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道经:至虚守静,清静观出结果

老子道经:至虚守静,清静观出结果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虚极,守静笃,万物方作,吾以观复。老子的“清静观”,是他以恒道为本体,以玄德为灵魂的九观哲学体系的重要部分,是他唯道玄德纲领的自然法则。这就是老子“清静观”的第一重意义,即体现出老子恒道辩证法之深刻性的哲学意义。[39]这就是老子和谐清静而又飞扬美妙的宇宙生成观。为此,老子用“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的“清静”之美态,来描绘道的本质与至善性。

老子道经:至虚守静,清静观出结果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方作,吾以观复。

老子的“清静观”,是他以恒道为本体,以玄德为灵魂的九观哲学体系的重要部分,是他唯道玄德纲领的自然法则。它借助老子的真知观,贯通其无为观、贵身观,安民观、用兵观、治国观的各个领域,不但具有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现实意义,而且对形成老子学说的价值观、生命观、行为观和安民治国的民本特色,乃至对其广大信徒以道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灿烂神异的道教文化,都具有涵盖道义、道规、道医、静功、修道等诸方面的哲学高度的指导意义,是构建“老子九观哲学体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所谓“清静”,它包含了规定事物性质的“清”和描绘空间运动态的“静”,与老子的道和德密不可分,与真知、无为和贵身意旨相通,与治国之道也息息相关。特别是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本体运动化生过程中,清和静更是与浊和动对立统一,如洞察天地之变的《黄帝阴符经》所言:“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形成阴阳互动的两极,既抽象又形象地体现出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道本体意义。以所谓的“天清地浊”、“天动地静”与“男清女浊,男动女静”画面,形成了天人合一和谐统一,化生了从自然天成到人为创造的世间万物。这是“清静”或曰“清虚”、“虚静”所体现老子恒道观时的特殊生成环境美学意境,体现了道与世界的深刻的本质联系。

这就是老子“清静观”的第一重意义,即体现出老子恒道辩证法之深刻性的哲学意义。它首先肯定了“清静”的创始化生意义:天清了,地静了,山清了,水静了,男清了,女静了,才有美妙的生命画卷自然地描绘出来。但以此同时,老子又不将“清”和“静”绝对化,更不绝对否定“动”和“浊”的积极意义。天动了才能呼风唤雨,电闪雷鸣,“自强不息”,成为宇宙“天行健”的强大生命推动力;地浊了才能凝聚成型,平直广大,“厚德载物”,成为宇宙“地势坤”的万物生命的承载力。因此,在老子眼中,这种易学所言,清浊合度,动静相宜的和谐状态,才是恒道化生万物,玄德教化人性的生命力所在;而清与静则不可用极度发展的统一的僵化的绝对模式,去束缚和限制那飞扬灵动千姿百态的生命的自由发展:“如果强求统一发展到极致,人们就会说天不要太清澄了,否则恐怕将会爆裂;就会说地不要太安宁了,否则恐怕将会爆发。……所以要达到最大的自然之理,就要赞许‘无’和‘是’的恒常大道!”[39]这就是老子和谐清静而又飞扬美妙的宇宙生成观。

如前所述,《汉书·艺文志》评析诸子百家时,对出于史官同行的道家评价最高,认为其人其作能历记成败存亡祸福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恃,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可谓是治理国家的有根本性指导意义的助益极大的人君南面之术,这自然是出自著者对汉初黄老之术德治功业的切身体会,也是对道家善守“清虚”的精准概括。

为了深入浅出地说明“道”,就要揭示为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道”那似乎虚无缥缈而又至善清静的本性。为此,老子用“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的“清静”之美态,来描绘道的本质与至善性。他说:“恒道的最高之善就如同水一样。水非常良善,它有利万物而安静无为,居住在众人所厌恶的低洼潮湿处,这就接近于恒道了。”[8]那么,人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接近这个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道”呢?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思想视域,老子认为,这一责任首先应该由社会上层的领袖人物承担起来,由他们自上而下的辅佐自然来完成。这是因为:“道是恒久的,却无法准确的定义它。诸侯国王若能遵守它,那天下万物和人民都将自然化生繁衍。如见万物化生而想有所作为,那我将主张用无名的‘朴’来固守它。如能用无名的‘朴’固守它,将不会受到自然的羞辱。不受羞辱而沉静安详,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将回归正道而自然安定。”[37]在这里,老子明确地提出,只有坚持难以言表的“朴”即“道”的正确方向和基本原则,人类才不会受到自然规律的羞辱和惩罚!而只有以清静的方法长期保持不被恒道羞辱的局面,天地才能在道法自然的过程中“自正”——恢复到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来。这是多么深刻的见解!

回想由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进军的人类,一方面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污染破坏程度,越来越超出自然界自我恢复和平衡的能力,致使城市在大量消耗人疯狂攫取的自然资源的同时,排放出巨量惊人的垃圾,一方面以战争、恐怖活动与镇压民众的狂热举动,一次次地遭到大自然和社会的惩罚,被推进资源匮乏、经济危机、政治动乱、运动狂热、战争屠杀、人祸天灾的莫大羞辱之中,甚至像萨达姆、拉丹、卡扎菲那样一个个从藏身之所里被揪出来而毫无尊严地死于非命,难道我们还看不到老子所主张的“清静”所可能为人类带来的好处吗?

而这种合道的清静方法,就是要人们像最接近道的水一样,“居住善于选择有利的地方,心情善于保持深渊般恬静,施予善于像天一样的宽厚,说话善于信守诺言,公正善于平和治理,作事善于讲求效能,行动善于顺应时机。只是因为不与人争利,所以不会有过错怨尤。”[8]这就是老子所推崇的“清静”的方法,走正路得求正道之法,而不是头脑狂热的争权夺利之法。它将能使我们成就和光同尘的恒道的伟大事业。即使这种事业有时看起来并不完美,没有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雄壮舞剧,实现它的道路也并不顺畅笔直。不过这都并不要紧,反而更说明了潜心人类求真知,察恒道,修玄德的“清静无为”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在老子看来:“伟大的成就看起来总有些缺陷,但它的功用不会因此而有弊端;极丰盈充实的看起来空虚冲淡,但它的功用却不可穷尽。极正直者看起来很弯曲,极灵巧者看起来很笨拙,极富余者看起来似乎不足,极善辩者看起来迟钝木讷。躁热战胜寒凉,柔静胜过狂热。清正柔静,可以匡正和安定天下!”[45]

关于“静”的这种体现出大道化生的清正柔静的特性,田诚阳在《道教传统内丹修炼筑基法——静功与气功》一文中有生动描述。他认为,一切生命都是从“静”态中生长、从“静”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一粒种子、一个胚芽,会静悄悄地长成苗木、开出花朵、结成果实;人体生命和生命活力的保持,也同样需要通过静养得到生息,因此,《道德经》第16章提出要“致虚极,守静笃”。人生若能努力致虚守静,即努力达到虚无寂寥的极致,坚守那种清静无为的层次,抛却世事的纷繁芜杂,让心灵归于宁静,自然就会拥有快乐而安宁的生活,也就拥有了生命健康的基本要素。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甲本帛书老子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在揭示道家最重要元典《道德经》真相时,经文中比通行本老子原有的10个静字多出一个“静”字,从而强化了“静”字在老子道观哲学的重要分量,为老子独创的以“真知明恒道之本,清静守玄德之正,贵身行无为之治”为特色的九观哲学之龙体,点亮了龙睛!

考证甲本帛书老子所加上的这个“静”字,见于第八章之中:“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8]这就最权威地揭示出老子对最近恒道之水的至善本质的理解。但自帛书甲本问世之后,由于通行本老子流布已久的千年积习,不少人在引用老子这句名言时,依然习惯于沿用通行本的“水善利万物而无争”之句,认为这才最符合老子无为不争的道德经原意。因此当有学者决意将此句改为“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后,自然引起了学界批评,认为一字之改,意义全非,与老子的“不争”之意相去甚远。为此,老学研究权威罗尚贤先生在《老子章段今解》(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年12月版)一书中,耐心而详尽地解释道,甲本帛书此句的“有静”之所以应据乙本帛书改做“有争”,是“因为此两句说明水之所善有二:一是对万物善于施利且争着施利;二是对于自己却是与世无争,愿处低下。这正反映了老子对人生的根本看法。‘有争’与‘无争’,乃辩证统一。”并强调自己“经反复推敲,确认前面的‘有争’与下文的‘不争’,并非相悖,恰成辩证统一。对争着施利他人他物的善人来说,自然是不为自己争名夺利的。老子的‘不争’之德,自然是包含着‘为天下’而‘有争’的。艰苦奋斗做好事,不是有争吗?镇恶扶善不也是有争吗?”

乍看起来,罗尚贤先生的解释合理周全,能自圆其说,其肯定老子思想的伟大而深刻的努力令人赞同。但是就此句在具体语境中,为何偏用“争”而不用“静”来描绘水时,却感到理由还不够充分,在对“静”义的重要性视而不见的同时,还违背了一个重要的选版原则。即我们在解读经典,面对纷繁歧义的众多老子版本时,所不能不首先确立的一个古近真貌的原则。这就是帛书《老子》优于王弼等校注的通行本《老子》,而使用篆体不避讳刘恒帝名更古老的甲本帛书《老子》,又优于使用隶书问世较后的乙本帛书《老子》的基本原则。这也就是说,当帛书甲本《老子》文字清晰而意义彰明时,我们应首先考虑采纳之,只有当甲本模糊残缺或无解时,才参照乙本或通行本《老子》予以补正。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千载历史风沙的磨砺之后,最接近老子古本真貌而获得真知。

如果我们都同意此原则,就应当首先看看“水善利万物而有静”之句有无存在的意义和歧义,以及后来误读的原因,再考虑究竟应不应该采纳之。通过反复研读老子我们应肯定,老子对“静”字是极为重视的,先后在五千文中用了11次,而且每次都意味深长,一字千钧,绝无歧义和误用的可能。因此,继甲本此句正确使用“静”字后,一旦出现乙本抄写时的失误,把“静”字的左半边漏写了,误作“有争”时,全章前后文的意义就完全相悖了,这也就是通行本后来发现乙本的这一减少偏旁的误笔后,在未见甲本真迹的情形下,不得不勉强将“有争”改成“不争”,以求得与前文的水善相一致,与后文的“不争”相呼应,与水选择恶地与世无争的高尚品质相一致的原因。尽管如此,老子通行本毕竟还是在乙本错抄的基础上又犯了一个新的错误,把极端重要的一个“静”字埋没了,虽说是非有意为之。因此,当我们喜见甲本帛书真迹,当务之急自是应该首先纠正乙本抄错字的低级错误,然后顺理成章地把通行本好心的纠错“不争”再纠正过来,恢复以甲本帛书为代表的正本老子“有静”的真实面目!非如此,对不起老子,解不通老子。因为老子此处的“静”,是最能说明他上善如水的定义的:“静”包含了水既争流利众又不争而甘居恶地的优良品质,它本身就是道之恬静善容美德的辩证统一,我们又何必悖逆最优版老子古本,强辩其“有争”或“不争”呢?一“静”足矣,岂有他哉!

它正可揭示出“清静”的第二重意义,将外界的万物化生,引向内心的心性修为。即将恒道规范的“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的外宇宙的万物化生,引向内宇宙的“神清心静”的心境修为。根据老子关于“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12]即刺眼的五色,刺耳的五音,爽口的五味,躁动的贪婪极其有害的审美观养生观和政治观,以及道教经典《云笈七签》关于“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的解释,人只有追求并保持“清静”的状态,才是真正有益身心健康的。所以无论是恒道修身的道士、以道术行医的“道医”,还是当代心理学家们都已发现并认同,“生命在于运动”有理,运动对于生命固然重要,但经常保持清静状态,也是同样重要的甚至更有益身心的。

这是因为,唯有清静能解放身心,清静能调节功能,清静能帮助疗疾,清静能生发智慧,清静能孕育生命。这是人在混乱、热烈、躁动、焦虑的状态下所无法达到的,也正是许多中国气功、道家内丹、中医疗法乃至印度瑜伽等,都要求练习者要有一个清静的环境,保持清静的心态,通过静坐调息、定心静气来练“静功”的原因。至于如何练习静坐、静心、静气以至于达到“入定”、“坐忘”、“入静”——进入浑然忘我,神清气爽,清静无为的心境,则是十分不易而又令人心向神往的。老子曾专有一章描绘高人的这一过程,那就是:“古时善于尊崇推行恒道的人,思虑微妙而精深通达,几乎深不可测。正因为它深不可测,所以只好勉强的描绘它说:慢慢小心啊,就像冬天涉水过河。周密谋划啊,就像畏惧四边的强蛮邻居。严肃恭敬啊,就像招待尊贵的客人。漫漫涣散啊,就像冰凌消融的春泽。混沌无知啊,就像粗朴原木。水深沉沉啊,就像污水浊浪。宽旷深广啊,就像幽深山谷。浑浊的静止净化它,就会渐渐地使它清洁澄净。安滞的不停推动它,就会徐徐的生发它的生机。能够保留坚守此道的,就不会追求盈满。只有虚心而不追求盈满,才能自甘凋敝而不急于求成啊!”[15]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老子对清静修为之道的最权威描绘!

老子的清静观认为,小心谋划才能成功,漫漫涣散才能消融坚冰,深沉宽广才能澄净浑浊萌发生机,清静与和谐从来就是统一的,心灵和谐才能清静,清静虚心才能身心和谐:“以往有能得到和谐统一的。天得到和谐统一就会清澄,地得到和谐统一就会安宁,精神得到和谐统一就会灵动,河谷得到和谐统一就会盈满,诸侯国王得到和谐统一,就会以它为匡正天下的准则。”[39]然而,在老子眼中,这种和谐与清静不仅不应该成为束缚自由思想的僵化观念,也不可在政治上去强求完美实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强求统一发展到极致,人们就会说天不要太清澄了,否则恐怕将会爆裂;就会说地不要太安宁了,否则恐怕将会爆发;就会说神不要太灵验了,否则恐怕将会停歇;就会说河谷不要太盈满了,否则恐怕将会旱渴;就会说诸侯王公不要太尊贵高傲了,否则恐怕将会倒下!所以要尊贵就需以低贱为根本,要高升就必须以下层为基础。因此诸侯王公都自称为:‘孤家’、‘寡人’、‘不谷’。这是他们自我轻贱的本意,是对‘否定’的肯定。所以要达到最大的自然之理,就要赞许‘无’和‘是’的恒常大道!因此宁可不要像玉石那样稀少珍贵,也要像粗陋大石那样平凡坚实。”[39]

老子认为,只有这种不过分强求一致、纯粹和完美,平凡坚实而又虚怀若谷的人,才能和古时得道高人一样,以“通达清静的心境达致身心和谐的极点。心灵守静无欲,就可以缘督而保身。万物在身旁运动作为,我以清静之心观察它的反复生息。天下万物芸芸众生,都将各自复归于它们的根本,这就叫作清静。清静自然,这就是复归本命。复归本命,是恒常的天道。知道恒道的是明白人。不知道恒道的太愚妄!狂妄胡作更凶险!知道恒道的就能心容天下,心容天下于是公正无偏,公正无偏于是能治国。治国于是能顺天行事,顺天行事于是能合道。合乎恒道于是能长久,终身都不会有危险。”[16]联系到文革期间强制要求人们清白无瑕,斗私批修,挖掉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任何一点点私心杂念,都成为纯而又纯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把社会主义中的任何一点点“资本主义”成分都纯化干净:“宁要社会主义的苗,不要资本主义的草”的极端主义做法的最终失败,老子喜清爱静却不惟清惟静的“清静观”,显然是更为高明而有指导意义的。(www.xing528.com)

这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老子“清静观”的第三重意义,即以清静合道为纲要的治国安邦意义。它体现出老子关于“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清静治国思想。其所谓的“重”,就是事物的重心,国家的重器、重点、重业,重头戏,它决定了国家其他分量较轻的辅业、次业、副业等的从属地位。这里的“静”,则是政局的平静和谐,社会的安静祥和,官吏的清静廉洁,民众的心清性静。它反对的是躁动盲干,轻重倒置,劳民伤财,危害国本。老子认为,在重与轻,静与躁的矛盾运动中,重要的根本的“重”,和正常的稳定的“静”应居于主导地位,而轻浅的次要的“轻”与反常的乱动的“躁”,则应是被支配的而不应是主导性的长态性的。这对我们反思鼓吹“斗争哲学”、“越乱越好”,将动乱浑浊绝对化,鼓吹大鸣大放大闹大乱的文革教训,是大有帮助的。

根据这一轻重缓急的哲理,老子耐心说服统治者要爱惜国力,抓牢重器,不要动不动就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地到处出游督查,名为深入实际,考察巡视,现场办公,实为扰民滋事,闹得地方鸡犬不宁,躁动不安。老子明确地指出:“重心是轻飘的根本,安静是急躁的君主。所以君子整天行动,都不会离开他的辎重行李。因为有环卫的官员处理各项杂事,他可以安静清醒地处理公务。为什么拥有万乘车马的大国君王,会把自身看得比天下万物都轻贱?轻举妄动就会失去治国的根本,急躁莽撞就会失去理智的主宰。”[26]

必须看到,老子的这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的清静治国观,是极有见地的政治智慧。它不仅是为政者个人的为人处世和身心修炼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为政者的驾驭全局水平和行事作风问题。因此必须要求为政者学会在政治的天平上和舞台上,始终保持清醒的状态,冷静的头脑,这样才能够衡量轻重,分辨得失,抓住国家、地区和部门的最重要的根本的关键性战略决策问题,避免急躁失误。如果像当年头脑发热,急于冒进的“大跃进”官员那样,天天热衷于唱高调,说空话,搞浮夸,梦想一步登天,超英赶美,哪能保持头脑冷静的思考问题呢?这也就难免会失重失本失位了。

对于关系国运和治国要务的重要外交关系,老子清静治国观同样主张用静以制动,谦柔以并蓄的方法来妥善解决。他有个精辟的比喻说道:“大的国家,是大河的下游,是天下最柔顺的母牛啊!天下万物的阴阳交合,从来都是柔静的雌性胜过刚强的雄性。这是因为它十分柔静良善,因而适宜居于下面。所以大国谦让小国,就可收取小国民心,小国主动谦让大国,就可从大国索取援助。所以或者谦下以收取,或者谦下而索取。因此强大的国家,只不过想兼收并蓄多一些人民,而小的国家,只不过想归顺大国而服事他人。既然他们都能随心所欲了,那么大国更适宜保持谦下的态度。”[61]

这真是老子柔静胜强的清静观对国际关系学和国民心理学的绝妙说明!正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在强弱众寡,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大国如果对小国友好示弱,提供援助,小国就不会有受压迫受威胁的危难感觉,而愿意接受大国的引导和援助。反之,如果大国强国傲慢无理,恃强凛弱,任意欺辱小国弱国,那小国弱国即使不公开拼命反抗,给大国造成惨重损失,也会离心离德,地下拉帮结派,另搞一套,甚至默许激进分子发起恐怖主义袭击,破坏世界的宁静和谐局面。这也说明,像在中国南海问题上,正确处理好大小国家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是多么的重要!面对当今世界大小国家与霸权主义的冲突,以及和谐与冷战的两种对立思潮,老子清静观的意义非凡,何是何非,何利何弊,不是很清楚的吗?

老子相信,只要坚持清静循道,就能“以正道治国,以诡奇用兵。因而能够无为而取信天下。我以什么来知道这一点呢?天下有许多的忌讳,而人民却日渐贫穷。民间有许多好兵器,而国家更加昏乱逞强。人民多诡诈知识,奇巧器物就泛滥了。法律典章制定得越多,盗贼也随之更多。所以圣人才说:我无所作为,而人民自然开化自由。我好静不争,而人民自然正直无私。我不无事找事,而人民自然富裕幸福。我不愿满足奢望,而人民自然淳朴敦厚。”[57]可以说,老子在这里对为政者关于“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的告诫,是具有深刻实践意义的。为政者若都能不狂热躁动而“清静无为”地行政执法,不仅万物将自化,天地将自正,人民将自正自富自朴,侯王等为政者也将能成就伟大功业。而且对尊老子为道祖,有志于教化社会的道教人士来说,这也是至虚极而守静督,观万物而知其复,知常明而没身不殆,达到清静悟道高尚境界的必由之路。

这就再引出了老子“清静观”的第四重意义。即源于道学包含神学仙学的道教文化意义。它以老子《道德经》的清静观为基础,以集其精要的《清静经》为经典,贯通其无为观、贵身观,安民观、治国观的精神领域与物质领域,具有深得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医、养生、修炼、悟道、神学、仙学的文化意义。

所谓仙学,是上个世纪60年代将《道藏》各书按其性质分为道家、道通、道功、道术、道济、道余、道史、道集、道教、道经、道诫、道法、道仪、道总等14大类,对道家深有研究的中国道教协会陈撄宁会长最先提出来的。他早在1933—1941年间于上海主笔《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时,就首次将道家性命双修之学改称“仙学”,提出将仙学与神学、道学、教学并列为学术来研究,以利于造福人类的“仙学”思想,并于1938年首次创办了“仙学院”,讲述《参同契》、《悟真篇》、《黄庭经》、《灵源大道歌》等仙学经典,一时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陈撄宁认为,将以“道”的信仰去解析道家“道学”的内容,以“神”的信仰去解析道教“神学”的内容,连接起道家与道教、道学与神学的奇妙纽带,就是“仙学”的内容。它包括了仙道、神仙、道教丹鼎派和符录派两大核心内容,与道学、神学、教学(指科仪、规戒、祭拜、经忏、禁忌、宫观等方面的学问)等三种学术并存于道教之中,成为道经文化最根本的四门学术的主干内容之一,将其他学术如医学、易学、数术、兵学、文学、天文、地理、善学等变成了主干上面的枝叶。

以此观之,老子的清静观对于仙学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仙学典籍《真仙直指语录》引全真七子之一马丹阳之语说:“清静者,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故澄心如澄水,万物自鉴。养气如护婴儿,莫令有损。气透则神灵,神灵则气变,此清静所到也。”李道纯在《清庵莹蟾子语录》中也说“灵源浪息谓之清,性地无尘谓之净。”“清清净净本无言,才有施为不自然。”认为内修要靠清静功法为基础。清代全真道士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也力主“静处炼命,动处炼性”,认为内修是动静结合的过程。王元晖则在注解《清静经》时,主张实施“大静三百日,中静二百日,小静一百日”的“三静关修炼法”,择静地以山林天地之气,养已身先天一气。这都说明在仙学中,清静是升仙成道的惟一途径和修炼法则,只有清静无为,做到性定气静,精全腹实,心澄神明,才能成仙,长寿无疆。

再从神学的宗教意义的道教角度看,“清静”也是极为重要的。道教认为“道”包含着清和浊,静和动等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中清静是本,浊动是流,清是浊的根源,静是动的基础。所以,不论是治国治身学道都要清静。学道者如能清静,则与天地同寿。受此影响,道教的宫观和道教影响的文艺作品中,与“清静”含义有关的“清虚观”,就有广东连州清虚观、上海清虚观、山西平遥古城清虚观以及《红楼梦》和《仙剑奇侠传》中的清虚观等,数量不少。而受道教尊奉,总称谓是“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的最高神祗“三清”,也都以“清”命名而分居于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等三清仙境中,他们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等。其中所谓天尊的意思,是说三位尊神是极道之尊,至尊至极。由此可看出“清静”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的重要意义。

其实,早在汉明帝、汉章帝时(公元58—88年),益州太守王阜就在刻写《老子圣母碑》文时写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将老子神化为一个先天地而生、与“道”同体的神人。而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据说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的张陵在传教布道时,也曾在《老子想尔注》里说:“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这就再次把无形无分浊清之“道”与“太上老君”之老子相等同,视其为“道”的聚形即化身。此后,为了平衡三清尊神的等级序列,承认道教从创立之时起,就尊奉老子为教主的事实,又产生了最早出自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中,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即太上老君在与通天教主斗法时,用一气化出了玉清、上清、太清三个法身的故事,恢复了老子才是创造“道”的真正“道祖”的首要地位。

其实,被众人颂为“道德天尊”的老子自己从来不自以为“神”,他发明的“道”也并不是人格神的化身。他虽然似乎没有正面否定过鬼神的存在,甚至还在《三十九章》里默认了鬼神的灵验和伤人威力,有所谓“就会说神不要太灵验了,否则恐怕将会停歇”的说法。但老子此处重点不在谈鬼神,而在于告诫统治者要小心施政,这样就可以“其鬼不神”,“两不相伤”了。所以他本意在对似乎无所不能的神力的限制。其潜在含意为,哪怕是至高无上的神,也要顺应恒道并保持和谐统一之力,而不能为所欲为!这正是老子否定迷信鬼神的唯道思想,它与后来道教生发的“三清”有神论,其实是大相径庭的。从这个意义看,我们将老子《三十九章》中的“神”解释为“神”而不是“精神”,以和《六十章》中的“鬼神”含义保持一致,并不会给老子戴上“有神论”的帽子而减低其学说的思想价值。反之,如果我们认识到有神论在古代,以至于当今的许多国家和地方所仍然占有的统治地位,承认自老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秦始皇登上宝座,还一直有寻仙求神的历史事实,那就不能不叹服老子关于神也要循道而灵,否则也会因灵验过度而枯竭之说的明智。

它表明,老子在世界哲学史上第一次将人间圣人摆在了神的同一高度,赋予人与神“两不相伤”的平等权力,并由此消解了由原始社会遗传而来的“神道治国观”,奠定了中国由人主宰,清静无为的世俗治国观,影响了整个东方文化圈两千多年。

【注释】

①田诚阳(道士).道经小史.道经知识宝典[DB/OL].http://www.qingjing.net/index.php/xiu-dao-ru-men/98-2012-04-10-11-44-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