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空间的正负能量战:虚拟社会与角色扮演

网络空间的正负能量战:虚拟社会与角色扮演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在网络公共空间里,忽视、漠视客观存在的问题,一味灌输“正能量”的行为也遭受了一些网络用户的反讽。因此,当“正能量”泛滥网络、心灵鸡汤遍布“朋友圈”的时候,一些鼓励年轻人正视现实、直面问题的“负能量”文章也频频出现。资料链接“正能量”概念流行后,一度颇有蔓延泛滥之势。“正能量”也好,“负能量”也罢,都是我们认知和适应社会的方法。

网络空间的正负能量战:虚拟社会与角色扮演

在《正能量》这本书中有一个小节,作者提到了“角色扮演”对于提升“正能量”的作用,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哈佛大学的莱昂·曼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邀请两组重度烟瘾者参与行为实验。其中一组参与者需要扮演肺癌患者,在医生办公室,与身着白大褂的医生(也是由演员扮演的)讨论自己的“病情”,观看情况糟糕的X光片(道具),制定自己的戒烟计划。另外一组参与者也被“加载”了肺癌患者的角色,但他们不必参与表演,只需要学习肺癌和抽烟的关系等知识,无须刻意改变自己的行为。

实验结果验证了最初的假设:角色扮演确实会对人们的实际行动产生显著影响。最初两组参与者平均每天抽烟25支,实验结束后,角色扮演组成员的每日抽烟量平均减少了10支,而未参加角色扮演的小组成员,每日抽烟量平均减少了5支。而且这个效果是长期的,在两年后的跟踪调查中依然成立。参与了表演的人,更倾向于把意念贯穿在行动中,用改变日常行动来获取更多“正能量”。

激励自己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当然是值得提倡的。不过,在网络公共空间里,忽视、漠视客观存在的问题,一味灌输“正能量”的行为也遭受了一些网络用户的反讽。2014年,网络上兴起了一股“反心灵鸡汤”旋风,人们开始用调侃的方式发表一些看似“负能量”,却能直面问题的意见。《人民日报》也发表了主题文章,希望人们警惕泛滥的“正能量”成功学书籍,远离“精神毒药”,以免形成模糊化、浅薄化的思维习惯。

完全否定“负能量”的价值,不承认负面情绪的存在意义,抵抗人们对负面情绪的表达欲望,其实并不符合心理学理论

我们知道,情绪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反应机制。喜、乐是情绪,哀、怒、怨、忧、惧也是颇为重要的情绪,能够为我们提供生理预警和心理保护机制。一个始终处在极度乐观自信、无所畏惧、毫无焦虑状态的人,可能会形成对正常社会的认知差异,也很难真正适应社会中的各种挑战。生物进化史说明,具有显著情绪变化的物种,存活概率远远高于那些对风险无动于衷的物种。因此,当“正能量”泛滥网络、心灵鸡汤遍布“朋友圈”的时候,一些鼓励年轻人正视现实、直面问题的“负能量”文章也频频出现。因为语言幽默,富有自嘲精神,不少“负能量”话语还成为风靡一时的网络流行语。(www.xing528.com)

资料链接

“正能量”概念流行后,一度颇有蔓延泛滥之势。仅仅在中国出版领域,2012年以“正能量”为关键词的图书有35种,2013年就激增至262种,增长了6倍多。到2014年3月,书名或主题中包含“正能量”一词的图书超过1200种,其中大部分是跟风出版、粗制滥造的励志图书。

“正能量”也好,“负能量”也罢,都是我们认知和适应社会的方法。多一种方法,就多一个思考的方向,多一种生活态度,何乐而不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