳修城以备战巡幸”。但巡幸未成,襄阳城即在绍兴三年(1133)落入伪齐之手。绍兴四年(1134)五月,岳飞收复襄阳城,八月,“襄阳六郡”悉数收复,继而设置襄阳府路,治所襄阳城。岳飞鉴于“襄阳焚毁尤甚,野无耕农,市无贩商,城郭隳废,邑物荡尽”惨状,大力支持修城,今城墙上尚存“岳”字铭文城砖。延至乾道五年(1169)四月,知襄阳府司马倬称:“申获敕旨,再贴筑府城,用砖内外包裹,及增置墙橹、守城器具,合用工物浩瀚。诏给钱五万贯,礼部给度牒百道,仍就襄阳府桩管米支给万石”。从中可知这次修筑襄阳城花费很大。乾道七年(1171)八月,又一次加修襄阳城,增高加宽子城西角战道,增筑炮台慢道,增置东、南、西三面瓮城。开禧二年(1206),加筑襄阳城北门外东、西雁翅城,并在其下立木栅,开重濠,用以增强防卫能力,抵御金兵侵犯。端平甲午(1234),襄阳守军发生内部叛变,襄阳城悉煨于火。淳祐十一年(1251)四月,京湖制置使李曾伯令荆鄂副都统制高达领兵复襄阳,经连月修浚,修复襄阳城,周长九余里。

襄阳城墙(东南段)

元至元十三年(1276)十一月,襄阳城已为元人占据。或出于对结束不久的宋、蒙(元)争战襄樊,双方对峙六年的恐惧与愤恨,元人“定议隳襄阳诸城”。隳,即毁坏。这一定议,实施程度如何,史无明载。但有元一朝,襄阳城日趋颓废。

元末明初,朱元璋部将邓愈镇守襄阳,对襄阳城进行大规模扩修,新城湾一带扩入城区,城门扩至6座,襄阳城遂成今之格局。对此,明天顺《襄阳郡志》记载甚详:

本府砖城一座,在汉江之南,与樊城市对。前代创建修筑,旧志不存无考,然晋羊祜、杜预、朱序,宋吕文焕所守皆此城也。元季颓废。国初乙巳年,卫国公邓愈因旧址修筑,有正城有新城,新城附正城旧基大北圈门绕东北角接正城,周回二千二百一十一丈七尺,通计一十二里一百三步二尺,高二丈五尺,上阔一丈五尺,脚阔三丈。垛头四千二百一十个;窝铺七十座;城濠除北一面临汉江四百丈,东西南三面通二千一百一十二丈三尺,阔三十九丈,深二丈五尺;门禁六座,俱有月城;东、南、西、大北、小北、东长六门,角楼各一座,每座滴水三层,东门一座毁于回禄,南门一座亦毁未修;东南、西南各设角楼一座,每座滴水三层,西南毁,亦未修;东北角楼一座,滴水三层;花楼一十座,每座滴水二层;鼓楼一座,在城内大十字街北跨街台基之上,滴水二层,亦毁未新;钟楼一座,在圆通寺内天王殿前之左,滴水三层。

明成化年间,都督王信重建南门城楼。弘治中,副史毛宪重建东、西门与大、小北门及东长门诸城楼及各面角楼。正德十一年(1516)夏,汉水大溢,破城三十余丈,巡道聂贤捐俸补修。万历四年(1576),襄阳府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题名,东门曰“阳春”,南门曰“文昌”,西门曰“西成”,大北门曰“拱宸”,小北门曰“临汉”,东长门曰“震华”。万历十二年(1584),襄靖王朱载尧鉴于襄阳城墙老化以及城内贫民甚多,捐禄修城,散财赈众。崇祯十四年(1641),张献忠率起义军攻占襄阳,平毁城垛及警铺,城楼亦毁。其后御史袁继咸亲督标兵修复城垛如旧,都御史王永祚随之重建六门城楼。(www.xing528.com)

清代,基本保持明城墙的面貌和格局,主要是修补墙角,重修、改建城楼垛堞,加修防御设施,多见“道光六年(1826)城工” “道光十三年(1833)城工”“咸丰二年(1852)城工”“光绪二年(1876)城工”“光绪六年(1880)城工”“光绪十八年(1892)城工”等城砖。顺治二年(1645),都御史徐起元檄襄阳同知贾若愚,在小北门至西南角,用砖石修建御敌炮台二十九座。顺治五年(1648),都御史赵兆麟檄副史苏宗贵重修西门城楼,襄阳府知府冀如锡重建南门城楼,襄阳同知徐腾茂、张仲重建大北门、小北门城楼,襄阳县知县董上治重建东门城楼,赵兆麟为各城门再次题名,东门曰“保厘东郊”,南门曰“化行南国”,西门曰“西土好音”,小北门曰“北门锁钥”,大北门曰“拱卫宸垣”,长门曰“威震华夏”。道光六年(1826),襄阳府知府周凯重修六门城楼。道光十二年(1832),汉水冲毁部分城墙,襄阳府知府阿乐阿琫再次修复。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溯汉江而上,威逼襄阳,襄阳府知府多山在城上修建兵房224间。咸丰十一年(1861),襄阳府知府启芳添建兵房24间,并在东、南、西三门外二道桥之内,围砖墙,皆有垛堞门楼。同治元年(1862),襄阳府知府吴嗣仲建南门、大北门月城内官厅。光绪元年(1875),因“久下雨,城多圮”,襄阳县知县吴耀斗兴修城墙。光绪二年(1876),襄阳县知县劳庆藩续修,直至光绪七年(1881),襄阳县知县梅冠林接修完工。

清光绪《襄阳府志》·府城图

民国,因战争和自然因素,襄阳城墙多有毁损。民国十六年(1927),修中山公园,拆用南门城楼。民国二十二年(1933),大北门城楼被飓风摧毁。民国二十八年(1939),日军对襄、樊二城进行轰炸,为便于城内民众疏散,将西门南侧和南门西侧城墙连同西门瓮城及城楼拆除。民国三十四年(1945)前后,因年久失修,长门城楼坍塌。民国三十五年(1946)春,动工修复南门、西门,是年十月竣工,南门更名为临川门(因时任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程式的家乡为江西临川),西门更名为光复门(以纪念抗战胜利),城门洞改为木架覆土结构。民国三十七年(1948)夏,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驻守襄阳,草草修复西门南侧和南门西侧城墙。现今,可见“民国三年(1914)观察使朱监督”“民国三年知事郑监造”“民国三年委员冼监修”“民国七年(1918)道尹朱监督”“民国七年知事马监造”“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监造”等铭文砖。

1949年后,襄阳城墙早期遭到少数破坏,但迅即得到整改、维护。1958年前后,扩建东街,拆除东城门。1970年,夫人城东侧被毁160多米。1974年左右,南门两侧约860米墙体被拆除。1976年,小北门东侧被损坏120米。1978年—1981年,政府拨出专款,实施城墙维修、景点修缮、城楼修建、街区改造、护城河疏浚、内环路贯通、汉江—护城河—南渠“三水联通”等16项工程。1982年—1983年,维修夫人城至汉江襄樊大桥段城墙,修复夫人城城墙及垛堞,建纪念亭于城上,内塑韩夫人汉白玉立像。1984年底,修葺东门北段城墙。1987年,小北门城楼落架大修。1993年,复建仲宣楼。2000年前后,在西、南城墙遗址上修建“外墙内室”式城墙,搬迁护城河周边民房、公房,疏浚护城河,修建环城公园。2001年,襄阳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按照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原则维修小北门至古治街段城墙。2012年,与南京、西安等城墙一起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3年,维修东段城墙。为加强古城(墙)管理,2013年12月,重新组建古城街道办事处,后设立古城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行使社会事务管理及古城保护利用职能。2014年,拆除北段城墙内外建筑,打通城墙内环线,修建临汉门文化公园、长门遗址公园。2015年,抢修南湖段城墙。2016年—2017年,襄阳市“人大”制定、实施《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其间先后编制《襄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襄阳城墙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等涉及古城保护规划。2018年4月,对城墙小北门段长730米、夫人城段长80米、民主路段长260米、东城墙内挡土墙长120米进行修复,主要恢复坍塌墙体、豁口及内外墙护坡加固等。

现存襄阳城墙,周长7000余米,均高8.5米,宽5米至15米。填土分层夯筑,外用大块青砖包砌。城墙上设有警铺70个,炮台29个,垛堞4210个。目前,存有临汉门、震华门2座城门楼(详见本书《临汉门》《震华门》),拱宸门、震华门2座城门瓮城(详见本书《拱宸门》《震华门》),仲宣楼1座角楼(详见本书《仲宣楼》)。

此外,还有魁星楼、狮子楼等。

魁星楼,在南城墙仲宣楼与南门文昌门之间,楼为八角形,共三层,八角攒尖式顶,秀丽挺拔,飞檐高翘,稳居城墙之上,前有台阶可拾级而登。第一层为祭祀之所,二三层开敞为亭,供游人登高远望,欣赏“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的襄阳城外瑰丽美景和“飞甍出万屋”的城内繁华景象。清康熙年间,襄阳府知府杜养性建;雍正年间,襄阳府知府尹会一重修;乾隆年间,再修;清末毁圮。今已不存。

狮子楼,在西南城角上,明洪武云阳侠创建,绘狮子于楼内壁上,以镇楚山。后楼毁,天顺年间作石狮子于其处而作亭盖之。崇祯十四年,都御史王永祚修葺。清乾隆年间,仅存石狮,石碑仆倒于城上。抗日战争时期,石狮被毁,石碑散失。今已不存。

襄阳古城,墙高且固,濠宽且深,加之汉岘天设,山川环卫,易守难攻,赢得“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之美誉,是中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池之一。

金庸冯骥才等专家学者给予襄阳城极高评价:“襄阳为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汇聚之地,这里已成为内陆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汲取山水之精华。”

【链接】

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始于2006年,联合申遗共有8个城市:湖北襄阳和荆州、江苏南京、陕西西安、浙江临海、辽宁兴城、安徽寿县和凤阳。

襄阳城墙保护范围,以城墙内侧基础和护城河外边界为基线向外延伸。城墙内侧向内延伸25米;护城河东侧、西侧和南门西侧向外各延伸15米,南门东侧向外延伸115米,东北角部分包括襄阳日报社印刷厂生活区、襄阳环城公园和长门遗址公园所在区域,城墙北侧至汉江南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