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养方法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养方法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角色的转变首先,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因此,关注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工作目标。教育工作者的心理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在自我定向过程中出现的对角色规范的偏离、心理失调与障碍的非正常现象,主要有适应性问题、角色冲突问题、人际关系和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养方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角色的转变

首先,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教师必须以“教”向“导”转化为主;由知识传播向方法指导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化;由教材的执行者向课程研发者转变;由德育培养者向成长生活的设计者转化;由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流互动转化。

其次,从制度权威向魅力权威转化。传统观念认为,只要是教师就具有教师权威且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强烈的自我权威意识。马克斯韦伯将权威分成三个方面:一是由传统而产生的传统权威;二是因个人魅力而产生的感召权威;三是因专业和法定因素而形成的合理—合法权威。网络教育的模式增强了教育的大众化和个性化,它的出现对教师权威的含义产生了本质上的突破,瓦解了教师因知识拥有量而产生的权威,向传统的和感召性权威提出了严峻挑战。现代具有独立自主能力、富有创新和想象力大学生更是以苛刻和挑剔的眼光对教师进行整体的审视和批判,因此,教师要将多种权威集于一身,才具备真正的影响力,从而感染和教育大学生。

最后,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思想认为教育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因博学和独有的信息源而占据“权威地位”。师生关系处于教与学、管理与被管理的状态。网络打破了原有的“传道、授业、解惑”和信息源独享模式,改变了受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强化了个性化、主体性,也增强了师生对话的平等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通过网络进行探讨、发表见解、获取所需信息,彼此之间相互创造、相互证实自己的存在更多地表现为精神层面的交流和对话。因此,要调整传统的“师据生恭”关系,建立新的“师生平等”关系,创建一个师生相互理解、相互认可、相互接纳的新型社会关系

(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信息素质(www.xing528.com)

网络集动画、声音、文字等于一体,把抽象变为具体生动,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充满乐趣,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使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且网络所能实现的远程教学、链接、在线互动、博客等功能打破时空限制,便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自由对话和交流。因此,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还应不断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学习,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水平。教育者也只有在掌握了网络技术的情况下才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趋向,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

(三)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心理和思想紧密相连,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形成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变化又对心理产生影响与制约。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例外。因此,关注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工作目标。教育工作者的心理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在自我定向过程中出现的对角色规范的偏离、心理失调与障碍的非正常现象,主要有适应性问题、角色冲突问题、人际关系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首先,加强对身体机能的锻炼。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研究表明,欠佳的身体状况会使人缺乏信心、抱有负情绪,从而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专业技术培训、心理座谈、寻求更多社会支持、提高福利待遇等途径分层次、分阶段、分目标、分要求地关注并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