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越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纲领

越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纲领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儒教影响,越南历来重视教育。直到李、陈时期,越南封建教育才真正开始。陈朝,国子监易名为国学院、国子院,儒学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北圻、中圻的儒学教育则分别于1915年和1919年废除。这一阶段的重要教育事件有:胡志明、越南革命青年会、国语普及协会等对国民教育的推动以及1943年诞生的文化教育领域的重要纲领—— 《越南文化纲领》。这一时期的教育以民族、科学、大众为原则,目标是重视人格、磨练

越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纲领

受儒教影响,越南历来重视教育。从内容、特征等方面看,越南教育史可分为三大阶段,即自主封建时期的儒学教育、法属时期的近代教育以及1945年后的现当代教育。

(一)自主封建时期的越南教育

丁朝和前黎朝,越南教育主要由私塾和寺院组织,此时教育并未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直到李、陈时期,越南封建教育才真正开始。1075年,李仁宗下旨“诏选明经博学及试儒学三场、黎文盛中选”,是为越南科举之始。1076年,李仁宗于升龙建国子监,并“选文职官员识字者入国子监”。陈朝,国子监易名为国学院、国子院,儒学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253年,“立国学院,塑孔子周公、亚圣,画七十二贤像奉事。秋,八月,立讲武堂。九月,诏天下儒士诣国子院,讲四书六经”。1396年,“诏定试举人格,用四场文字体,能暗写古文法。第一场用本经义一篇,有破题接语,小讲原题,大讲缴结,五百字以上。第二场用诗一篇,用唐律赋一篇,用古体,或骚或选,亦五百字以上。第三场,诏一篇,用汉体,制一篇、表一篇,用唐体四六。第四场,策一篇,用经史时务中出题,一千字以上。以前年乡试、次年会试、中者御试策一篇,定其第”。1397年,陈顺宗颁诏下令州、县建学校:“古者国有学、党有序、遂有庠,所以明教化、敦风俗也。朕意甚慕焉。今国都之制已备,而州、县尚缺,其何以广化民之道哉?应令山南、京北、海东诸路府各置一学官,赐官田有差,大府州十五亩,中府州十二亩,小府州十亩,以供本学之用。……路官督学官教训生徒,使成才艺,每岁季则选秀者供于朝,朕将亲试而择之焉。”

胡朝虽短,但胡季犛十分重视通过教育和科举选拔人才。《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400年“季犛试太学生”,1404年“汉苍定试举人式”,“中者免徭役”等等。儒学逐渐取得主导地位。

后黎朝,尤其是黎圣宗时期,儒学教育达到鼎盛,形成了官学—私学并重的封建教育体系和科举考试制度。官学有国家直接管理的国子监,以及地方政府(府、县)管理的学校;乡、村则私学普及,由儒生办学并教授。科举考试方面,黎朝初年不定期举行乡试和会试,1434年黎太宗定取士科,规定“五年各道乡试、六年会试”;1442年,会试天下士人,并“命制文题名竖碑,进士碑自此始”;1463年,定“三年大比”,并规定“子、午、卯、酉乡试,辰、戌、丑、未会试”,永为定制;1466年,“会试天下举人,取七十二名……三年一科自此始”。除正科——进士科外,黎朝还开设了制科、东阁科、宏词科,以及士望科、书算科等常科和一些杂科考试,以选拔专门人才,充实官僚队伍。

17—18世纪,科举制的弊端和腐败性逐渐显露。《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750年,“冬十一月,始令天下纳钱人乡试,中与初,学生每人输钱五陌,谓之明经钱,以资县校官盘缠……致是,令人入钱参贯,停其考覆,并得入试,谓之通经钱”。

西山王朝时期,光中皇帝十分重视儒学教育,颁“立学诏”并批准修缮国子监。阮朝统治者也不遗余力发展儒学教育,采取的举措有:立国子监于京都河内的文庙—国子监成为专门祭祀孔子的场所;府级学校设教授,县级设训导,省或道设督学,教育体系渗透到府、县一级,全国平均两个县就有一所国立学校;于各省立文庙,各府、县(乃至乡)立祭孔祠和祭孔坛,祭孔仪式隆重;为本地的科举考中者立碑;各村社成立由儒士组成的咨文会等。阮朝共组织了47次乡试,39次会试和殿试,中者558人,其中进士292人,副榜266人。

法属时期儒学教育逐渐式微,南圻1867年废除国家层面的儒学教育和科举考试,开设国语法语学校。儒学教育只在农村以一种“不合作”的姿态零星存在。北圻、中圻的儒学教育则分别于1915年和1919年废除。

(二)法属时期的越南教育(1885—1945年)

法属时期的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儒学教育与法式教育并存:法国殖民者一方面清除儒学教育的影响,一方面积极建立殖民学校和研究机构,如在西贡建法—越学校、殖民师范学校、印度支那大学堂和法国远东博古学院等。第二阶段是1918年以后法式教育体系逐渐形成,1917年颁布了第一部印支教育法律,规定1918年废除汉字教学和科举制度,汉语被越语国语和法语取代,越南教育推行法式教育体系,初级学校、小学、高小、高中、职业学校、大学等教育体系逐渐形成。第三阶段是1930年后,随着越南民族意识的增强,越南国民教育体系开始萌芽,越南人称之为“革命教育体系”,或法—越教育。这一阶段的重要教育事件有:胡志明、越南革命青年会、国语普及协会等对国民教育的推动以及1943年诞生的文化教育领域的重要纲领—— 《越南文化纲领》。(www.xing528.com)

法—越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小学和中学。学前教育由幼学(由各村社设立乡学、初学)、童幼班(五年级)、预备班(四年级)、初等班(三年级)构成;小学包括二年级第一年、二年级第二年和一年级;中学包括高小和高中,其中高小四年,教学内容包括法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史学、地理;除汉文、越文课以越语讲授外,其余皆以法语授课;高中班三年,教学内容根据法国中学最后三年的教学计划安排,以越文、中国哲学课代替了希腊语和意大利语;分三类班即哲学班、数学班、科学班。

事实上,自20世纪初以来,大多数越南士人对儒学教育的状况已深感不满,在那些追求现代民族国家的越南知识分子看来,即使没有经过法国“改造”,封建传统儒学教育也已经走到末路。同时他们还意识到,要赢得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首要是抛弃封建儒学教育,全体民众开始接触、学习现代的科学知识、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并运用于现实的生产劳动中——这也是20 世纪初越南新学运动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为法越教育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1945年后越南现当代教育

1945年,日本发动“三九政变”并取代法国在越南建立了亲日傀儡政权,对越南实行殖民统治。越南法—越教育体系逐渐向本土教育转变,最终建立了国民教育体系。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45—1954年间,越南民族、民主教育体系和服务于抗战、建国教育体系的建立。这一时期的教育以民族、科学、大众为原则,目标是重视人格、磨练意志、发展才能。1945年9月3日,胡志明主持越南临时政府首次会议时指出,政府的当务之急是消灭饥贫和扫盲。9月8日,政府颁布成立平民学务署法令。一年后平民学习班发展到7.5万个,教师9.5万名,250万人脱盲。1950年越南进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提出了“学行并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

(2)1954—1975年间,服务于北越社会主义建设和统一事业的教育体系的建立。这一阶段北越进行了第二次教育改革,旨在建立包括大学和职业学校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教育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四方面,教育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学校与社会生活接轨”。

(3)1975年以后,当代统一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教育革新。这一时期越南开展了第三次教育改革,其成效有:12年制教育体系得以建立;教科书逐步更新;中央、地方的本科、专科、职业中学等学校体系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逐步改善。

1987—1990年,越南实行了教育发展三年计划;1991年第八届国会第9次会议通过了普及小学教育法;1991年越共七大第4次会议提出把教育—培训与科学技术看作头等国策;1996年12月,第八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2次会议通过教育—培训专题决议。1998年越南国会通过越南教育法[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