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注读》:宠辱若惊

《老子注读》:宠辱若惊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宠辱若惊,得宠受辱都若惊若恐,帛书甲本“宠”作“龙”,乙本作“弄”。宠者尊荣,辱者耻辱。人迷之于荣宠,返之于身,故日大患若身也。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何谓“宠辱若惊”,翻译过来就是“什么叫作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惶恐呢”?老子认为,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为下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也。

《老子注读》:宠辱若惊

这一章老子提出“天道贵身”思想,所谓“贵身”,就是贵己、贵他。为什么宠辱若惊呢?得宠为下,失宠为患。所以荣辱面前,要知得失、知忧患、知自警,从而做到重有身、无身、贵身。

老子所谓的“无身”,河上公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忧其勤劳,念其饥寒,触情从欲,则遇祸患也;王弼说:归之自然也。所以吾有何患?贵身,所谓爱以身为天下。

老子把有身、无身、爱身思想推及治国理政,是天道明人道、以人道证天道的哲学思维。

宠辱若惊, 得宠受辱都若惊若恐(须惶惶恐恐,加以自警),

帛书甲本“宠”作“龙”,乙本作“弄”。

河上公:身宠亦惊,身辱亦惊。

贵大患若身。 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一样珍贵。

贵:珍贵、重视。患:帛书乙本、王弼本均作“患”。甲本作“梡”,音kuǎn,高明:同音假借。河上公:贵,畏也。若,至也。畏大患至身,故皆惊。

何谓宠辱若惊? 什么叫作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呢?

何谓:帛书甲本作“苛胃”,乙本作“何胃”。

河上公:问何为宠,何为辱。宠者尊荣,辱者耻辱。及身还自问者,以晓人也。

史记》: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宠之为下也。 (其实)得宠是卑下的(随时可能由“宠”及“辱”),

河上公:辱为下贱。任继愈:虚荣心本来就卑下。陈鼓应:宠为下:得宠是不光荣的。

得之若惊, 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

河上公:得宠荣惊者,处高位如临危也,贵不敢骄,不敢奢。

失之若惊, 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

河上公:失者,失宠处辱也。惊者,恐祸重来也。

是谓宠辱若惊。 这就叫作得宠和受辱都是惶惶恐恐。

王弼:宠必有辱,荣必有患,惊辱等荣,患同也。为下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也。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句,一般译为“什么叫作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作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译意亦可。但译为“什么叫作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惶恐(值得警惕)呢?(其实)得宠是处于‘卑下’(随时可能由‘宠’及‘辱’)的,得到宠爱应该感到惶恐,失去宠爱更应该感到惶恐不安,这就叫作得宠和受辱都是惶惶恐恐”,似乎更符合老子本意。

何谓贵大患若身? 什么叫作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一样?

何谓:帛书甲本作“何胃”。河上公:复还自门,何故畏人若身。王弼:大患,荣宠之属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谓之大患也。人迷之于荣宠,返之于身,故日大患若身也。

吾所以有大患者, 我之所以(荣辱)有大患,(www.xing528.com)

为吾有身; 是因为我有自身;

河上公: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忧其勤劳,念其饥寒,触情从欲,则遇祸患也。王弼:由有其身也。

及吾无身, 如果我没有自身,

王弼:归之自然也。

吾有何患? 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

河上公: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问,与道通神,当有何息。

故, 所以,

贵为身于为天下, 珍贵自己自身是为了天下,

若可寄天下; 天下就可以托付他;

河上公:言人君贵其身而贱人,欲为天下主者,则可以立,不可以久也。王弼:无物以易其身,故曰贵也,此乃可以托天下也。

爱以身为天下, 爱惜自身是为了天下,

若可托天下。 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了。

若:才。托:依靠、托付。

河上公:言人君能爱其身,非为己也,乃欲为万民之父母。以此得为天下主者,乃可以托其身于万民之上,长无咎也。王弼:无物可以损其身,故曰爱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宠辱荣息损易其身,然后乃可以天下传之也。

王夫之《老子衍》: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

任继愈认为,这一章教人不要对荣誉、地位看得重。心情要经常保持淡薄、平和状态。陈鼓应认为,老子强调“贵身思想”。

这一章老子提出“天道贵身”思想,实际上就是《第七章》“退其身,外其身”,《第九章》讲“身退”,其思想、观念的延续、承接。所谓“贵身”,就是贵己、贵他。

第一层讲宠辱得失;第二层讲有身、无身、爱身。宠辱得失,有身、无身、爱身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何谓“宠辱若惊”,翻译过来就是“什么叫作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惶恐(值得警惕)呢”?老子认为,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其实)得宠是处于“卑下”(随时可能由“宠”及“辱”)的,得到宠爱应该感到惶恐,失去宠爱更应该感到惶恐不安,这就叫作得宠和受辱都是惶惶恐恐。

“受辱若惊”好理解,受辱虽然毕竟不是一件好事,但通过条件的转换,也可以转变为好事。作为不是一件好事来讲,失宠、受辱,不管是外界也好、自身也好,都是由“因”,过失造成的,作为好事,就要在“果”上,知忧患、知得失、知改进。而“受宠若惊”作为常人则不好理解,同理,得宠是一件好事,但通过条件的转换,也可以转变为坏事。作为好事来讲,明成就、知进取。作为“坏事”来讲,不正确处理的话,宠作为“善因”,也可结出“不善之果”。故而在“果”上,要知荣辱、知戒骄、知严谨。所以从老子来讲,就是知忧患、知荣辱、知自警,才能宠辱“不惊”,淡泊从容,虚怀若谷。

天下之事,《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概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本章最后,老子提出“贵身”思想,贵为身于为天下,可托天下。所谓“贵身”,就是贵己、贵他,由“贵身”推及有身、无身、爱身。贵己,应该知忧患、知得失、知改进,知荣辱、知戒骄、知严谨;贵他,则是推己及人、推及治国理政。王弼云:宠必有辱,荣必有患,惊辱等荣,患同也。为下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也。

实现“贵身”思想,要做到有身、无身、爱身。有身,是知勤劳、知忧患、知得失;无身,是明大道、怀天下,戒虚妄、戒枉费、戒显贵、戒骄奢,守虚静,归自然;爱身,是有身、无身集一体,是“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