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发钻木取火技术成功,史前工场活动顺利开展

研发钻木取火技术成功,史前工场活动顺利开展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发钻木取火的任务落在了郝利民身上。坐定后礼智馆长亲自把馆领导班子的一项决策通知我:由我负责研发原始钻木取火技术,以配合即将开展的史前工场活动。钻木取火研发成功,其他项目的筹备也水到渠成,史前工场闪亮登场。

研发钻木取火技术成功,史前工场活动顺利开展

在基于体验性、可操作性,以及学术性支撑几项指标考虑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筛选,史前工场最终确定了钻木取火、陶器钻孔、原始绘画、石器捆绑、植物锤染、尖底瓶打水、原始房屋搭建和原始服装秀8个活动项目。

8个项目中,多数项目的筹备都相对简单,唯钻木取火难度最大。史前工场的成败可以说在此一举。

研发钻木取火的任务落在了郝利民身上。郝利民是西安半坡博物馆资深文物修复工作者,不但善于钻研,且吃苦耐劳,素以实干作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郝利民也不负众望。以下是其写于2017年的关于研发过程的回忆文字。名之曰“记忆”,言其感触之深也。

记忆:我和钻木取火

郝利民

钻杆、钻板、拉弓、压石、火绒,几件原生态的材料,加上一点点技巧,带来温暖与光明火苗就在手中燃起——这就是我们史前工场让人们体验的史前钻木取火教育项目。每当看到小学生、中学生抑或是大学生拉动拉弓,转动木杆,引燃火绒取火成功时,我骄傲——我有一段和钻木取火结缘的记忆。

2013年6月24号下午,刚上班就接到礼智馆长电话。坐定后礼智馆长亲自把馆领导班子的一项决策通知我:由我负责研发原始钻木取火技术,以配合即将开展的史前工场活动。当时我心里既高兴又有一丝顾虑:高兴的是馆领导能把这么重要的一件实验考古任务交给我,这不但是组织的信任,还说明自己有用(人到没人用时就可悲了);顾虑的是原始钻木取火技术没有任何记载,对此研究鲜有资料,到底能不能圆满完成任务,我心里没底儿。不过,我还是当即接受了任务,并向礼智馆长表示会尽心尽力地去做。

接下来就是筹备工作了。我先在馆里找了一把木工锯子、一把旧菜刀和几根竹片。在李阳科长的帮助下,我又购买了木龙骨、砂纸和木锉,就此开张。从小的农村生活体验,给予我弥足珍贵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知识,我确定了原始钻木取火技术的基点就应该是“木头钻木头”——借助于农村老木匠所用的带皮条的木工钻子,我首先完成了钻木取火工具的雏形。

火绒怎么做呢?反复思考后,我找到一节烂麻绳,让讲解员培训中心的几位女同志帮忙解开,用梳子一点一点地梳理成细绒……这下我身心备受煎熬的日子就开始啦。每天早上六点钟进馆,晚上八点钟才下班回家。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实验场地,高温下我一遍遍尝试、反复改造、调整工具,还要忍受着蚊虫叮咬,但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让我煎熬的是——每次都能钻出木屑,但就是取不出火。着急啊!那段日子,我见了谁都说:“我现在做钻木取火实验,可是不知怎么就取不出火?你有啥高招没有?”礼智馆长为我解压,半是心疼半是打趣:“看把民哥都愁成祥林嫂了!”

煎熬的日子里,馆里的好些同事、朋友还有家人也为我出点子、想办法。馆长还把崔艳同志调来给我当助手,面对大家的关怀,我更感使命重大:一定要把火取出来!但那星星之火如何点燃呢?好心同志给我出了添加助燃材料的点子,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方便快捷的点火方式的出现使得钻木取火这项古老的技艺已被人们渐渐忘却,甚至对于能否真正取火产生了怀疑,但我做的是实验考古,科学复原绝对来不得半点虚假。就这样,我和崔艳同志一边查阅资料,一边继续我们反反复复的实验和小心翼翼地探索求证。终于——2013年7月5日,火着了,钻木取火成功了,半坡人古老技艺重现了!当时我心潮澎湃,打开手机,给我电话簿里所有朋友群发了一则只有3个字的信息:火着了……

郝利民正在琢磨改进拉弓

时隔4年之久,近1500个日日夜夜,已经50多岁的我,记忆力早已不比往日,但对于史前工场钻木取火研发实验的记忆,丝毫没有磨灭,也永远不会淡忘。

钻木取火研发成功,其他项目的筹备也水到渠成,史前工场闪亮登场。

以下是史前工场教育项目的推荐书,为保持完整性,引入本书时,除个别文字错讹,其余部分未做修改。

穿越石器时代 玩转史前工场——史前工场教育项目简介

在当今社会数字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青少年接受新知识的数量更多、速度更快,因此当下的博物馆教育已经不能止步于传统的展览、陈列,而必须结合新手段、新方法,开拓新思路、新形式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接受博物馆。从2012年起,为了弥补学校传统教育的不足,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为了让青少年更贴近博物馆、爱上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就开始尝试组织策划新形式的青少年教育活动,并于2013年7月13日正式启动了史前工场文化教育体验项目。

策划理念

活动策划阶段,工作人员对西安市旅游市场进行了一系列基本考察,了解到,如今旅游者已经不满足于游山玩水和走马观花式的游玩,比起“看”和“听”,人们更注重“参与”和“体验”。这一点对于博物馆来说,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以陈列和宣教为主体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将渐渐失去观众,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穿越石器时代 玩转史前工场:史前工场教育项目简介

经过对全国范围内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考察和学习,我们认识到,好的社会教育活动必须结合博物馆自身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又要有所发展,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引起观众的兴趣。因此,如何更好地结合本馆文化,将“死”的知识转变为“活”的乐趣,是我们从活动的策划构思开始便一直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史前工场活动正是以西安半坡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将原始社会的文化与当代生活进行合理的有机结合。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能感受到史前文化就在身边。只有像这样将文化融入生活中,才能真正做好社会教育工作。史前工场从道具、环境、配套设施等各个方面、各个细节抓起,努力地为前来体验地游客全方位地展示一幅6000年前原始先民的生活画卷。

实施过程

活动整体分为:基本陈列参观和参与体验活动两大部分。

基本陈列参观是对半坡文化最直接也最快速的了解过程,是动手体验的前提和基础。史前工场体验活动以5至15岁的青少年为主体,为了引起他们对史前文化的兴趣,更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我们针对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发展了一套针对青少年并贴合史前工场活动内容的讲解词,在讲解的方式方面也充满了针对性和灵活性,内容丰富充实,既包含历史知识、文化常识,又能深入浅出、结合生活。讲青少年能理解的知识,才能让他们通过参与活动真正学到知识。

不仅在讲解中有针对性,在活动流程上更是抓住这阶段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让活动环环相扣,惊喜不断,高潮迭起。

体验活动常设8个项目,并有1个备选项目:

钻木取火。以摩擦生热为基本原理,经过工作人员的考证和反复试验,使用木头制作钻火板和钻杆,石头、粗麻和细麻作为辅助道具,不添加任何助燃材料,可以说完全还原了原始人取火的环境。通过钻火板与钻杆的摩擦,产生高温的木屑,其中夹杂着火种,当火种落到粗麻和细麻混合而成的火绒上时,稍加吹气,就可以看到火种渐渐引燃周围的麻,最后产生明火。从“摩擦生烟”“火种溅落”到“吹燃火绒”,钻木取火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让体验者和旁观者兴奋不已,原始、复古的成功取火体验也让观众连连慨叹,也因其视觉冲击力、技巧性和协作性强而得到了大多数孩子甚至是家长的欢迎和喜爱。

钻木取火

石器捆绑。在6000年前的半坡,金属还没有大量出现,当时人们使用的最多的工具,便是磨制石器。石器捆绑项目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将打磨好的“石器”用麻绳捆绑在配套的木柄上,完成“复合工具”的制作。制作这些工具的同时,引导孩子们体会先民生活的艰辛。(www.xing528.com)

心中的半坡——陶器绘彩。我们准备了竹笔、简单的颜料和半坡陶器的仿制品,结合了半坡极富特色的彩陶艺术,让孩子将最具有半坡特色的鹿纹、鱼纹绘画在陶器上,将爱与美的种子深埋在心中。

石器捆绑

陶器绘彩

植物锤染。半坡出土的纺轮和印有布纹的陶钵证明,当时人已经开始用植物的纤维来纺线和织布了,他们很有可能也会在麻布上绘彩甚至用植物的汁液将麻布染色。植物锤染这个项目就是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将叶子的汁液印染在准备好的麻布上,既合理地利用了博物馆园区绿化植物,又充分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建议他们将染好的布送给朋友和父母,让孩子们学会分享和感恩。

植物锤染

陶器钻孔。半坡出土的实物证实半坡人已经有了简单的陶器修复技术,他们在陶器碎片边缘打孔,用麻绳穿过小孔来固定。陶器钻孔这个项目,就是由半坡人修补陶器的方式延伸出来,孩子们使用我们改良过的工具在碎陶片上钻孔,模仿半坡人修补陶器。方便的工具加上有趣的使用方式,也赢得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参与。

陶器钻孔

神奇的尖底瓶。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器物,它是先民们无意识地利用物理学上重心原理的产物。在活动中,工作人员带领孩子用这神奇的瓶子取水,并为他们解释取水的原理。让参与者触碰到平时只能在展柜中看到的尖底瓶,并且能亲手用尖底瓶来取水,近距离地观察尖底瓶“虚则斜、中则正、满而覆”的特点,感受取水过程的神奇,寓教于乐、知行合一

原始房屋搭建。半坡遗址清理出的房屋,按不同标准,可以分为圆形和方形、地面式和半地穴式等不同类型。原始房屋搭建项目,就是结合半坡先民的房屋特点,设计制作了可搭建的房屋模型,这些模型的材料均为木头、麻绳,极大地还原了半坡人用来搭建房屋的材料和过程。在活动中,参与搭建房屋的孩子们团结一致,通力合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孩子们不仅形象地了解了半坡人的房屋结构,更是在亲自动手搭建房屋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培养孩子们的协作能力。

神奇尖底瓶

原始房屋搭建

小小半坡人。除了可以证实的麻布之外,我们推测半坡人还会利用树叶、树皮和野兽的皮毛等来制作衣服,所以除了麻布衣之外,我们还用带有“虎纹”“豹纹”的布料模仿兽皮,用绿色和棕色的布料来模拟植物。让孩子们穿上这些精心设计的原始服装,佩戴蚌壳和麻绳制作的饰品,拿上自己捆绑的“石斧”“石矛”,变成“小小半坡人”,重新出现在家长和老师面前,也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小小半坡人——原始服装秀

备选项目:神秘的客人。由本馆工作人员穿上原始服装,戴上富有半坡特色的装饰品,拎着尖底瓶“盛装”出场,不仅为孩子们介绍半坡人的形象、装饰品和生活状态,还会带领他们一起去打水、搭建房屋呢!来自6000年前的客人——“半坡姑娘”这一形象,已然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史前工场代言人,孩子们对半坡姑娘的喜爱溢于言表

这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会依据团队的要求进行灵活的安排。既可以同时进行,又可以按一定的线索和逻辑串联起来,由主持人引导进行;既可以作为统一的团队进行,又可以将团队分为几组,进行竞赛和比拼。不同的组织方式使每一场活动都有着不一样的效果,给每一批客人都带来独特的活动体验。

精心安排的活动流程和反复提升完善的道具,保证青少年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保持着高昂的热情,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活动中用“氏族”“部落”等词语增加孩子对原始生活的代入感,同时又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整个活动约2小时左右,从没有孩子因为任何原因而对活动失去兴趣。

活动配备有专门的室内和室外两个活动场地,总面积近1500平方米,最大接待量超过300人。专门定制石桌、遮阳伞,特别购进消毒柜医疗用品等,如此强大的后勤保障,也让孩子和家长都没有后顾之忧。

此外,西安半坡博物馆也和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西安半坡博物馆志愿者团队也成为了史前工场活动现场的一大亮点。从另一个角度扩大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范围和影响。

实施效果

活动一经开展,立刻引起了陕西省、西安市文物局各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西安市文物局郑育林局长亲自参加了活动揭幕仪式,并和参加活动的青少年进行了友好的互动。

仅2013年,史前工场活动就举办了70余场,被各大媒体公开报道30余次。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官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网”等众多知名网站;《西安晚报》《华商报》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电视台、西安教育台等电视媒体。众多媒体的深度报道,也使活动的知名度直线上升。2013年8月,全国热播的“爸爸去哪儿”栏目的小明星Cindy来到史前工场,度过了一个欢乐的早晨;同年10月,经过法国大使馆联系,史前工场又接待了来自法国巴黎利摩日的17名法国中学生。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可见一斑。

大秦网“自然成长营”论坛中,家长对史前工场活动评价也相当高,纷纷表示活动有趣且有意义、下次还会来。在西安市高新一小的网站上,一位名叫李予皓的一年级学生写了一篇关于史前工场活动的文章,直接地表达了对活动的喜爱之情。

2013年9月,“史前工场部”这一专职部门正式成立。将繁杂的工作细化到人,建立了基本的分工责任制度,使史前工场不再是松散的组织,而是成为一个有中心、有组织、有共同追求的团队。专职部门的成立,使得活动设计、推广、完善细节和道具改进等工作都有了相应的负责人。同年年底,西安半坡博物馆官网上开设了介绍史前工场活动的独立版块,史前工场也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平台、微博平台,通过西安半坡博物馆精品文物介绍、精品教育活动推荐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等内容的推送,真正地让博物馆和博物馆教育活动走向社会,走进广大市民的生活。

此外,史前工场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和推广。多次印刷宣传单页、海报在馆内游客服务中心供游客取阅;与旅游网站合作推出团队游方案;与其他博物馆合作进行活动宣传;与教育机构、亲子论坛合作开展活动。多渠道的合作推广,让史前工场在西安范围内的知名度直线上升,同时进一步扩大了西安半坡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结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广泛的重视。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提到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和美的教育,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分别在不同场合提出教育应结合历史文化,知行合一。而史前工场社会教育活动,完美地解决了以前的博物馆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输出、轻互动”的弊端。众多的好评与鼓励都已证明,史前工场活动是西安半坡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活动方面的一次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活动现已成为青少年学生进入西安半坡博物馆学习史前文化的契机和桥梁,成为西安半坡博物馆乃至西安市知名的文化教育体验活动。

博物馆作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场所,仅将展品陈列在青少年眼前是不够的,只有让孩子亲自动手、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让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留存在孩子的心里,为他们编织一个梦,而这个少年梦即是中国梦。

每每看到那一件件亲手捆绑的石器,那一幅幅绘画在陶器上的稚拙图案,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一个个身穿麻布衣、手提尖底瓶的身影,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仿佛看到了祖国的未来,中国梦的实现。

以后,我们定将再接再厉,不断地学习、完善,将史前工场活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更精彩的活动送到更多青少年、更多家庭的面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