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原理关怀伦理学的重要理论卡罗尔·吉利根的思想

教育原理关怀伦理学的重要理论卡罗尔·吉利根的思想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怀伦理学是伴随着近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重要理论。(一)卡罗尔·吉利根的主要思想卡罗尔·吉利根,美国女权主义者、伦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怀伦理学创立者,被誉为性别研究的先驱者。第二阶段为自我牺牲,关怀他人。这个阶段的女性认为道德上的善良就是给予他人关怀,尤其是给予弱势人群关怀,这个阶段女性的道德观由第一阶段的自私转为无私。关心并不能冠以伦理道德的名义,而是一种关系。

教育原理关怀伦理学的重要理论卡罗尔·吉利根的思想

关怀伦理学是伴随着近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重要理论。女性主义运动赋予了关怀伦理学一种独特的视角。该理论不仅讨论女性在道德伦理中的形象意识和价值地位,而且以女性这种独特的角度分析了近代西方的各种道德问题,成为西方当代对抗主流道德教育模式的一种新型道德教育研究范式。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卡罗尔·吉利根和内尔·诺丁斯。

(一)卡罗尔·吉利根的主要思想

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1936— ),美国女权主义者、伦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怀伦理学创立者,被誉为性别研究的先驱者。196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1967年开始与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一同在哈佛教授心理学,1970年成为以研究道德心理学而著名的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研究助理。1992年受聘于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美国史和公共研究机构。

任教于哈佛大学的20余年是吉利根研究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她继承和批判了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在此期间,标志吉利根研究的里程碑式的著作《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妇女发展》于1982年出版。此书以对不同种族、年龄和身份的女性的访谈的形式,澄清了关于女性的各种道德判断问题。1992年,她与人合著出版《在十字路口相遇》,1996年出版《在声音与沉默之间》。

1.关爱道德取向的提出

吉利根认为,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存在一种关爱取向,尤其表现在女性身上。传统的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是按照一定的图式发展的,这种图式有一个中心价值观,即“公正”。吉利根的关爱取向建立在对科尔伯格道德认知论的新发现上,她在运用“海因兹偷药”故事研究被试时,发现人们在面临道德两难的情景时,存在一种除了公正取向以外的关爱取向,进而她发现这种关爱取向尤其存在于女性的道德思维中。

关爱道德取向首先关注对自我的理解,将自我看成是在与他人的关系模式中形成的,尤其是在儿童早期阶段与他人的关系模式,即“关系自我”。[14]吉利根认为,女性青少年感觉到与朋友、家人和社会保持关系是一种积极的、良好的事情,是自我赖以存在的一种外在表现,因此持关爱取向的个体自我是通过关系存在的。这种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依赖方面的联系,即人们之间要为他人的利益而考虑,互相关爱。基于对关系的认识,关爱取向对于道德的解释也是建立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在关爱取向中,道德取决于对关系的理解,即从他人的角度和背景对他人做出反应,道德问题与关系或关爱活动有关。[15]即道德建构以是否维持关系作为评价标准,道德发展是多种关系的良好维护,促进他人的幸福与减轻他人的痛苦,在关爱他人的同时关爱自我。

2.女性关怀伦理发展阶段

吉利根在《不同的声音中》发现女性把道德定义为实现关怀和避免伤害的义务问题,与男性对公正及权利探讨时表现出那种抽象的“形式逻辑”成为强烈的对比。同时,她划分了女性道德判断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确保生存而关怀自我的需要。基于对青少年女性流产时的第一抉择的研究,吉利根认为女性在这个阶段首先关怀的是自我的生存问题,而道德是社会强加的约束。

第二阶段为自我牺牲,关怀他人。这个阶段的女性认为道德上的善良就是给予他人关怀,尤其是给予弱势人群关怀,这个阶段女性的道德观由第一阶段的自私转为无私。这个阶段的女性在怀孕或者流产时,往往以身边人的决策为重。

第三阶段为非暴力的道德。这个阶段的女性能够在关爱他人与伤害带来的责任之间做出协调与平衡,不再认为道德上的至善只是关爱他人,而是一种普遍的原则,能够看清楚自我与他人的平等性。

3.女性青少年的道德心理发展

童年期:处于童年期的女孩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当自己的愿望或者观点不被关注时感到被伤害。同时她们已经能够非常清晰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实地说出这些关系并知道某些行为能够伤害这种关系。因此她们已经学会隐藏自己的情感,按照某种期望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青春初期: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孩意识到关系的复杂性。一方面她们对于关系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具有强烈的保持关系的愿望有时候她们会倾向于同意一种理想化的关系而放弃自己原有的理解。成年女性在这个阶段扮演了一个指导者的角色。这一阶段是女性道德心理分离的开始。

青春期:青春期的女孩开始担忧失去自我。面对关系僵局时,部分女孩能够勇敢地、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而大多数会选择放弃真实的感觉,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4.母女关系(www.xing528.com)

吉利根经过与22个女孩的会谈发现,女性的道德心理发展和母女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母女关系表现有三种:依恋、独立和变化。能够引起共鸣的母女关系是女性道德心理发展的关键

(二)内尔·诺丁斯的主要思想

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当代美国教育哲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关心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其理论基础建立在吉利根的关怀伦理学上。诺丁斯曾经在美国公立学校任职多年,先后从事教学、行政和课程开发工作。她曾经担任新泽西州中学数学教研部主任、芝加哥大学杜威实验学校和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在斯坦福大学她三次获得优秀教学奖。她的主要著作包括:《关心: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观点》(1984)、《女性与罪恶》(1989)、《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1992)、《培养智慧的信仰和反叛》(1993)、《教育哲学》(1995)、《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2002)、《培养道德的人:以关怀伦理替代人格教育》(2002)以及《幸福与教育》(2003)等。

1.对“关心”的理解

诺丁斯认为,关心是生活的本质。关心并不能冠以伦理道德的名义,而是一种关系。由此,诺丁斯引出了关怀的两种基本含义:其一,关怀与责任感相似,如果一个人操心某事或感到自己应该为之做点什么,她就是在关怀这件事;其二,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期望或关注,她就是在关怀这个人。[16]继而她区分了两种关心:自然关心和伦理关心。当我们出于自愿的关怀就是自然关心,而迫于外界的压力或者某种强加的规范而做出的就是伦理关心,与责任相关。伦理关心建立在自然关心的基础上。这种关心必须是持续性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目的的连续性、场所的连续性、人物的连续性及课程的连续性。

2.关心理论的德育目的

诺丁斯批判了以往的以学术知识为第一目的的教育。她认为关心是需要教育的,因此学校的教育目的首先就应该培养学生成为懂得关怀别人的人。

3.关心理论的德育方法

诺丁斯认为关心德育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法来进行:(1)榜样(modeling)。学生的关心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具有足够的被关心的经验。因此,教师作为一个关心者的榜样能够向学生展示如何扮演关心者的角色。(2)对话(dialogue)。真正的对话应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没有固定答案的讨论。同时,话题应该具有多样性,对话的双方都应该真诚,互相信任。(3)实践(practice)。要培养学生的关心能力,实践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改革学校的制度,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和社会事务当中去。(4)认可(confirmation)。教师的认可能够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象,因此教师必须进行动机归因并对其进行认可,即认可要求与现实相符的最好的可能的动机归因。

4.关心型师生关系

关怀伦理强调关系的建立,在教育中主要的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诺丁斯认为,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从互相信任开始的,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在关系中扮演一种指导者的角色,以自身对学生的关心引导学生发展关心他人的能力。

(三)对关怀伦理理论的评价

吉利根作为研究女性心理的第一人,其贡献无疑是巨大的。首先,她首创了道德心理学中的关爱取向,创立了关怀伦理学;其次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在吉利根的研究中,大多数的研究成果来源于访谈方法。如果说关怀伦理的奠基人吉利根是站在女性视角看到了一种界限的话,那么诺丁斯的关心理论就是一种超越。她首次把关怀定义为一种全人类的基本需求,而不只是存在于女性里。并且诺丁斯把关怀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区别于以往的理性关怀和权利性的关怀。同时,以往的道德认识理论所注重的是道德判断的能力,而诺丁斯特别强调实践对于学会关心的重要性。

当然,关怀理论也遭到了理论界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吉利根把关怀取向和女性联系起来有将其决定因素归为生物因素的危险,而且这种基于女性主义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值得怀疑;虽然在取向上不同,但是科尔伯格的公正取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却和吉利根的关怀取向的发展阶段没有太大的差别。

关怀伦理对我国学校的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其一,在德育观念上,应从我国传统的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道德情感的激发和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上。在关怀伦理中,关系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关怀的出发点围绕着关系这一概念。我国传统德育一味强调传授道德知识作为考察学生的道德水平的做法只会让学生产生反叛意识。如果以关系作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的相处中体会到关怀并以此学会关怀他人,这种切身的体会能够予以学生一种真实的道德经验,达到道德发展的目的。其二,关怀伦理非常关注女性的权利和生存状况,重视根据女性自身的属性开展德育,这对我们根据性别的差异开展德育,提高女性的权利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