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融合:藏族歌舞及堆谐摘要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融合:藏族歌舞及堆谐摘要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囊玛囊玛是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的藏族传统歌舞艺术形式,在西藏地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7世纪时就已产生,因常在达赖喇嘛居住的内室“囊玛康”演出而得名。囊玛的音乐一般由引子、歌曲、舞曲三部分组成,节奏通常由中速到慢速再转为快速。例4-15(二)堆谐堆谐是藏族的民间歌舞形式,集歌、舞、乐于一体,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后渐渐向日喀则、拉萨等地区传播。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融合:藏族歌舞及堆谐摘要

(一)囊玛

囊玛是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的藏族传统歌舞艺术形式,在西藏地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7世纪时就已产生,因常在达赖喇嘛居住的内室“囊玛康”演出而得名。六世达赖仓央嘉措(1683—1706年)对囊玛影响很大,他酷爱囊玛,善弹囊玛的伴奏乐器“扎木聂”。同时他又是一位诗人,为囊玛创作了很多歌词,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囊玛的音乐一般由引子、歌曲、舞曲三部分组成,节奏通常由中速到慢速再转为快速。歌曲部分是囊玛的精华,部分歌词表达的含义十分深刻,哲理丰富。引子为纯器乐演奏,曲调比较固定;歌曲曲调抒情典雅,节奏舒展;舞曲热烈奔放,欢快活泼。其内容多描写爱情生活,也有表达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嘲讽的。囊玛的伴奏乐器有竹笛、扬琴、特琴、扎木聂、根卡、藏京胡及串玲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伴奏乐器也愈加丰富多样(例4-15)。

例4-15

(二)堆谐

堆谐是藏族的民间歌舞形式,集歌、舞、乐于一体,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后渐渐向日喀则、拉萨等地区传播(例4-16)。“堆”是地名,“谐”为藏语“歌曲”的意思,“堆谐”可理解为“上部地区的歌舞”。堆谐的音乐有相对比较固定的旋律,分为“降谐”(慢歌段,以歌唱为主)与“觉谐”(快歌段,载歌载舞)两部分,内容以带有宗教性质的居多。堆谐有小型和大型之分,小型堆谐仅一两个人表演,可自弹自唱,也可跟随音乐的旋律跳舞;大型堆谐为群舞,一般人数在10人以上,舞步较为统一,舞姿奔放、热烈、不拘一格。伴奏乐器多用扎木聂、竖笛及牛角形胡琴等。(www.xing528.com)

例4-16

(三)锅庄

锅庄,亦称“卓”“果卓”等,是藏语对舞蹈的泛称,与果谐相类似,是一种流行于牧区、半牧半农区的圆圈歌舞。速度先慢后快,节奏顿挫有力,比果谐豪放、高亢。锅庄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格特征。

《长松朗峨山》(例4-17)是流传在西藏日喀则地区的一首锅庄舞歌。歌词赞颂了当地挺秀的长松朗峨山,曲调由四个抒情的长句构成。曲首集中在高音区的歌腔,拖着山歌式明亮的长音,开门见山地托出了高远的山色风光。随后,悠悠乐思踏着舞蹈缓慢律动,蜿蜒地向前伸延着,节奏的分布由疏渐密;旋律的趋势由高向低,曲曲折折、袅袅娜娜,兼有抒放开朗和优雅闲适的格调。二、四句句尾的音调,在五度音域内级进回返地下行,落至宫音,显示出日喀则地区固有的民歌特色。

例4-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