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研究成果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做的劳动才能获得。傅荣较早地把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性教育手段和措施,称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学者们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界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实质。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研究成果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

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做的劳动才能获得。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应当首先从界定“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概念开始。所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具有两种内涵:一是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基于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前者是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广义理解,提出的问题是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如何发展、如何创新,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体系的构建问题;后者是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狭义理解,提出的问题是把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局部体系的构建问题。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看,以上两种理解涉及的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看,以上两种理解处于不同层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广义理解是狭义理解的基础和前提,两种理解定位的理论研究缺一不可。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广义和狭义的统一。

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首先是从狭义的理解开始的,即把网络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和信息交流平台,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傅荣较早地把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性教育手段和措施,称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包括网上心理培养、网上心理训练、网上心理辅导、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心理测验、网上心理诊断、网上心理治疗等。后来有学者也认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技术及相关功能,以多种方式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的过程。这些界定是从狭义的角度切入的,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或网络空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即以网络为载体在网络空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没有反映网络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联系。

后来有学者认识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应从五个方面去认识其内涵: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学者们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界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实质。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首先,网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工具、新手段,网络的各种新技术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许多方式和途径;其次,网络也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社会,这个虚拟社会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搭建了一个平台和环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对传统制度化教育的各个要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教师权威由单极化向多极化发展,学生的个体中心地位彰显,其主体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等;最后,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尽管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如宣泄情绪、发挥个人创造性等),但它也会直接导致和诱发许多心理问题,所以,网络本身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对象和内容。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信念和态度;心理健康教育又是由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活动构成的教育工作。这一本质必然反映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中来。同时,因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网络为媒介的,所以,网络的本质也必然会反映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中来。网络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开放的联系。正如李普纳克和斯坦普斯在《网络的形成》一书中所写到的:“网络就是连接我们共同活动、希望和理想的连环;网络形成于人们相互联系的过程。”若抽取共同的本质属性,从上述多种界定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磨合,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的认识已渐趋一致,其共同的核心旨趣就是着眼于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关注和建构人的心理生活,发展和提升人的心理素质。

因此,我们认为,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普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其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新趋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除了以其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化、信息容量大、虚拟性等技术特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外,更以其平等、自主、交互性的社会性内涵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创新。作为对时代的回应,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是技术和工具层面上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转换。从广义上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指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还指现实中针对网络影响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它不仅指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指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成要素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并运用多种手段,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宣传和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系统论既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实质和过程,又明确了其为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多方努力的系统工程,比较丰富而全面。从系统论的视角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各构成要素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致性,只是网络赋予其各要素新的要求。

1.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环境

网络既是我们现代生活的一种“工具”,也是我们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网络既是一种“工具”,又是一种“环境”,作为工具的网络普遍广泛应用的结果便成了一种“环境”。网络作为工具,我们可以随意使用,也可以随时弃置;然而,网络作为一种环境,却如影随形,难以摆脱。当然,对于环境,我们既可以主动去适应,也可以整合、优化。从“工具”到“环境”,体现了人们对网络认识的升华:“工具”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环境”则具有育人的功能。正是网络环境变成了一种新的育人环境,从而扩大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才使得我们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行为方式、个性培养等各方面研究大学生心理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让我们开始重视和挖掘网络环境对心理教育活动的积极作用。

与其他教育环境相比,网络环境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虚拟性。网络可以通过数字化的虚拟,对现实世界予以再现。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也不例外。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也有弊。因此,在网络环境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既要主动地适应网络环境,也要在建构网络环境的过程中,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充分挖掘网络资源中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利的资源并加以利用,剔除和屏蔽对学生身心发展有害的因素。要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辨别是非、选择积极的网络信息,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被虚拟网络环境影响的能力。

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一般教育活动的主客体关系也同样存在于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心理健康教育从现实向网络的延伸,仍然和一般教育活动一样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价值导向性。也正是教育活动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导致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的必然存在。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同样存在虚拟主客体的相互交往,以及虚拟主客体的差异性。这种建立在虚拟交往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关系也呈现出如下新的特点:一是对虚拟情境的依赖性;二是主客体的动态建构性。

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的主体变成了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他们负责网络信息的收集、传播和监控,兼具信息传播者和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身份,同时,他们还必须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主体没有特定的身份,具有非主体性特点,他们的职责不是说服疏导,而是提供“选择”和“引导”。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为网络社会中的“网络人”,即大学生网民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客体。虽然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其中的网络消费者(教育客体)都是经过虚拟化和符号化的,但他们仍然是现实世界中活生生的、有情感的,具有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表现是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的反映。同样,高校网络心理教育中的客体也是现实世界中有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人。正因如此,网络世界中的主体性就具有了其独特特征,即网络虚拟世界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就是现实世界中主体性的反映。

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主体之间、客体之间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平等的关系,相互的交流会更为深入、有效,更具人文关怀,这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

3.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在网上开展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通过网络宣传和普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网上开设心理学课程,举办网上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学业心理指导、人际交往指导、人格完善辅导等,以及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以及预防和矫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也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4.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现代化,即在网络世界中给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的各种教育方法穿上科技的外衣,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网络化、现代化。在继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技术进行创新。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区别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特点:其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主客体之间信息的互动,而不是传统的“灌输”,因为在网络的信息交往中不存在强制的信息灌输;其二,不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因为在计算机网络中不可能对大学生进行面对面强制性的信息灌输;其三,借助网络多媒体的一切手段,向大学生提供信息,并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信息。

(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现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是心理健康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从传统的角度来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种新方式,它不是对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突显,而是继承;不是对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背弃,而是发展;不是对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脱离,而是超越。现实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互为补充。下面从主体、客体、内容、方法等方面阐述其不同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显著特点。

1.教育主体非固定化(www.xing528.com)

上网已经内化成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不能简单地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在网络空间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应把其当作一种全新生活世界与生存境遇中的全新价值教育形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性与趋势主要取决于网络化的生活方式对人的主体性的拓展,表现为教育主体的“去主体化”、教育客体的“主体化”和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平等性。因此,要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原则与方法的创新,推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首先必须了解网络时代中网络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变化特征。

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主体的“去主体化”使教育主客体在心理教育活动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这一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提供的是“影响”“选择”和“引导”,而非“说服”“说理”“灌输”,因而更能体现其文关怀,使活动更具亲和力和影响力,也就更具有取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

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新科学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丝毫不会削弱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相反,却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育者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不再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他们引导、组织和帮助受教育者,而非去塑造受教育者。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的影响不再是建立在让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层面上,而是通过各种信息和途径,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和好奇心,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教育者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参与学习

2.教育客体更具能动性

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受教育者(教育客体)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受教育者能根据自己心理感受选择自己需要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和内容。在传统的教育中,受教育者总被看成被动的教育对象,并没有被当成教育的主体来对待。而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者同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地位平等,把教育活动当成一种双向交流的互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受教者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主体性、主动性和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交往性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望其项背的。学生可以以求助者的身份在网络中出现,通过QQ、论坛、发帖、网络心理健康栏目等通信工具、平台、操作、版块来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和服务;同时;学生还可以以助人者的身份在网络中出现,给网络中的求助者提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理念和方法,从而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这种“他助—互助—自助”的机制,吸收了一般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华,弥补了自身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客体是指网络社会的“网民”或“网人”,以“网络世代”为主(简称N代,即Netgeneration)。“网络世代”具有反传统、追新潮,反从众、重个性,呈现愤世嫉俗的倾向,富有怀疑精神和创造力等特点。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参与者往往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他们更多地通过主动发起交流、寻求帮助,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经常主动地帮助那些求助者,试图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说服和疏导他人。即使是最具专业素养的心理专家,他们的专业知识、人生阅历及所掌握的心理健康技巧也难以满足形形色色的求助者的需要。而在网络世界中,每个求助者都能找到与自己具有相似个性、心理特征、成长环境或人生际遇的助人者。因此,在网络世界里,这些具有不同个性特征、不同经历、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人生际遇的网民(助人者)成了一个“集合体”,并有成为“业余的”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可能,进而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在网络世界里,在教育主客体之间这种新型关系以及自助机制影响下形成的多极交互主体性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对这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仅要“因势利导”,更要“造势引导”。

3.教育内容多元化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教育成了完全开放式的教育。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超时空性的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大量教育素材和教学内容,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自由表达的空间,提供了一个扬其所长、助人为乐的平台,更为现代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内容具有如下新特点:第一,作为多媒体的网络具有再现、集成、交互、扩充、虚拟等功能,它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使教育内容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呈现了超时空的趋向。第二,网络的集成扩充功能,让计算机网络上的教学内容无穷无尽,丰富多彩,其具有的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感知、理解能起到有益的作用,还能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第三,网络具有不可控的特点。网络中既有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内容,也存在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效应的信息。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在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学会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网络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信息,屏蔽垃圾信息。

网络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德育工作实施的载体和平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教学内容。另外,网络本身也被列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德育的重要部分和内容。

4.教育方法具有现代性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改变了以学校、课堂、书本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的传统,改变了以心理咨询为主要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变单向说教为双向互动,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体现出开放、民主、平等的时代特点。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坚持从时代的实际出发,认识到了互联网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双重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考虑了大学生网民的特点和心理状况。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网站,运用网络心理咨询法,把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作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不仅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高了教育效率、扩大了教育规模,而且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影响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实现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跨越式发展,比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更具有时代性。

5.教育活动具有网络性

许多在现行学校教育中能做到的事,在网络教育中都能够做到。借助网络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在现行学校教育中做不到的事,在网络教育中却能够做到,这正是网络教育的特点所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特点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在超时空状态下进行。现实的教育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需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从事固定的教学活动。网络教育则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就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如果一个当事人想要在网上求询,他(她)可能身在远隔万里的异国他乡,但只要进入网络,轻轻点击有关心理咨询的网站,便可与指导者实现零距离的接触;就时间而言,由于当事人的心理困扰受消极情绪的影响较大,而消极情绪的出现无法用时间来估算,所以当他(她)最需要接受指导时,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被满足的,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时间限制,不管是在烈日高照的正午,还是在寒风凛冽的深夜,只要有需要心理帮助的渴望,当事人随时都可能进入网络时空,接受心理指导和救助。

第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信息容量大、即时性强。网络能够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几乎是无限的,关键在于当事人如何去选择。当一个求询者怀着某种期望在网上求助时,他(她)首先可以选择不同的(心理)站点以获得帮助,其次可以在站内搜索某些需要的信息,也可进行网际链接,还可对不同专家提供的服务进行比较,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帮助,直到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为止。网络传递信息具有迅速扩张的特性,只要当事人进入某一心理服务站点的界面,服务信息就能迅速发挥作用,不会出现人为的阻隔,尤其是对那些突发性的心理问题,网络能提供即时的帮助,对这些问题实施有效干预,或者延缓问题行为的产生。

第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生动性与互动性。设计完善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生动性并不亚于现实活动。以个别心理咨询为例,当求询者步入咨询场所,常常囿于心理上的紧张而显得局促,尤其是求询的早期阶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生动性就难以体现出来。相比之下,网上心理咨询就可以摒除不利的外围因素的干扰,且网上图像的设计、文字的表述、相互交流的声光信息能够给当事人带来某种新奇和激奋。由于当事人实施求助是以个体的身份进入网络的,人机互动的特征非常明显,他(她)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以任何一种可行的方式与指导者沟通,获取有益于自身的信息,而不必顾忌其他方面的限制。

第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一种自助性、隐秘性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助人自助”,这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尤为突出:是否选择网上求助是每一个当事人的自由;如果选择了网上求助,那么,选择什么方式的网上求助也是当事人必须做出的选择,如是选择与专家交流,还是选择自主训练,或者是自助阅读,这些都是当事人自主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网上求助本身就是心理自助的一种表现。既然是一种自助活动,那就具有相当程度的隐秘性。网络空间本身就被称为“虚拟社会”,虚拟性必然导致隐秘性。在网上心理求助的过程中,当事人可以任意地创造代号,能够随意隐匿自己想要隐匿的东西,包括种族、身份、地位等。当事人同指导者交流时大可不必担心泄露自己的隐私,一方面,指导者有自己的职业操守,会保守当事人的秘密;另一方面,网络本身就起到了保守当事人秘密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