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系统理论在政府行为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系统理论在政府行为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20年代,他提出“复杂现象大于因果链的独立属性和简单总和”的系统思想,1932年提出“开放系统理论”,1937年第一次建立了一般系统理论,奠定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

系统理论在政府行为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1.系统思想的发展

“系统”是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对认知对象各个部分及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认识。“系统思想”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它的发展大致分为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近代系统思想和现代系统思想三个阶段。一是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这一阶段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基于以往经验的总结,是朴素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源自古希腊时期,“世界整体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而并非简单的堆集”,这句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的名言揭示了事物非简单相加的整体性特征。在这方面,我国《周易》和《老子》也反映了这样对世界的认知,其中《周易》“六十四卦”和“五行论”认为世界是一个由若干个部分和要素组成的整体,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老子》中的宇宙演化思想,反映我国古代不仅认识到世界具有统一性的特征,而且具有动态性的特征。二是近代系统思想。这一阶段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从经验总结上升到哲学认识的层面,并且开始把系统思想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之中。在机械论和还原论占据了主导地位的近代社会,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系统思想主要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宇宙具有层次性的特征,并认为宇宙是由一些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部分和要素组成的整体。黑格尔在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系统哲学思想基础上,运用系统方法建构完整的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和应用逻辑学等哲学体系。马克思将系统方法运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中,进一步扩大了系统思想的运用范围。三是现代系统思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方法不再适用,系统思想迅速发展。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学者冯·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20世纪20年代,他提出“复杂现象大于因果链的独立属性和简单总和”的系统思想,1932年提出“开放系统理论”,1937年第一次建立了一般系统理论,奠定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1945年他的著作《关于一般系统论》公开发表,该书界定了系统的概念和特征,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多要素性、多结构性和动态开放性等特征。系统思想开始得到学术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和关注系统思想和方法。系统思想和方法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工程技术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等。与此同时,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系统思想和方法的发展。协同论、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突变论和超循环理论等系列新理论的提出,将系统思想和方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对单一稳定系统的研究延伸至对非线性系统的自组织演化的研究(张蓓,2009)。

2.系统的基本性质

(1)系统的结构

系统的结构是指在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方式总和。也就是说,系统内部由很多要素组成,而各个要素又作为子系统包含很多要素。不同系统包含的要素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不同系统所具有的关系组合是大致相同的,一般包含四种关系组合,即要素之间的横向关系、要素与系统之间的纵向关系、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和其他关系,这些要素以及关系组合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在系统内部各要素既定的条件下,通过调整系统的关系组合可以提升整个系统功能。

(2)系统的功能

系统的功能反映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某一特定环境,通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处理从外界环境输入到系统内部的系统行为,与此同时,由此从系统内部向外界环境输出相应的系统行为。任何复杂的系统都有自己特定的系统功能,系统功能是与系统内部的要素、结构和环境三者密切相关的,所以,调节系统功能可以对系统内部的要素、结构和环境三者之中任何一个或者多个因素进行改变。选择合适的系统功能,必须要选择合适性能的要素、最佳的结构和创造适当的环境条件。(www.xing528.com)

(3)系统的环境

系统的环境是指系统之外一切与其具有不可忽略的联系的事物集合。任何系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也就是说,任何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外部环境的性质和特征将影响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发展、变化。对系统进行研究时,必须对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划分,而在进行系统研究时,必须考虑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划分,用以区分系统与外部环境(或系统)的本质不同和系统所包含的要素的界限,也就是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分界面称为系统边界。系统边界是客观存在的,同时系统边界的划分标准又是相对的。系统的边界一方面规定了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特有的关联作用所能达到的最大范围,另一方面也关系到系统中的各种构成是否起作用(王旭科,2008)。

3.旅游系统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运用

旅游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目前对旅游系统的研究既有研究旅游业系统、旅游活动系统的,也有研究旅游地域系统、地域游憩系统的,还有研究旅游吸引系统、旅游功能系统的。Gunn最早提出旅游功能系统,他认为旅游功能系统由供给和需求两部分组成,在旅游功能系统中,旅游吸引物、服务设施、交通、信息与引导和旅游者等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刘锋认为旅游系统包括旅游地域系统和旅游功能系统,其中旅游地域系统是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形成的空间系统,旅游功能系统包括客源市场、目的地、旅游支持和出游等四个子系统[39]。吴必虎认为旅游系统是由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支持和出游系统组成的旅游活动系统[40]。吴晋峰认为旅游系统是指由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媒介等三部分组成的旅游活动系统[41]

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而言,旅游系统理论为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绩效评价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用系统的方法来构建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评价体系。依据旅游系统理论,从整体角度,明确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构成要素。旅游系统理论为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绩效评价提供了分析结构层次与综合的具体方法,确定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绩效评价的程序是一个系统程序。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需得到旅游系统论反馈原理的指导,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反馈,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不断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