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襄城地名撷萃:隆中山,智者摇篮,三国文化源头

襄城地名撷萃:隆中山,智者摇篮,三国文化源头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隆中山由此得名。诸葛亮从17岁到27岁十年间,在隆中躬耕居住。后刘备“三顾茅庐”,引发《隆中对》。隆中因此被誉为智者摇篮、三分天下的策源地、三国文化的源头。南北朝至隋朝时期,隆中诸葛亮故居及武侯祠不断得到维修。宋代,隆中规模进一步扩大。元至正年间,广德寺书院迁至隆中,称隆中书院。其中在明末农民起义军捣毁藩陵基础上重建武侯祠庙,在草庐原址立草庐亭,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 牌坊。

襄城地名撷萃:隆中山,智者摇篮,三国文化源头

隆中位于襄阳古城西13千米处,东接隆中大道,西邻施家垭子,南连乐山,北近303省道。隆中山海拔307.48米,东西走向,长近2千米,宽1千米,面积近2平方千米。

古隆中牌坊

南北朝末期顾野王编著《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山由此得名。

明·徐咸《徐襄阳西园杂记》记载:“孔明躬耕之地,实在隆中,去襄阳城西三十里,群山中,惟此隆然最高,故朱子《纲目》大书刘备诸葛亮于隆中,是也。”

清雍正年间《隆中草庐记》碑记载:“距襄阳府治西三十里,有山隆然中起,号曰隆中,乃汉诸葛武侯隐居学道处也。”这是隆中得名的另一说。

隆中山风光旖旎。《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在叙述刘备等人第一次访诸葛亮未果离开时写道:“遂上马,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罗贯中用他的传神之笔描绘了隆中的秀丽景色。

诸葛亮名垂千古,隆中因诸葛亮的居住而名扬天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称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治所在襄阳),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在隆中耕读。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从17岁到27岁十年间,在隆中躬耕居住。后刘备“三顾茅庐”,引发《隆中对》。隆中因此被誉为智者摇篮、三分天下的策源地、三国文化的源头。

后人为纪念诸葛亮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在隆中山诸葛亮居所及其活动场所,修宅建祠、立亭竖碑、架廊造台。

武侯祠

诸葛亮离开隆中后,他住的竹篱草庐依旧保存下来。诸葛亮离开隆中的第二年即公元208年,襄阳被曹操占领,直到西晋统一全国为止,襄阳一直是曹操的地盘,所以这期间隆中诸葛亮故居一直无人过问。

西晋统一全国后,晋武帝司马炎屡次向臣下询问有关诸葛亮的事迹。

西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凭吊诸葛故宅,并命参军李兴作《祭诸葛丞相文》,成为隆中第一篇纪念诸葛亮的碑记。据南朝盛弘之《荆州记》载,诸葛亮草庐前“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暑台。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为乐山。”

东晋时,史学家习凿齿大约在宁康年间,作《诸葛武侯故宅铭》,铭文中说:“雕薄蔚采,鸱阑惟丰”,说明武侯宅在那时有相当的规模,已不是当年诸葛亮隐居时草庐。此时距诸葛亮出山有一百六十余年。

南北朝至隋朝时期,隆中诸葛亮故居及武侯祠不断得到维修。

唐大中三年(849),孙樵来襄阳游览隆中,瞻仰武侯祠后,撰有《刻武侯碑阴》。大中十年(856),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景让维修隆中祠,并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碑文收录于《唐文粹·卷五十五》中。

宋代,隆中规模进一步扩大。曾巩、王安石苏轼等许多名人都到过隆中,写下了他们对诸葛亮的赞颂篇章。

元至正年间,广德寺书院迁至隆中,称隆中书院。

三顾堂

弘治二年(1489),袭封襄王的简王朱见淑毁掉诸葛草庐并迁走隆中书院,原有的土木建筑碑刻石铭遭到极大破坏。朱见淑死后他的庶二子光化王和襄王府左长史林光请于朝廷,在隆中山“左方隙地”重建武侯祠。明成化年间,“隆中十景”形成。明嘉靖十九年(1540),立草庐碑。明万历二十年(1592),中宪大夫、都察院协院事、左佥都御史李祯重修祠堂,并立《重修碑记》,碑阴刻有诸葛亮画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诸葛亮画像)。

清朝曾多次维修隆中并有所扩建。其中在明末农民起义军捣毁藩陵基础上重建武侯祠庙,在草庐原址立草庐亭,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 牌坊。

民国二十一年(1932),蒋介石到访隆中,举行祭祀仪式并拨款维修古迹,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铜鼓台等,并立碑记之。

1949年后,襄阳地区对隆中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维修与扩建。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有董必武胡耀邦、李先念、赵紫阳、江泽民李鹏、万里、薄一波、姚依林、方毅、陆定一等,或游览隆中,或为隆中题词、撰联。

隆中在明代已形成“十景”,即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等。

1949年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隆中书院、诸葛草庐亭、吟啸山庄、腾龙阁、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草庐剧场等众多景点

【链接】

晋·陈寿《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www.xing528.com)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明·吴绶《隆中十景诗》

三顾堂:贤人隐岩穴,帝子再三寻。野处终身志,雄谈济世心。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千载称鱼水,高风冠古今

六角井:庵前存古井,云是汉时穿。周洁厨中物,灵通地底泉。流香来一脉,遗泽永千年。良夜涵明月,光澄六角天。

古柏亭:古柏阴森处,先生结草亭。千嶂云外绿,百尺雨中青。地底龙蛇蛰,祠前翠葆灵。恍如三顾日,雄论诉谁听?

躬耕田:食力安生业,山前数亩田。雨晴耕白水,春暖放乌犍。东作思无逸,西成望有年。后来持此术,伯业富西川。

梁甫岩:半山岩石好,梁甫昔时吟。出处关成败,兴亡自古今。云埋万丈地,德著百年心。今日登临者,唯闻野鸟音。

抱膝石:躬耕田上石,一片绿生苔。长得风云护,曾延将相来。用非高卧榻,名重读书台。李广休轻射,长留曲涧隈。

老龙洞:泉深岩穴古,时有老龙眠。门掩云中石,功成涧下田。一溪青草合,千古碧萝悬。欲觅英雄迹,高风尚宛然。

小虹桥:溪水流祠下,桥横一丈余。曲通樵子径,荣过帝王车。水涨蟾蜍没,云闲蝀舒。骚人风雪里,漫策觅诗驴。

半月溪:山弯溪亦绕,一曲湛寒流。月照玻璃缺,水涵玉玦浮。淮阴空把钓,尚父漫垂钩。灵物此中有,难将香饵投。

野云庵:英雄千古宅,僧舍静相依。野色堆红叶,溪云锁翠微。断碑书往事,残磬响斜晖。行客祠前过,如瞻羽扇挥。

明·王越《隆中十景诗》

三顾堂:蜀主虚劳枉顾心,中原未复大星沉。老夫记得少陵句,长使英雄泪满襟。

六角井:一脉深沉起卧龙,风云未遂济时功。古今多少英雄泪,尽在先生此井中。

古柏亭:锦官城外柏森森,几度曾歌梁甫吟。今日亭前见颜色,风霜不改岁寒心。

躬耕田:春色离离锁暮烟,英雄人去几千年。自从伊尹耕莘后,只有隆中一片田。

梁甫岩:寂寂云岩草木深,不求闻达自长吟。先生此去无遗响,更有谁知晏子心?

抱膝石:慨想先生抱膝时,满怀幽意有谁知?于今一片苍苔石,胜似襄阳堕泪碑。

老龙洞:洞门风雨水深寒,天巧泉通石眼宽。说与世人浑不信,卧龙犹在此中蟠。

小虹桥:碧水溪流若掌平,一泓放出水云清。昔时跃马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

半月溪:一曲溪流几许深,三分事业已消沉。水光依旧清如镜,照见武侯忠义心。

野云庵:万叠云深扫不开,半星无处着尘埃。就中结个茅庵子,只许清风明月来。

草庐剧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