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能力培养实践及研究

写作能力培养实践及研究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应需能力是指适应作文训练题的需要,来组织作文材料进行表达的能力。(三)合理虚构作文材料1.虚构也是种应需能力虚构作文材料,历来是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争议点。因为虚构作文所需的材料,也要以真实生活为基础,要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要运用得合情合理,还要有逻辑思维能力。

写作能力培养实践及研究

所谓应需能力是指适应作文训练题的需要,来组织作文材料进行表达的能力。这是在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作文基本功的基础上(一般说,在高年级着力培养较合适),对学生进行思维的选择性、灵活性和逻辑性的培养,这种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具体的培养途径,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运用典型材料

什么是作文的典型材料?一般指有较深刻意义的材料,就是不易为人发现的、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下产生的材料。就平时的作文训练来说,只要内容符合题意,能表现中心思想就可以了。但对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就要看学生能否在生活中提取典型的材料,来表现文章中心和增强作文的儿童情趣。评价作文的质量优劣,就要看这篇作文的材料能否充分表现文章中心,且富有儿童情趣和生活气息。这就是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典型材料的意义。

当然,典型材料也是相对的。典型是不多得的,因而学生一旦掌握了某个典型材料,就要充分运用它来提高作文的质量。同时,灵活地、充分运用手头的典型材料,实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思维能力。因为,你运用之前必得思考:是否可以用,能否充分表现中心?怎样用才能恰切、生动?这就是思维敏捷性、逻辑性的训练,是一种创造思维的品质

(二)巧妙构思个性材料

有些个性材料即有意义、有情趣,自己亲身经历的、求异思维产生的内容,但情节较为单一,较散乱,而对这样的情况,要教给学生巧妙构思个性材料的方法,以便能写成好的作文。巧妙构思的方法很多,这里仅从如何处理个性材料之不足的角度来阐有三个方法:

1.使情节更为丰富曲折

对单一,却富有隐含意义的情节,应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使情节更为丰富和曲折。有一次,某小学生的自行车被拆去了气门芯。有个学生以此写了作文,题为《气门芯被拔后》。他针对这种不道德现象,从正面讲道理:被拔掉的人,会是怎样的心情,一旦无法买到气门芯,会遇到什么样的麻烦。这题材立意不错,但情节简单,说理过多。教师就启发、引导学生,在原有情节上具体化、复杂化,可设身处地去设想被拔去气门芯的心情,会造成哪些困难,也可去访问被拔去气门芯的同学当时的心情,碰到的困难。于是,有的同学写了“自己”自行车的气门芯被拔掉后懊丧、愤恨的心理,还有到处找自行车修理站配气门芯的经历;有的同学写了如何替他们想办法,可因时间晚了,无法配到气门芯而只得走回家。一位同学增添的情节更加曲折生动:他写了“我”去拔人家气门芯,是因为自己气门芯被拔,是在“以牙还牙”的心理下干的,万没想到恰恰拔去的是自己敬爱的老师的气门芯,给老师回家带来了困难。当晚,“我”了解后,一夜难以入眠,想出了一个“绝妙之计”:第二天清晨,“我”买了气门芯,去学校给老师的自行车装上,打好气,才安心回到教室。恰恰又是这位教师,受他母亲之托,给他带来了早饭,顺便问他为什么这么早来校,他一时语塞。这篇作文情节曲折,富有情趣,是一篇优秀之作。

2.一条主线贯穿情节

有些个性材料,往往是情节较多,如果按此写成作文会显得散乱,主题不集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情节的共性,确定一条主线。这主线可以是中心的体现,也可是情趣的体现。体现中心的主线较为容易找,体现情趣则较困难,可一旦成功了,文章可读性就很强。一次,在《我的老师》为题的作文训练中,一位学生写了老师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为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事例。文章中不少内容富有新意,但材料铺得太散,写了这位教师在学校里、家里、平时和暑假里的种种表现,感染力反而不强。教师启发学生,对这位教师哪几件事最感动、最敬佩,要集中起来写。学生思考后,说:“假期里放弃休息,为同学的成长操劳,最令人敬佩。”教师就指导其集中写假期中这位教师的一些感人事例。但是,如何把假期中老师的辛劳串在一条主线上呢?小作者从老师桌子玻璃板下压的课程表上受到了启发,用《×老师的暑假日程表》为题,把×老师暑假做的几件事,用“日程表”串起来。显然,这条主线较有情趣。结果,小作者用放暑假、暑假第二天、暑假第六天、暑假第十天、暑假过去半个月等表明时间的词语,以日程表的形式记叙下来。这样一来,题目新颖,形式别致,构思十分巧妙。

3.重新组合情节

有些个性材料写成作文显得累赘,这就需要重新组合情节,这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应需能力。一个班级的学生访问了一位残疾的五保户老人。学生们了解到村子里义务给老人翻建了三间新房,他们感触很深;有个小队又到老人家里给老人写“福”字,贴“福”字。写作文时,一般常规是将两次活动按顺序记述,穿插写感受。这样写,由于活动量大,虽通顺但结构松散,缺乏可读性。教师就启发学生,抓住这次活动的感受点作为中心,把两个活动的材料重新组合。于是,有的学生把两次活动并成一次小队活动写,有的抓住写“福”、贴“福”活动写,通过回忆带出第一次活动内容。这样写,材料相对集中,构思也很巧妙。有一位学生写得更巧妙,把给老人写“福”字的活动,改为自己是老人邻居。写法上,通过“写对话”“写回忆”“写抒发情感”,写成题为《写“福”》的作文,构思巧妙,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合理虚构作文材料

1.虚构也是种应需能力(www.xing528.com)

虚构作文材料,历来是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争议点。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观念,虚构是不被提倡的,甚至被贬为是“吹牛”“胡编乱造”,甚至是道德品质问题。因为这是说“假话”。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应该这样认识,小学生写作文应该提倡写真人真事——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尤其是初学作文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野物的原貌,写出对事物的真切感受。

但是,学生作文既然有考查的性质,就有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测试要求。为了提高作文的质量,学生选取并不是亲身经历的,却是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的典型材料,使作文质量更胜一筹。这是为了作文的需要。因为虚构作文所需的材料,也要以真实生活为基础,要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要运用得合情合理,还要有逻辑思维能力。因而,虚构是一种再创造思维能力。至于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不合情理、脱离生活现实的所谓“虚构”内容,那才是胡编乱造。

2.虚构作文与“说假话”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虛构是编作文,它既然区别于不合情理的胡编乱造,就应该学会运用生活现实中的某些典型材料,来应对作文之需。虚构是一种能力训练的方法,因为作文区别于总结、汇报,区别于表扬、先进材料。学作文虽有“学做人”的重要意义,但这主要体现于,作文中的思想认识正确、健康,而不在于作文材料的由来。作文材料的如何加工,是一种技巧、能力,同道德品质无关。

有两个小学生写了两篇作文。一篇写“我”去商店买东西,营业员多找了5角钱,“我”贪图小便宜,急急奔回家,经妈妈教育,认识到这是不好的行为。另一篇写“我”去商店买东西,把一把雨伞忘在柜台上,营业员叔叔追出店门来还“我”,“我”十分感动。两篇作文情节都较单薄。后来,第三个学生,把这两篇作文中两件真实的事,写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我”去商店买东西,营业员叔叔多找了“我”5角钱,“我”心慌意乱地拿了钱就跑回家。刚走几步,只听到营业员叔叔“那孩子,慢点走!”的喊声。“我”心里一惊,糟了,贪5角钱被发现了。刚转弯,只见营业员手里拿了“我”的雨伞赶来给“我”。原来“我”只顾贪5角线,急慌慌地忘了柜台上的雨伞。当“我”收下雨伞时,情不自禁地说:“叔叔,我错了,我拿了你多找的5角钱。”第三个学生的作文在杂志上发表后,遭到该校部分领导和教师的指责,认为纯属无中生有,其实这是合理的虚构作文,并非胡编乱造。

3.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虚构”也是不可避免的

语文教材中哪一个年级没有虚构的课文?文学作品(包括童话、小说等)都是虚构作品。作文训练中的看图作文、扩写、续写作文和命题作文中的一部分题目,均需靠虚构材料来写。哪一幅看图作文的画面情节,哪一个扩(续)写作文题材,学生经历过?一个县(校、年级)一次命题作文的题目,可能是所有的学生都经历过的吗?即使亲身经历,也有一个“是不是好材料”的问题。如果虚构的材料比经历的材料典型,那么舍弃经历的生活材料,运用虚构的材料,作文内容典型、生动,有情感、有意义,不是好事吗?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虚构作文材料是写作的需要,是一项能力。既然是能力,就必须培养。培养这项能力,其前提是学生已具有了作文基本功。1982年某小学毕业升学考试,作文是材料作文,大意是:“星期日,妈妈要到工厂加班,弟弟吵着要跟妈妈上班。我用搭积木、讲故事、玩玩具的方法哄住了弟弟,弟弟不再跟妈妈上班去了。”要求考生“用三个具体哄弟弟办法中的一个写篇记叙文。”我想,我班的学生对这个题是不会感到困难的。结果,有一个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考后告诉老师:“这个题目难住了我,我没有弟弟(独生子),没有哄过弟弟,所以只得瞎编,编得我自己都不满意。”这番话令人深思,在这类以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为素材的作文题面前——这类题目在小学阶段为数还不少,学生就只能“瞎编”。

编作文,在作文教学中是忌讳的。可是,目前还没有条件取消命题作文,只要有命题,必然会出现有些题目未曾亲身经历而需要编造情节的情况。与其让学生瞎编,还不如教会学生编。其实,要是能学会编,学会用少年儿童生活中的事实来为作文之用,并编得合情合理,是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一种方法。而且,要想“编”得好,就得培养学生随时留意观察周围生活(包括发生在儿童周围和儿童参与的直接生活,从书报杂志和电视电影、广播中获取的间接生活)的习惯与能力。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这种创造能力的培养。方法有三:

第一,鼓励学生在接触作文题,考虑选材时,先思考自己亲身的经历,选材是否典型(立意是否高,情节是否生动);再思考一下,发生在周围的生活中的事情有没有比这更典型的材料,要是有,要求运用后者而放弃前者,是为了提高作文的质量。

第二,在作文交流选材和批改作文时,要及时指出材料编写的合理和不合理之处;对不合理之处,要通过评析,让学生认识到该怎样才能合乎情理。第三,要尽可能找机会给学生提供这方面的练习。如设计一些材料作文、看图作文等练习,并引导学生讨论表现主题的有关素材,以提高他们按作文需要来思考,选择最佳材料的技能。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作文题材全面拓宽,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写出来的作文,也较有生活气息。同时,学生还能逐步提高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写作时回忆情节的能力,选择运用材料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