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道经:独特自画像及思想研究

老子道经:独特自画像及思想研究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相对于争辩老子出生地,当前把主要精力致力于老子思想的研究上,显然更为重要。还有人认为老子就是战国中期人周太史儋的。这一丰富的社会阅历,对老子苦心完成五千言《道德经》这部不朽经典是十分重要的。如今记载老子生平的竹简,早已残缺难寻。睿智的老子,不禁为周室失去中央控制力,王朝政权岌岌可危,为天下战乱,心中理想国的无法实现而痛心疾首。老子认为,人民遭受饥荒,是上面吞食的税收太多。

老子道经:独特自画像及思想研究

老子在民间,人称太上老君,是一位整日呆在天宫里炼丹的老好人。他银髯飘须,仙风道骨,和蔼慈祥,被道教尊为圣祖。但在长期争论不休的学术界,他的面目却一直模糊不清,甚至被说成是子虚乌有的人物。这倒也情有可原,因为根据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名老聃,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属河南省鹿邑县东。而近邻的安徽省涡阳县的学者,在对典籍记载、历史沿革、地理方位、河流水系、出生年代、姓氏源流、独特景观、文物考证、道教经典、宫观碑刻,名人专著等逐一研究,互为参证后,则确认老子是春秋时期被楚国吞并的宋国相人,出生在今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流星园址。从鹿邑涡阳同饮涡河、古时同属安徽亳州,均有老子史迹看来,如今要确指老子故里究竟在哪,似乎已成了我国文化史上的千古之谜。而相对于争辩老子出生地,当前把主要精力致力于老子思想的研究上,显然更为重要。故学术界可达成共识的是,老子出生于涡水河畔,原是周朝史官的遗腹子,子承父业当上了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后来眼见周朝衰亡,退隐而去,不知所终。这就难怪后世难以得识其庐山真面目了。

这位被司马迁称为隐君子的老子,生卒年月如今早已因年代久远而不可考。而根据先秦典籍中,关于老子与孔子多次会面并表述各自主张的描述看,孔子确实向老子问过礼,并得到过老子的告诫。在孔子的描述里,老子像龙一样见首不见尾,是一位玄秘高深,谈吐不凡,无法揣摩的高人。他们这两位中国思想先哲各有主张,一个贵柔重道,一个崇仁讲礼,旗帜鲜明而境界高低不同。这些史实都表明,老子比向他求教过的孔子年长的说法较可信,因此,有据不详史料而认为老子晚于孔子的说法,显然有误,多数人都相信老子的生年约为公元前571年,比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年长20岁。

老子的两个名字,大概都与他小时候的大耳朵有关。“李耳”之得名,据说是纪念母亲生他于盛开李花的树下,而“聃”就是耳朵大而垂的意思。至于为什么又沾上了“老”姓,有人说是因为他的直系祖先是黄帝之后的老童,有人说是因为他崇敬西周史官伯阳甫的为人和学问,而自号老阳子的缘故。也有人说老子就是著述15篇,言道家之用的楚人老莱子的。还有人认为老子就是战国中期人周太史儋的。这几种说法虽然不同,也都说不清他的得名,到底是否因耳大或家传或自号的缘故,而又名老聃(儋也是聃的一音之转)。但这一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几种互相矛盾的说法都点明了他的史官、著者身份,点明了他的存在,学问的精深,而被后人尊称为老子的事实,也说明他是真人而非后来的道教神仙谱里流传的,位列三清大帝之一,又称玉清元始道德天尊的太上老君。

早慧的老子生于士大夫家庭。父亲在他出世前就死于宋国内乱,母亲也在他出世后不久离他而去。少年老子得名师商容等的指点,好学勤思,进步很快。他浸润于楚文化之地,公认为长江文化的道圣,与黄河文化的儒圣孔子、珠江文化的禅宗六祖慧能,并称“东方三圣”,却也长期生活黄河流域天子所居国都,成人后又承继父业,掌管了周室丰富的文史典籍,饱览之余,常常与各门派的代表人物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切磋,养成了豁达而沉静的性格。这使得他在王朝更迭与官场斗争中,无论被贬还是复位,都始终保持着睿智的头脑明锐的目光。根据《庄子》、《礼记》等典籍记载,老子时而在陈,时而在楚,时而在周,时而在沛,时而在宋,时而在鲁,时而助葬在巷港,时而在秦,有人甚至认定他可能是个四处奔走呼号的奴隶!此说未必确切,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老子游走四方,深入民间,更经历了周景王去世后,周悼王被王子朝杀,周敬王借助诸侯驱赶王子朝,最后临朝称孤的周王室血腥大动乱,对当时天下大势及弊端,可谓感同身受,了如指掌。

这一丰富的社会阅历,对老子苦心完成五千言《道德经》这部不朽经典是十分重要的。这部影响世界的名著,绝非是一时一地一气呵成的专著,倒更像是一位智者讲学多年的心得结晶。它的每一章都恰好可作为一天授课的研讨题目,向弟子讲解或与人辩论。这也正是我们今天需要将其按九观予以系统梳理的缘由。

如今记载老子生平的竹简,早已残缺难寻。要想收罗更多关于他的故事,也不太可能的了。但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尝试,那就是根据他自己在书里的自我表白,所思所虑,所忧所爱,去勾勒描摹,合成一幅生动鲜活的老子自画像,从而更清晰地看到他的真貌,更接近和了解这位两千年多年前,生活在周朝国都天子脚下的东方智者的博大心胸。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年的战乱岁月,强盛周朝的和平局面早已不复存在。那些当年因为祖先的军功显绩,获得封侯的大大小小的国家,分疆裂土,各自为政,传了十几代后,早已形同路人,彼此或者互相猜忌,或者野心膨胀,互相攻伐征讨,好一派战火狼烟,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

睿智的老子,不禁为周室失去中央控制力,王朝政权岌岌可危,为天下战乱,心中理想国的无法实现而痛心疾首。他沉缅在古远社会那天民同乐的纯真融洽时代里,自感与眼下天子都城里那些眼光短浅,正闹嗡嗡、乐悠悠的争相参加各种隆重的庆典和祭祀活动,沉醉于太平幻象之中的众人们格格不入,于是就像一个还不会咳嗽发声的天真婴儿,陷入了忘我的独自冥思中……

他苦苦深思着:在这人欲横流,战火连年的时代,人们自出生之后大都先后遇难,算起来,最多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苟延残喘于乱世!那么,究竟怎样才能逃出这沉沉苦海呢?老子认为,人民遭受饥荒,是上面吞食的税收太多。老百姓之所以很难治理,是因为他们上司的贪欲妄为。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推行“恒道”,建立道德之邦。

然而,老子的主张却不为列国纷争,弱肉强食的时代所理解,这不能不让他感到深深的悲伤。他不由感叹地对弟子说:幸亏我很早就有了三件宝贝,并一直珍藏和爱惜它们,才有幸活到今天。这就是“慈爱”,“俭朴”和“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想向百姓宣讲这些珍爱生命的道理,推行“损有余而益不足”的恒道,可是眼看当时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很低,简直没法想象能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政治主张,而高高在上的掌权者,又往往因为自身的贪婪短视而根本听不进他的意见。老子不由得心凉地说,我的话,原是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实行的,可为什么人们竟不能明白,而且也不能实行呢?我的恒道主义这么美好,他们完全是因为无知啊,所以才不了解我,才迷信那些歪门邪说的骗人鬼话!人人都责怪我,极力推崇“大道”,而不贤能。可是,惟有不贤能,才能成长壮大啊!

万般无奈之下,老子只好自我解嘲道,看来,知道我的人稀少了,那我就更高贵了吧。那古往今来的独思独行的圣人,不总是披着粗布衣,怀抱着美玉,不被人所知吗?愚人的心也真蠢啊,好像只有商贩子才明察秋毫!我独自一人就像昏了头啊,看世上那潜藏深微的万物,就像是漫无止境!众人都好像有准则啊,独有我最顽劣而鄙陋!我想独立特行以有别于愚人,追寻那伟大的道理!

从此,老子再也不愿将自己的口舌,无谓地花费在劝说周朝各国统治者的改弦易张上。他苦读藏书,跋涉考察,精思竭虑,沉浸于那似乎虚无缥缈,却又无处不在的决定人类的命运的深奥道理的思索中,终于在一个清澈湛明的早上,发现了那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进程的伟大恒道!

看!它是多么的神奇奥妙:内涵不荒谬无稽,外形也不恍惚虚无。可你追随时却看不见它的龙尾,迎面却又看不见它的龙头。你的视觉、听觉、触觉都不能精确感觉到它的存在,反而又让它复归于无物无形之中……老子简直无法追摹这藏而不见,“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实物的物象”,所以只好把它称之为“一”。

根据对这一对“道”的揣摩和体悟,老子从古代丰富的典籍和初民社会美妙的传闻中发现,古时那些尊崇推行恒道的先人,个个思虑微妙而精深通达,深不可测。如果你要勉强的描绘他,那就像是冬天涉水过河一样小心翼翼,就像畏惧四周强邻一样周密谋划,就像招待尊贵客人一样严肃恭敬,就像冰凌消融一样涣散融化,就像粗朴原木一样混沌无知,就像污水浊浪一样水深沉沉,就像幽深山谷一样宽旷深广。满怀对先人的景仰,饱读史书,善察今古的老子,如此这般地描摹了他心目中的圣人形象:

他澄清浑浊的使之澄净,他推动安滞的使之萌发生机。他不追求盈满,自甘凋敝而不急于求成,他调和万物争奇斗艳的光芒,使之混同于祥和红尘之中,消弭一切矛盾的敌对锋锐,解决它们的纷争冲突。他提倡玄德大同,不因贪得而亲近谁疏远谁,不因贪得而增益谁危害谁,也不因贪得而尊贵谁轻贱谁,因而能成为天下的贵人。(www.xing528.com)

他善于行动而不留下痕迹,善于雄辩而不让人抓住话柄,善于计数而不需要筹码,善于开关而无锁不开,善于结绳而无结不解。他善于挽救人而不废弃人才物,永生追随光明而不懈怠。他把善良的人作为好人的老师,把不善良的人,也当成了好人的借鉴资源。他尊重老师,爱惜资源,识人善任,知足长乐,富有自知之明,能战胜自己,是真正的坚强者,是自强不息的矫健行动者。

他以老百姓的心为天地良心,一向没有私心。对于良善的人和物,他善意地对待他们,对于不良善的人和物,他也同样善意地对待他们。对于守信的人们,他非常信任他们,对于不守信的人们,他也同样信任他们。他就像天地一样,不讲假仁假义,将万物和百姓当作用之即弃的草狗。因此他甘愿做别人所不愿做的,而不看重难得的货物,甘愿学习别人所不愿学习的,而巧妙修复补救众人的过失。他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从不敢胡作非为。

他认为天下的恒道,是福利万物而不是危害万物,人类社会的道理,是有所作为而不要争强抢夺。因此他没有过多的积存,他把自己的所有献给别人越多,他所拥有的东西也就愈多。

他知道听到的东西太多太滥,出路反而没有了,还不如坚守中正而不偏。他明白“少则得,多则惑”的道理,深知只有不厌恶人民,人民才不厌恶你。因此自尊自爱而不自大,不喜欢自我表现,他懂得自己有所不知,懂得如果不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就要出毛病了。

他非常良善,如同水一样,利万物而无为,善于选择有利的地方,居住在众人所厌恶的低洼潮湿处,保持深渊般恬静的心情,像天一样宽厚地施予。他说话信守诺言,公正平和,治理作事,讲求效能,顺应时机,不与人争利,所以不会有过错怨尤。

他无论怨言多大,都以善良德行来报答怨恨者。他要做的难事常常从容易处开始,要抓的大事往往从细小处着手。他始终不自以为大,因而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他从不轻易向别人许愿,总是在谋划难以成功的事,所以反而始终没有什么困难了。

他知道安稳的容易维持,没有先兆的容易谋划,脆弱的容易折断,细微的容易消散,因而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侯就着手,在局势还没有混乱的时侯就治理。他不崇尚武力,不轻易动怒,常以谦下的态度待人,保持无争玄德的极高境界。

他为承担天下重任,虚心接受天下人的责难。他将富余的财富奉献天下,清静无为,大功甚伟而不居功自傲,人民甚至不自知是他所为。他捂住耳朵鼻子眼睛,终身不受外界毒害。他重视国家大事,终身不被繁杂事物所困扰。他不贪婪不生事惹祸,注意时时减损心志,以至于达到自然无为而接近于伟大恒道……

从圣人上述的所作所为中,老子真切体悟到生命的无价和尊道贵身之理,成为东方具有赤子之心的最伟大人道主义者。他奉劝那些要财要权要名不要命的糊涂人,要知道适可而止才可以长久平安。

遵循以上处世的准则,老子一生中虽没获得显赫的官职,但也没遭到致命的惩罚。这在政局混乱,阴谋诡计,刀光剑影,人命危浅的当时是很难得的。老子深知,就如草木初生时很柔脆,死亡时就枯槁了一样。人要柔弱处世,才能生命兴旺,而坚强好胜者,则属于终将灭亡一族。这就是“勇于敢者杀,勇于不敢者活”的道理啊。所以能爱护身体而献身于天下的,才可以把天下的希望寄托给他,能爱惜自身而甘为天下做奉献的,才可以鼓动天下人民都追随他。

由此生发开去,老子产生了与争强好胜、舍命夺位的时尚完全相反的无为尚柔的主张。他痛惜天下很少有人达到这一境界,因而高度赞扬那些善于坚执生命的人,他们上山不躲避犀牛猛虎,入阵不披挂盔甲兵器,却以博大慈爱的人道之心,使得犀牛尖角、猛虎利爪、兵器锋刃、均无用武之处!

其实,这些清静无为者,善执生者,赤子之心者,甘为天下奉献者,正是老子心目中的圣人。正是在追忆、描摹、学习圣人的过程中,老子与圣人心心相印,浑然一体了。他借圣人之口说,我无所作为,而人民自然开化自由;我好静不争,而人民自然正直无私;我不无事找事,而人民自然富裕幸福;我不贪欲奢望,而人民自然淳朴敦厚。

在老子看来,这样的圣人,方正伟大而不分裂偏私,兼容并蓄而不尖刻伤人,正直循道而不受缚越度,光明正大而不令人惊颤斜视。就像大海善于处在众多河谷的下游,所以能成为千百条河谷的主宰一样。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这就是老子对人民的祝福,也是他那慈祥睿智,豁达开明的圣人自画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