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领地之争:狼的智慧与25年的荒野观狼

领地之争:狼的智慧与25年的荒野观狼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狼群习惯生活在固定的地域,领地就是它们的“家乡”,这里可以给狼群提供庇护所和食物,让它们在这片土地上安枕无忧地孕育和抚养后代。雄性头狼和雌性头狼会交替做标记,这样不仅可以强调领地的主权,更能体现狼群是一个家庭,大家团结一致。对于“家乡”,野狼也是故土难离,就算偶尔出走到别的地方,它们也习惯于尽快返回领地。人们都向往天长地久,而故乡正是我们可以停驻的港湾。

领地之争:狼的智慧与25年的荒野观狼

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美国诗人

家是我们所爱的地方。双脚可以离开,心却不能。

冬夜里刚刚下过雪。白天,我爬上拉马尔山谷的一座山丘,找了一个太阳能晒得着的地方。我把设备摊在旁边,支起三脚架,固定好高倍望远镜。然后我把双筒望远镜挎在脖子上,夹克衫的口袋里一边放着无线电设备,另一边放着录音笔

然后,我看到山谷的统治者——拉马尔狼群——正在领地的边界上巡逻。它们有目的地顺着痕迹探察,在被白雪覆盖的岩石旁驻足。头狼把鼻子探进雪地里,寻找自己熟悉的气味。

狼的鼻子知百事,不仅能用来“嗅”,还能用来“看”。这是因为它们的头骨和口腔里有上百万个气味感受器。这些感受器会告诉狼群:它们正使劲闻的这个地方,不久前有谁来造访过。

狼群在边界巡逻,是为了告诉对手,这片领地上生活着多少只狼,它们个个都高大强壮。在狼群内部,大家彼此了解,所以在“家”——领地的内部区域时,跑在狼群最前面的是谁都无所谓。但是,在边界巡逻的时候,必须是头狼带领狼群!而这个时候,孩子们也都恪守家训:“由爸妈去探察情况。”

狼群习惯生活在固定的地域,领地就是它们的“家乡”,这里可以给狼群提供庇护所和食物,让它们在这片土地上安枕无忧地孕育和抚养后代。为了防止其他狼群误入,头狼会以气味标识,圈出领地的边界,就像给花园竖起密密的篱笆墙一样。它们会选择在较高的地势,比如岩石或树墩上,用尿液、粪便做记号。就连撒尿,它们也要把后腿抬到最高,以便借助风力使气味扩散到更广更远的地方去。虽然狼群中的成员都可以做标记,但是只有头狼夫妻——雌性头狼和雄性头狼——可以站着“高高尿”,而其他等级地位低的狼,哪怕是公狼,也只能蹲着撒尿。雄性头狼和雌性头狼会交替做标记,这样不仅可以强调领地的主权,更能体现狼群是一个家庭,大家团结一致。

因为在标记领地的时候,需要在尽可能多的位置上做出标识,所以头狼在每个位置只淋上几滴尿。但是,它们会在战略要地,如林间道路的交会处,用爪子把淋有尿液的土用力地扒散,以覆盖更大的面积,增强作用。

让我们继续观察正在边界巡逻的拉马尔狼群吧!行动还在继续,头狼用鼻子在地上嗅闻探察。这时,我注意到了一只逗留在后面的年轻公狼。它在一棵已经被父母做过标记的树前用力地闻了闻,然后迅速地环顾四周,在确定没有谁注意后,它竭力抬高后腿放到树上——撒尿。撒尿时,它还一直关注着头狼夫妻,确保它们没有看到自己的逾矩行为。撒完尿后,这个淘气鬼——我更喜欢叫它“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又用爪子快速地扒了一下,然后就跑向狼群,加入队尾。这种行为是大胆的年轻公狼们的典型做法,我确定自己在刚才那个家伙的眼里看到了黠光一闪。

作为动物,狼要做的只是在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存活下来。好的领地可以给它们足够的空间休养生息,提供有保障的食物供给。狼群通常会选择面积大的领地,因为这样可以保证食物的长期供给。但领地的大小和当地土地的总面积、狼和猎物的数量以及该狼群自身的稳定性都有关系,一个地区猎物越多,狼要占的领地也就越小。在中欧,狼群的领地面积大都在150~350平方千米之间。而在西伯利亚或加拿大北部,狼群的领地面积则会超过1000平方千米。

每一块领地都分为内外两个区域。狼群一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生活在“内里”,年复一年,世世代代,就连产崽的洞穴也是一用几十年,而“外围”只是用来散步、闲逛的,这就像我们家里面有住房和花园一样。

对于“家乡”,野狼也是故土难离,就算偶尔出走到别的地方,它们也习惯于尽快返回领地。特别是年轻的公狼,它们总喜欢在青春期出走,去征服新的世界和“女孩”。更不乏有的家伙为爱奔袭数百千米,但它们最终还是会踏上回家的路,重返出生地。

野狼把家乡的景象悉数印在心里,就像是怀揣着地图,它们认得每一棵树、每一个交叉口、每一处水源;它们记得储备的食物藏在哪里,知道哪条路更近,哪里最容易涉水过河。狼群里每个家伙都有自己钟爱的地方,冬天里是晒得着太阳的高地,夏天里是树林中的阴凉处。幼狼从小跟在父母、哥哥、姐姐身后,在领地里穿行,所以在五个月大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有了深刻的印象。它们会识别边界、气味和地形。当然,这些幼狼还早早地学会了用另一种更高效的方法——人为制造的线路,比如清过雪的大路、越野雪道或雪地车轧出来的小径,来形成记忆。所有这些就像人类传播文化知识一样在狼群中世代相传。

后代们“继承”领地,也继承了领地上的猎物。它们需要学习哪里狩猎方便,怎样识别那些容易猎得的羊或小牛;它们还得学习哪些“动物”最好避开,因为跟它们有了接触之后身体会疼,例如通电的围栏。它们要知道哪里是人类的垃圾场,否则就会像意大利的阿布鲁佐(Abruzzen)狼群那样。茨曼教授对它们进行过长时间的研究,他把这些家伙称作“意面狼”,因为它们会在罗马周边的垃圾堆填埋场现身,并且偏爱吃意大利面。

那么,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故乡又是什么呢?是新鲜出炉的蛋糕味,是周日教堂的晨钟声,抑或是你的亲邻和好友——这些熟悉的人和物,让我们有归属感,给我们以安全感。人们都向往天长地久,而故乡正是我们可以停驻的港湾。有一句俄罗斯谚语说得好:“故乡之所以成为故乡,不是因为你认识那里所有的树,而是那里的每一棵树都认得你。”

在某些原始部族,人们相信:人的灵魂与出生地的和谐统一非常重要。按照他们的观点,当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长骨头长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受到外界能量场的影响了。在那之后,不论我们生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会与自己的出生地保持着和谐的联系。这种联系会帮助我们发展自我,最终成为命中注定的那个人。

是野狼教会了我尊重自己的乡根,尊重家乡给予的归属感。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奔走于世界各地,这让我对自己的家乡感到陌生。我总是想找一个“完美的地方”过日子——新墨西哥州圣达非、亚利桑那州、阿拉斯加州、缅因州、蒙大拿州、怀俄明州,这些地方我都生活过——可是,每次都过不了几个月,在我刚刚觉得那里有点家的感觉时,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渴望就敦促我再一次开始收拾行囊。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我渐渐悟得故乡的含义。在看尽世间百态,走过漫长的旅程之后,我终于明白:具有社会关系的居住地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因为只有那个生活着自己亲人、邻居和朋友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乡。

现在,我已经没有什么兴趣外出了。凤凰城也好,纽约也罢,抑或是旧金山,我虽然在那里住过,但每次都是目光匆匆,我既不认得门前的树,也不认得当地的山,我觉得这样的旅行对我已经没有意义,因为我的根始终扎在我出生的那片土地上——我熟悉那里的风景建筑、一草一木;我的书桌还原封不动地摆在我出生的房间里,每当我坐在桌旁工作,就会觉得既暖心又安全;房子是我曾祖父母和祖父母修建的,基石上现在还刻着曾祖父名字的大写首字母。每当看到这些,我都不由自主地感激先辈们的付出,因为他们不仅为自己,更是为我筑起了一个家。(www.xing528.com)

如果一家几代人都生活在一个地方,那大家就会认为,你是那个地方的人。我家的房子位于德国黑森州一座小城的市郊,我有幸算得上是那里名副其实的“本地人”,因为我家从曾祖父那辈就已经在那儿生活了。那片土地上矗立着众多中世纪的古堡和宫殿,每到夏日,我就爱坐在花园里,望着一座14世纪的古堡废墟。我总在思忖,会不会因为习以为常,人们就忘记了自己国家漫长而古老的文化?不过,早在我们出生的时候,这些文化就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每个人的骨子里。所以,只要用心,你总能感受到自己与故乡的血脉相连。

我还是接着讲拉马尔狼群巡察领地边界的事吧!头狼在显眼的位置小便,再扒散沾着尿液的土,这样一来,就算过了两三周,入侵者依然能闻得出气味。我看着狼群继续巡逻,最终消失在山后。对于狼群来说,标记明显的领地边界不仅是为了保障安全,还可以避免争斗,节省力气,毕竟没有人愿意总是和邻居争来斗去,因为其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

对于保护家人和捍卫领地的任务,野狼需要接受专门的强化训练。而狼群是否开展此项培训,受训范围有多大,则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领地的大小,食物是否充足,比邻而居的狼群友善与否(栖息地的交叉地带为邻里共用)都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好的领地上猎物较多,产崽的洞穴也更为安全。这样的地区就像一支绩优股,人人都想拥有。此外,狼和人还有一点相似,那就是“吃下去的东西,不愿再吐出来”。在领地有危险的时候,狼群会化身热血勇士去战斗。然而,强大的血缘关系可以阻止争斗,只有在那些没有亲属关系的狼群之间,才会发生致命的边界战争

对于野狼来说,除了人类的猎杀,领地之争是最频发的致命事件。黄石公园内20%的狼都命丧于此。不过,大家基本上会避免正面对峙,因为每次战斗都意味着受伤的可能,而这无疑会使自己的狼群陷入更为危险的境地。

不过,对手如果无视所有的标记和警告,仍然发动进攻的话,那么冲突就会升级:狼群驱赶入侵者,并尽可能地将其杀死。这里我要说明一下:在电影里面,狼群打架时,我们听到的那些威胁的咆哮和龇牙的声音,都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做的声音处理,是由后期制作加进去的。在现实中,致命的争斗往往安静得诡异。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殊死搏斗,一场压抑已久的战争在两个对抗的狼群——德鲁伊狼和沼泽狼——之间爆发了。狼群双方都心仪拉马尔山谷已久。很多年前,那里曾是德鲁伊狼群的故乡,它们的父母,甚至连它们自己都是在那里出生的。在最辉煌的时期拥有37只狼的德鲁伊狼群在山谷中穿行,那一幕让所有看到的人都为之屏息。不过世事难料,因为疾病,德鲁伊狼群失去了幼狼,而沼泽狼趁机在拉马尔山谷扩大地盘,驱逐前任。两年后,主权彻底更迭。

当时,我所处的观察点正好位于两个狼群中间:沼泽狼(18只)正在分食一只猎物,谁都没有注意到,德鲁伊狼(16只)正朝它们袭来。虽然成员少,但德鲁伊狼大多是身强体壮的成年狼,它们越过山丘,从天而降,其中头狼夫妻和另一只灰色小公狼(1岁龄)站在最高处,尾巴高翘,颈毛倒竖。沼泽狼被突然出现的德鲁伊狼吓得向西逃窜,有几只年纪小的狼明显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傻傻地站在食物旁。我不禁在心里朝它们大喊:“跑啊!快逃命啊!”

只见德鲁伊狼群呈扇形散开,开始追击,它们游过小河,冲上斜坡。这一连串动作熟练得就像彩排过的舞蹈一样。其实,它们没有指挥,一切全凭本能。德鲁伊狼追上的第一只沼泽狼,是一只1岁的小狼。令我诧异的是,它们只是从这只沼泽狼旁边跑过去,并没有把它怎样。这让我误以为德鲁伊家族只是想把沼泽狼赶跑。但随即它们围堵住了一只两岁大的沼泽狼,并扑向它。很快,杀戮就结束了。德鲁伊狼群留下那个倒霉的牺牲品,沿着沼泽狼逃跑的踪迹,继续向西追击。好在沼泽狼没有再被追上。

遭到驱赶的沼泽狼不仅失去了一个孩子,还失去了家园。几个小时后,它们离开了拉马尔山谷。在黄石公园这块最好的领地上,它们结束了短暂的统治,迁回了以前生活的地方。

在捍卫家乡的时候,没有哪一种哺乳动物会像狼这样热血。那是什么使得狼群在暴力争斗中获得成功呢?单凭狼群的数量吗?但是,大的狼群也不是逢战必胜的啊!

对于狼群来说,能否保得住领地不被赶走,能否保得住性命不被杀死,绝不仅仅是某一个因素在起作用。

“数量”显然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多”意味着战略上的优势,如果一个狼群正好比对手多一只狼,那么它们赢的概率会大一点。

是本土作战,还是客场入侵?战争爆发的“地点”也是事关结局的重要因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利”。

比“地利”更重要的则是“性别”,公狼数量越多,狼群越有优势。这也是流浪的公狼更容易被狼群接纳的原因,因为头狼知道,公狼可以壮大狼群,哪怕它会成为自己的情敌。

不过,最重要的制胜因素还是“年龄”,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如果狼群中有一只经验丰富的老狼,那狼群成功捍卫自己领地的机会最大。

在狼群的争斗中,总会有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特别是那些明显的利他行为。我曾经在一场领地之争中看到一只狼被敌人攻击,而它的弟弟冒着丧命的危险,以极近的距离从敌人旁边跑过去。敌人因此分散了注意力,中断了对它哥哥的攻击,最后,兄弟俩都得以逃脱。而在我看到的另一场争斗中,狼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选择为家人“牺牲”自己,孤身跳进正在打斗的群狼之中,最后被群攻毙命。

为什么狼会选择做出这种利他行为呢?我们可以用生物学家威廉·唐纳德·汉密尔顿(William Donald Hamilton)的研究结果——汉密尔顿法则来解释:亲缘关系间利他行为的受益者其实是做出利他行为的一方,即便他的行为看似不求回报,甚至为此豁出性命。通常情况下,兄弟姐妹间大约有50%的基因具有一致性,我们前面提到的那只年轻的公狼,利用拯救哥哥的举动,获得了自己生命的存续,并使自身独特的基因物质得以传承。

这些案例也再次证明了狼群的力量:它们可以为了家人随时舍弃自己的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