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结果

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结果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重核算轻管理和风险意识淡薄由于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长期存在着“重核算轻管理和风险意识淡薄”的管理思想,与社会、企业之间主动对接的意识不强。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所形成的财务管理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述这些问题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中过度的“集权”观念均有着很大的关系。

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结果

(一)成本意识缺失

如今的高校已经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但是在实际的发展和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较为陈旧的传统思想和工作态度仍然普遍存在。回归到学校财务管理当中可以发现,成本意识的缺失最突出的表现在节约意识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在高校的研究经费投入上力度也在逐年增多,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依旧存在经费紧张的状况。追本溯源,这个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学校成本意识的缺失,在经费花费过程中,高校财务缺乏一个明确的管理方式,而且对于成本意识过于淡薄,这样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学校在资金使用方面仍然存在乱花钱的现象。比如,在设备的采购过程中把关不够严格,急需使用的设备由于资金不足而无力购买,不急需采购的设备过量采购等,这些问题都是高校在财务管理中成本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二)没有树立财务风险意识

没有树立财务风险意识,银行贷款规模过大产生负债风险。相对于快速的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而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得高校不得不通过向银行借款来谋求快速发展,从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高校建设性、发展性债务规模剧增。部分高校因过度举债而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资金调度异常紧张,赤字额不断增加,预算得不到平衡,易陷入财务困境。

虽然部分高校积极利用银行贷款改善办学条件,解决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但普遍存在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够,贷款论证不充分,基本建设资金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贷款规模大大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还贷责任意识不强。同时,随着国家贷款利息的调整,贷款利息支出增加了学校的财务负担,致使财务风险系数增加。

(三)对财务管理的地位认识不足

大多数高校对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职能定位较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管理的影响,学校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只局限于会计核算与记账功能,对其作为学校重要管理部门应当在学校宏观调控以及重大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如在土地购置、设备购置等重大项目的立项、可行性论证等过程中鲜有财务人员参与。

(四)财务管理理念落后与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财务管理理念陈旧的现象。财务管理工作重核算、轻管理、少分析,缺乏责任心、缺乏理财观念、缺乏长远意识。财务管理工作不但要起到预算、核算的作用,也要起到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但是,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只侧重对预算、核算数据的把握,缺乏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忽视了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决策以及对形势的把握。很多财务管理人员错误地认为,预算、核算是财务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只要把预算、核算工作做好就完成了任务。核算、预算工作对财务管理人员来说固然重要,但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和监管、对数据的分析和决策、对形势的总体把握更重要。一些高校的财务主管部门也比较缺乏责任心和理财观念,仍然残留计划经济时代的“等、靠、推”等懒惰思想,把学校看作是一个“大食堂”,都在里面吃“大锅饭”。跨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这种惰性思维仍然存在。对待学校出现的暂时性财务困境,不去主动找办法解决,而是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导致高校财务管理改革步伐迟缓。

伴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各大高校都在通过不断地提高科研学术水平来提高其竞争力。因此,教学科研研究近几年来在高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科研研究的基础就是经费,但是很多高校都过分地重视学校的教学科研研究项目,而忽略了支撑其开展的财务管理。一些高校为了增强自己院校的科研项目研究而加大对其投资,虽然在人才聚集的高校应当以学术为先,但是如果高校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就极易忽略项目研发方面的财务经费数额,使得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缺乏合理的预算,没有科学的审核。甚至有些院校决策过于草率,导致在不考虑成本和收益的情况下盲目地投资。更有甚者,在科研过程中因为某种需要,学校为了不使该研究项目中断,又在不考虑预算控制的情况下盲目增加经费,这样便导致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被忽视,财务管理意识其实已经不断地模糊化。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由于对于财务管理没有一个正确积极的认识,学校只注重对专业素养较高的人才进行培养和引进,而忽略了财务管理部门专业人才的缺失,而这些都是由于管理意识的缺失导致的,将对整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www.xing528.com)

(五)重核算轻管理和风险意识淡薄

由于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长期存在着“重核算轻管理和风险意识淡薄”的管理思想,与社会、企业之间主动对接的意识不强。同时,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预算内资金和学费收入(预算外资金)2个部分。在学校的经费中,大部分被用来满足其日常运转的需求,而被用于大的教学实训设施建设的资金则非常有限,经费总体上较为紧张。同时,由于对资金的预算管理相对滞后,严重地阻碍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此外,由于传统集中核算的“报账型”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注重核算,缺乏财务预算的理念,往往认为财务预算管理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工作,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及监督机制,未能将财务预算管理的责任真正地落实到位,因此容易导致其在资金的使用和财务制度的安排上无法满足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尤其是在教学体系改革、实训环节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人才质量往往未能得到切实的保障。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所形成的财务管理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缺乏全面预算观念

一方面,除了财务部门之外,高校的其他部门也没有真正地树立全面预算的观念,其他部门人员往往认为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这就容易导致预算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统筹经费方面,从分管财务的领导到基层的办事员均缺乏自主办学的法人意识。另一方面,财务部门缺乏科学理财的观念,其理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没有深入地对全校校务活动进行预测和分析,缺乏全局的观念,缺乏对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认识,没有挖掘和设立其专项经费来源与开支计划,甚至常常因急于满足日常经费的需求而挤占教学、实训经费,并因此而影响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进行。上述这些问题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中过度的“集权”观念均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受制于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观念以及由其所引起的诸多问题,致使高校难以适应新体制的要求,急需树立财务管理的新理念,以提高高校的自我发展能力。

(七)理财观念陈旧

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先进的理财观念,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尚未建立起诸如资金使用价值、风险价值、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新观念。在日常工作中重核算、轻管理,学校财务沦为学校各部门的出纳,没有很好地发挥其管理职能。

(八)资产管理观念薄弱

由于高校财务管理的教育经费属无偿拨款,学校事业支出不要求进行成本核算,购置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无形资产、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的观念淡薄造成资产管理混乱,家底不清,固定资产流失现象突出。在资产配置中,学校重视找项目、要资金、购设备,而轻视资产使用的管理和考核,忽视建立完善学校资产配置的约束性机制,使得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率低,学校的投入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和回报。高校对待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缺乏统一管理,盲目追大求新,有时造成资产重复购置,更加严重的是有些固定资产购置以后长期闲置不用,使得固定资产综合使用效率低下。各级学院所需的相关教学实验材料分散采购,没有统一的库存管理制度。很多学校的管理者看重学校资金,对国有资产的损失浪费视而不见,他们只注重现金的日常管理,出了一点差错马上查找并加以纠正,但对学校教学使用的仪器设备、科研使用的大型仪器、办公使用的家具等固定资产等管理不善,造成资产损失现象极其严重。由于学校财务账面上只反映科研固定资产的金额,而资产的品名、型号、规格和数量归学校的设备处管理,所以财务处无法知晓科研设备的购置及使用是否合理,从而造成科研设备重复购置现象频频发生。学校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大家彼此之间都不了解科研设备的使用,通常是:购置一件科研设备只需要本级学院领导同意、科研处审查通过以后就可以到财务处领款进行购买,设备购置以后办理入库时再去设备处登记,这就造成此类的固定资产管理处于“都管都不管”状态。有些高校设备处科研资产验收登记入库的手续不严格,只是简单地登记入库出库,购置后的科研仪器设备等大部分由课题组保管使用,对它的监管手续不严格,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和岗位变动时没有办理资产的交接手续,造成物随人走,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