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长:教师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过程的导体

校长:教师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过程的导体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更是有赖于教育。教师是育人过程中教育成败的关键。校长的教师观实际上是领导者的人性观、管理观的反映。一种把教师看成是自己的合作者,是实现校长办学价值观的依靠力量,是学校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主体。另一种把教师看成是自己的管辖者,是学校进行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机器。

校长:教师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过程的导体

教育是师生之间的心理交往的互相影响的过程,是教师用自己的知识、才华、品德、智慧在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中施加影响,是通过教师个人的知识权威和人格权威的力量引导学生个体向符合社会期待的价值观、规范行为转化中发展自我个性的社会化过程。所以,教师的全部责任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成长,社会化过程起着定音导向的作用,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一个聪明、善良、学识渊博的人,他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的一盏指路明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进入成人世界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更是有赖于教育。教师是育人过程中教育成败的关键。校长要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具有科学的、现代教师观,充分认识教师是学生发展中最具体、最生动、最形象、最容易领会和模仿的榜样。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真正把教师看成是学校中创造性劳动的主体、是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载体、是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导体,才能摆正角色位置,为教师搭建舞台,让教师表演出各自的教育风格,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潜能,扎扎实实地积聚教育能量,使教师在工作中逐渐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使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得以优化。成功的经验表明,正确的观念来自管理实践和不断学习,是领导管理水平提高的结果。因此校长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管理科学,并在管理实践中确立现代教师观,使实践经验升华为规律性的认识。

校长的教师观实际上是领导者的人性观、管理观的反映。在管理科学中关于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怎样看待人的工作行为表现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归为管理者的人性假设,它受一定的管理哲学支配。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属性和人在社会系统中的管理活动作了科学的阐述,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人性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不同阶级,不同哲学对人性的认识不尽相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统一的生命实体,而劳动创造和意识能动性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即从事每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有一种创造的潜能。因此校长要认识到每个教师都具有创造的品质,蕴藏着勤奋工作的潜能,只是各人情况不同导致表现的程度差异。在管理工作中要运用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的方法,以矛盾确立统一的观点,在处理好各种人际冲突、观念冲突和行为冲突中确立起正确的现代教师观。

现代管理学家麦格雷戈(D.Mcgregor)根据管理者的各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概括为X和Y两套人性假设,在管理工作中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性管理”的工作方式。他认为持X人性观的领导者,把人看成都是好逸恶劳、逃避责任、没有进取心、只顾个人的利益和安全。管理者只能运用严格的奖惩制和各种纪律、制度、物质刺激等措施进行管理。持Y人性观的领导者认为人人都是天生喜欢工作的,都是富有理想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自我实现、寻求挑战和自觉工作的。管理者要善于了解人的成就需要,为他们创造工作条件,予以满足自我呈现的需要。人性假设理论反映了对人的本质属性的不同认识,及不同的管理和工作方式,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结果。

综观当前教师管理的实际,不难发现在校长中也存在两种对立的教师观。来自校长对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作用的不同认识、不同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式,导致教师管理工作中不同的工作气氛和工作结果。(www.xing528.com)

一种把教师看成是自己的合作者,是实现校长办学价值观的依靠力量,是学校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主体。管理上充分发扬民主,激发教师主人翁精神和工作中的自主意识,鼓励教师在正确地教育思想指导下,破除因循守旧,不断开拓创新,要求教师追求成功,形成个人的教育魅力,在教育态度、教育艺术、教育成效方面,对学生产生心理吸引力。在教学各环节上能控制多种变量,达到最优教学效果。校长则为他们创造条件,让教师在教育舞台上开展公平竞争,做到既尊重信任教师、又要高标准、严要求,不失时机地促进教师努力工作;既有统一要求,又要发挥个人特长,让教师明确职责标准,力求使每项责任者意味着创造和成功,使个人目标和学校组织目标整合一致,使学校组织气氛充满活力、凝聚力和吸引力,结果是带来教师个人的成功、学校整体的成功。

另一种把教师看成是自己的管辖者,是学校进行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机器。管理上追求权威化、程式化、统一化,要求教师无条件服从安排,以命令式、指令性取代教师的自主性。长而久之,使教师习惯于一种被动的,你说我做,拨一拨动一动的工作状态,极大地压抑了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由于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缺乏平等的经常性沟通,结果造成组织气氛压抑、工作关系紧张、互相埋怨,校长与教师之间不断扩大着距离感。学校工作没有乐趣、没有追求,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工作目标的实现。

在我们即将迈进21世纪的伟大时代时,广大中小学校长在新旧观念冲突中,要尽快完成观念的转变、思维方式的转换,不断端正管理观、教师观,改进领导作风,提高领导素养,在学校教师群体中形成敬业、乐业、专业的氛围,提倡公平竞争,支持人才合理流动,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保证师资队伍的优化组合,把学校建设成充满活力和压力的集合体,以校长的人格魅力吸引教师群体,不断开拓前进,在教改实践中带出一支现代教育的实践者和开拓者的队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