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家店村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及扫盲教育历程

杨家店村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及扫盲教育历程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家店村近代教育事业起始于1941年,主要形式为小学教育、幼儿教育、业余识字教育。小学教育 辛亥革命以前,杨家店村没有学校。扫盲教育 1952年,杨家店村开展以速成识字为主的扫盲活动,参加冬学扫盲学员32人。1959年至1961年,因生活困难扫盲教育暂停,又出现复盲现象。1980年杨家店村通过“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办法,普及扫盲教育。

杨家店村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及扫盲教育历程

杨家店村近代教育事业起始于1941年,主要形式为小学教育、幼儿教育、业余识字教育。

小学教育 辛亥革命以前,杨家店村没有学校。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想读书,就要到十里铺或县城求学。1941年,国民政府倡导兴学之风,要求设立保国民学校,但因内战影响,经费拮据,未见成效。之后,由龚家岔郭先生来杨家店开办私塾学堂,地点在杨家店上街的官房(是以前在杨家店村设驿站官方公共用房)。先后招收学生陈志雄、陈志仁、龚自珍党国治、王志珍等人接受启蒙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动员适龄儿童到十里铺小学入学。

1969年,以“方便贫下中农子弟就近上学”为宗旨,由生产队办初小,大队办完小,公社办中学。先后担任教师的有张三禄、牟鸿烈、谢翠金、刘文贵、夏军等。

1983年7月,杨家店村小学四、五年级与十里铺小学合并,杨家店小学只留一至三年级。

据1990年统计,杨家店有高中毕业生20人,初中毕业生40人,小学毕业生110人,文盲半文盲11人。村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文盲占全村人口比例由1950年的90%下降为20%左右。(www.xing528.com)

1999年撤杨家店小学并入峰台小学。

扫盲教育 1952年,杨家店村开展以速成识字为主的扫盲活动,参加冬学(冬季农闲时集中识字)扫盲学员32人。1955年,杨家店村学员平均识字达到1200字。1956年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单位,组织青壮年每天最少识3个字,识1500字以上为脱盲。1958年“大跃进”“拔白旗”声中,提倡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其间,推荐本队知识青年充任教师,采取农活不忙时多学习、小忙时少学习、大忙时放学,拿着小黑板在田间地头,采取指物识字、记工分识字等灵活多样的办法,组织村民学习文化知识。当时参加学习的青壮年脱盲人数为110名,占全社文盲总数的50%以上。妇女亦有“吃了饭,洗了锅,抱上娃娃跟着学”的识字任务。1959年至1961年,因生活困难扫盲教育暂停,又出现复盲现象。1964年10月23日,第一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一致同意办民校,校务委员会由王顺通、柳福元、施正芳、张正明、李招财5人担任,教师李招财、李文学,校长王顺通,指导员徐占川。成人教育贯彻“积极组织、巩固提高”的方针,许多社员又参加业余文化学习。至1965年1月,民校有31人(男20人,女11人)参加学习文化。

“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夜校”这一农民业余教育的组织形式在杨家店村得以巩固,但学习内容大多数为读“语录”、念报纸,实际脱盲人数不多。1978年后,成人扫盲工作又被重视起来,杨家店村村民利用各种学习机会,或专门学、或子女带动学,想方设法提高文化水平。1980年杨家店村通过“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办法,普及扫盲教育。1993年至2000年,全村非文盲率上升到96.8%,2000年至2005年,全村非文盲率上升到98.4%。

教育成果 杨家店村地处陕甘宁交汇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渊源,使其诸多文化现象和中原文化有直接联系,古朴、坚实、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完整保存。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的承递,使杨家店村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群众文化素养较高。“穷不丢书”“耕读传家”为杨家店村村民祖宗遗训,崇文尚教成为杨家店人世代相传的美德。

1949年至1966年杨家店村小学以上毕业学生23人,1967年至1979年杨家店村初中以上毕业学生28人,1980年至2020年杨家店村考入大中专以上院校学生60多人,其中不乏研究生博士生,他们立足岗位,在各条站线上奋力拼搏,成为行业佼佼者,为家乡赢得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