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蒙古族民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融合

蒙古族民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融合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蒙古族民间歌曲是其传统音乐中最丰富且流传范围最广的民间音乐形式。由于蒙古族居住地域辽阔、民族支系庞杂等原因,使得其民间歌曲较少有统一的称谓。(一)长调长调,是蒙古族牧民在放牧时演唱的一种牧歌,它是蒙古族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蒙古族长调民歌中,思乡曲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武士思乡曲,是从军出征的蒙古族武士所编唱的怀土思亲之歌。

蒙古族民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融合

蒙古族民间歌曲是其传统音乐中最丰富且流传范围最广的民间音乐形式。由于蒙古族居住地域辽阔、民族支系庞杂等原因,使得其民间歌曲较少有统一的称谓。

(一)长调

长调,是蒙古族牧民在放牧时演唱的一种牧歌,它是蒙古族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长调的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悠扬舒缓,且在演唱中持续的长音上常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式的颤动和装饰,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长调的体裁有多种,如草原牧歌、酒歌、赞歌、情歌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蒙古族长调优美的内涵。思乡曲是远方游子思念故乡亲人而唱的民歌体裁。蒙古族长调民歌中,思乡曲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有人做过统计,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科尔沁长调民歌中,思乡曲竟占现存曲目总数的一半以上。

武士思乡曲,是从军出征的蒙古族武士所编唱的怀土思亲之歌。武士们为了抒发思乡之情,行旅中编唱了大量的思乡曲。诸如,锡林郭勒盟民歌《旷野中的蓬松树》、科尔沁民歌《金色圣山》,还有例4-1中的《朱辉山高》等,都是优秀的武士思乡曲。

例4-1

蒙古人将赞颂家乡草原、名山大川,赞美英雄好汉、骏马良驹等的长调歌曲,统统称之为赞歌。《辽阔富饶的阿拉善》是一首优秀的赞歌,音调高亢,结构简洁,语言精练。采用礼仪歌常见的徵调式,并巧妙地运用同主音离调手法,向宫调式转移,风格古朴,历经300多年而久唱不衰,成为阿拉善地区“八首礼仪歌”中的首选歌曲。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将《辽阔富饶的阿拉善》(图4-2)选入播放曲目中。

例4-2

(二)短调

短调是蒙古族民间具有明确节拍、节奏循环规律,演唱时速度相对较快的歌曲,是蒙古族民间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也是其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歌曲形式之一。主要流传于内蒙古兴安盟以及鄂尔多斯高原一带。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表现爱情生活的《森吉德玛》《达古拉》《小情人》,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引狼入室的李鸿章》《独贵龙》《反日歌》,表现民族英雄的《嘎达梅林》(例4-3)等。(www.xing528.com)

例4-3

(三)混合调

混合调是蒙古族民间介乎于长调、短调之间的民歌形式,是蒙古族民间最为流行的演唱形式之一,也是长调与短调相互影响、渗透的产物(如例4-4)。

此类民歌节拍、节奏较为规律,曲式结构较为方整,通常只在某些可停留的音上稍作延长。

例4-4

(四)潮尔

潮尔是蒙古族民间较多在那达慕、重大节日礼庆、公共聚会等特定场合演唱的多声部歌曲。一般可分为独唱(一人发出两个声音)、齐唱(一人领唱)、重唱(一人唱高音、一人唱固定低音)等几种(例4-5)。

例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