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儒学》中的规矩及价值原则

《生活儒学》中的规矩及价值原则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绳墨”及“规矩”的对象最初是物品,而古代的思想家们常常把它们的属性和作用加以引申和发挥,尤其是对它们得以建立的价值原则和哲学基础非常重视,即便是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亦是如此。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11]儒家常以“绳墨”及“规矩”的不可或缺来论证“礼”的重要性。

《生活儒学》中的规矩及价值原则

“规范”在古汉语中多意味着“模范”或“规模”,而更常见的说法是“绳墨”(“准绳”)及“规矩”,其本意是测量工具,《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之时“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相比较“制度”而言,引申意义上的“规范”的作用更为广泛和基础,《史记·礼书》云:“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

“绳墨”及“规矩”的对象最初是物品,而古代的思想家们常常把它们的属性和作用加以引申和发挥,尤其是对它们得以建立的价值原则和哲学基础非常重视,即便是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亦是如此。

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10]

衣服所体现的规矩,不仅具有使心志安定平和的功能,还能广泛应用于文化军事、礼仪,可见其意义之重大。在驾驶之中,对于规矩的掌握也可以引申出哲理

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险,原隰之夷,视之一也。[11]

儒家常以“绳墨”及“规矩”的不可或缺来论证“礼”的重要性。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故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12](www.xing528.com)

孟子认为能工巧匠虽然极端灵巧,但离开规矩,也不能做成规则的物品;伟大的乐师尽管非常聪明,不依照音律,也不能调正五音;同样的道理,尧舜这样的圣王,不施行仁政,就不能使天下太平。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正如黄玉顺教授所指出的,在孟子那里,“正义原则的确立是渊源于仁爱的”[13]。不仅如此,孟子还进一步提出,有仁爱之心和仁爱的名声,但民众没有得到恩泽,又不能成为后世效法的榜样,是由于没有实行先王之道。孟子并非“泛道德主义者”,他认为只有善德,不足以进行政治活动;只有法度,不能够自动施行。而经过了历史检验,具有权威地位的“先王之法”就是遵循的对象。[14]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指出圣人竭尽耳目心思之力,仍然有所欠缺。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15]

朱熹概括说:“此言古之圣人,既竭耳目心思之力,然犹以为未足以遍天下、及后世,故制为法度以继续之,则其用不穷,而仁之所被者广矣。”[16]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以“知天命”为前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