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襄城地名撷萃:郑家山的历史、文化与产业

襄城地名撷萃:郑家山的历史、文化与产业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家山位于襄阳古城西南700米处。明代吏部尚书郑继之墓改葬于此后,得名郑家山。可见,郑继之安葬之前,郑家山尚名凤凰山。明万历《襄阳府志》“舆图”上今郑家山位置标注为“凤山”。由此知,郑继之改葬于此地后,山遂得名郑家山。郑家山是文化之山,其地古墓众多。郑家山是产业之山,其地企业不少。1969年,六化建公司从青海西宁搬迁至古城襄阳,落户于郑家山东麓并于此设立总部。

襄城地名撷萃:郑家山的历史、文化与产业

郑家山位于襄阳古城西南700米处。东临胜利街,西邻羊祜山,南对癞毒山,北依南渠。山呈带状,南北走向,长2.79千米,宽330米,面积66公顷,海拔119.79米。山上覆土较多,多为松树及油桐树,林木覆盖率达90%,山上的石灰石已被开采作为基建用料。山北段岩石陡峭,有谢庄洞,下有谢公岩(见本书《谢公岩》)。

郑家山,曾名凤林山、凤凰山、凤山,或为其中一部。明代吏部尚书郑继之墓改葬于此后,得名郑家山。

1988年5月,中国化学工业部第六建设有限公司(俗称六化建)砖厂在郑家山取土时发现一座砖墓,出土一通“宋故请郎致仕赵公墓志铭”。铭文记载:“公享年七十,大观四年(1110)六月二十三日终于私第,政和三年(1113)葬于襄阳县邑城村,长子木以地卑,屡为江水害,求改葬累年,遇高士吴京卜吉地于招贤里凤林山下,乃公夙昔愿归隐之符契也,以宣和四年(1122)壬寅岁壬寅月甲申日葬。”从中可知,郑家山在北宋属襄阳城招贤里,名凤林山。

2010年9月,今明襄王府旧址院内保存有《郑继之墓志铭》。铭文记载,郑继之生于嘉靖乙未(1535)十二月初四日,逝于天启癸亥(1623)十月十九日,得年八十有九,于卒年十二月十一日巳时葬于凤凰山之原。可见,郑继之安葬之前,郑家山尚名凤凰山。

明万历《襄阳府志》“舆图”上今郑家山位置标注为“凤山”。

清同治《襄阳县志·卷一·地理·陵墓》记载:“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郑继之墓,初葬于城西龟山,后改葬城南仙人洞。”由此知,郑继之改葬于此地后,山遂得名郑家山。

郑家山是传说之山,其地有仙人洞。仙人洞源于明初襄阳卫左所总旗刘通遇仙的故事。

明天顺《襄阳郡志》记载,洪武年间,有个道士名叫谭洞云,是顺天府的人。他学道非常虔诚,严守戒律,举止端庄,洁身自好,一意修行。洪武二年(1369),他云游襄阳,在襄阳城关王庙侧搭建了一个小小庵棚,朝夕打坐。到洪武六年(1373)正月二十六日,人们惊奇地发现,道人保持着端端正正的打坐姿势,已经坐化了。于是人们把道人的遗体送到城南的谢公岩,看着火化了。后来,襄阳卫左所总旗刘通有一次从河南回襄阳,在南阳遇见谭洞云,他们交谈良久。临别,谭洞云寄红豆二升给徒弟赵玉阳。刘通到襄阳后,把红豆给赵玉阳送去,才从赵玉阳口中知道,谭洞云已经仙逝。消息传开,人们这才知道,这个道人修为不凡,所谓坐化,不过是障眼法,真人已经成仙而去。仙人洞当由此而来。(www.xing528.com)

郑家山是文化之山,其地古墓众多。1990年6月,市机电工程学校征用郑家山中北部新建校舍,文物勘探发现不同时期古墓葬多座。1990年底至1991年8月、1995年11月至1996年元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襄樊市博物馆组织力量对该区域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战国至明代墓葬73座,其中战国秦汉墓44座(郑家山中部28座,北部16座)。1991年于此出土一个相当于现代“鸳鸯火锅”的铜鼎,器、盖内分隔,将容器隔断为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容量,尤为轰动。

该鼎现陈列于襄阳市博物馆,为战国晚期文物,高25.2厘米、口长28.8厘米、宽18.4厘米,平面呈长方形,带有一盖。子母口,环形附耳,直壁,平底,四兽面蹄足。盖面圆弧近平,可却置,正中置一铺首衔环纽,四边各有一环状纽。耳饰“S”状勾连卷云纹。一耳顶面和盖面各铸有“五”字铭文。

郑家山是产业之山,其地企业不少。

1969年,六化建公司从青海西宁搬迁至古城襄阳,落户于郑家山东麓并于此设立总部。

1973年始,襄阳地区立足打造电子工业,相继于郑家山和癞毒山一带,依山而建有市电视机厂、市仪表元件厂、市激光设备厂、市无线电厂、铁四局建筑总队修配厂等单位,形成了远近知名的郑家山工业园。

郑家山和羊祜山所形成的乔家冲内,有1966年建立的三线企业——文字六〇三厂。

现今,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邻近企业将逐次搬离,沿山而建的延庆寺路已被改造为登山绿道,郑家山正恢复其原有面貌,成为一座文化之山、休闲之山、生态之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