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注读:不言之教-老子注读

老子注读:不言之教-老子注读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有了对不善(恶)的观念了。这些都是永恒的(规律)。用“不言”的方式进行教化。功成而不自居。不以己欲,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层对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老子提出了用“无为”的观点和方法,行“不言之教”。学术界有人认为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也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

老子注读:不言之教-老子注读

本章主旨“无为弗恃”,用无为的原则做事,有作为不自以为恃。具体是用“无为”的观点,分析事物现象,如知美、知恶,知善、知不善,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等,来论述“不言”与“有言”之间的关系,“不言”(无)强于“有言”(为)。

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老子“有无相生”辩证对立统一思想体现。

《老子》十一处出现“无为”,本章首次出现: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另见于《第三章》《第三十八章》《第四十三章》(两处)《第四十八章》(两处)《第五十七章》(两处)《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等。

天下皆知美为美,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

河上公:自扬己美,便显彰也。

恶已; 也就有丑的观念了;

恶:丑。帛书甲本如此,乙本作“亚”。王弼本作“斯恶矣”。王弼: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

从另一个角度讲,何尝不是“知美为美”,大量的“不美”也就应运而生了。

皆知善, 都知道什么是善,

河上公:有功名也。

訾(斯)不善矣。 也就有了对不善(恶)的观念了。

訾:音zǐ,咒骂,谴责,厌恶。帛书甲本如此,乙本作“斯”,从乙本。高亨:斯,犹有也。王弼本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河上公:人所争也。

有无之相生也, 所以有了有和无的相互相生,

帛书甲本如此,乙本缺“有无之相”。

相:互相。河上公:见有而为无也。

难易之相成也, 有了难和易的相成,

河上公:见难而为易也。

长短之相刑(形)也, 长和短相互比较,

刑:帛书甲乙本如此,通“形”,对照,比较。河上公:见短而为长也。

高下之相盈也, 高和下互相呈现,

王弼本作“高下相倾”。河上公:见高而为下也。

音声之相和也, 音与声互相谐和,

音声:帛书乙本如此,甲本作“意声相和”。王弼本作“音圣之相和也”。

河上公:上唱下必和也。《礼记·乐经》:“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先后之相随, 前和后互相从随,

河上公:上行下必随也。王弼: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偏举也。此六者皆陈自然而不可偏举之明数也。

恒也。 这些都是永恒的(规律)。

恒:固定不变,不可逾越。王弼本作“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诸本皆无。

是以圣人, 所以(圣人),

圣人:人格品德最高、有道的人。高亨:指统治者。陈鼓应:这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其人格形态不同于儒家。圣:帛书甲本作“声”。

居无为之事, 用“无为”的观点处理事务,(www.xing528.com)

居:王弼本作“处”。居,担当、担任。亦作“处”解。

无为:顺应自然,指“不妄为”。

河上公:以道治也。王弼:自然已足,为则败也。

行不言之教。 用“不言”的方式进行教化。

河上公:以身帅导之也。

不言:依陈鼓应说,即不发号施令,不用政令。“言”,指政教号令。

万物昔(作)而弗始也, 万物兴起而不加干涉,

帛书乙本如此,甲本残缺。

昔:依高明说,“作”字假“昔”为之。《郭店楚墓竹简》作“万物作而弗始也”。王弼本同此,此句为“万物作焉而不辞”。作:产生,兴起。

始:依高明说,“始”“辞”古皆之部字,读音相同,在此则“辞”字假为“始”,“始”为本字。“万物作而弗始”,谓宇宙间万物皆顺其自然发展,圣人不造不始。依任继愈说,“辞”字(嗣)本来也有“管理”“干涉”的意义。依陈鼓应说,为主宰之意。依罗尚贤说,为管理、干预、干扰。引张松如《老子校读》:“是‘始’‘辞’‘治’‘司’均通。”一解为“倡导”。

河上公:各自动也,不辞谢而逆止。

淮南子·主术训》:“能多者无不治也。”

为而弗志(恃)也, 有所作为而不自恃,

志:乙本作“侍”,他本作“恃”。恃:依赖。《说文》“恃,赖也。”志:《说文》:“志者,心之所之也。”

王弼本: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河上公: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王弼:智慧自备,为则伪也。

成功而弗居也。 功成而不自居。

王弼本“成功”作“功成”。河上公: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王弼:因物而明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夫唯弗居, 正由于不自居,

是以不去。 就无所谓失去。

帛书甲本作“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河上公: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上六句有高下长短,若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王弼:使功在己,则功不可久也。

本章是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阐发,论述事物对立统一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讲“无为弗恃”,用无为的原则做事,有作为不自以为恃,“体道”“运道”,故河上公名之为“养身章”。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天下皆知之而认同,成为追求的目标和境界,然而,与之伴生的、试图与之混淆的、带有不同功利性的“伪美”“伪善”却不同程度上盛行于世,常迷惑于心。为什么?世俗浮躁,过于追求功利,在于人的主观意志,混淆是非,迷惑于世。在老子看来,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永恒的规律。

那怎么做呢?不以己欲,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主观意志行道,去伪存真,存“无”去“有”,为而弗志(恃),功成弗居。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老子“有无相生”辩证统一思想的体现,可与《第十一章》相互参照阅读。

任继愈认为,老子从理论上反对一切人为的变革。“变革”如果打引号的话,或许如此。

分两层理解:

第一层集中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对立统一之间的关系。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二层对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老子提出了用“无为”的观点和方法,行“不言之教”。“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是无违背、无妄为。因为认知是有限的,事物变化、发展是无限的。这告诉我们要以辩证法的观点去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学术界有人认为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也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