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道经》:九则解读古书谜

《老子道经》:九则解读古书谜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由于《老子》版本的繁杂,其书的定稿,也不排除后来经过老子同时代的关尹、战国中期的太史儋、“李耳”等后人整理加工的可能。如老子一书到底是先谈“道”还是先谈“德”,就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通行本老子都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但从帛书老子以及已发现的一些小篆本和隶书本老子看,却都是“德经”为上篇在前,道经为下篇在后的。

《老子道经》:九则解读古书谜

老子的思想如此博大精深,影响如此深广,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他被称为《老子》的那本奇书,到底如何写成,又是一部怎样的书?在它众多的版本中,到底哪一种最接近老子的真本?

对于前一个问题,饱读古书,笔锋幽默尖刻的大文豪鲁迅,曾在《故事新编·出关》,作了极有趣的描写。那时,呆如一段木头的老子,和徒弟庚桑楚同住。晚辈的孔子不时过来向老子请教,还给他送过一只咬不动的腊鹅。后来,常为孔子答疑的老子,心知孔子悟道后将不再称自己为先生了,觉得不妙,于是就早早收拾了行装,骑牛上路。他原想悄悄出关的,却动足了脑筋,也无法把笨重的青牛吊上城墙,险些被守城的关兵们当成私贩子拿住问罪。危急关头,幸好关吏尹喜曾到图书馆税法,认识老子,忙请他到关楼上小憩,顺便给兵卒、帐房、伙夫之流讲讲学。谁料老子年老口齿不清,道理高深,听者茫然,哈欠连天,只好烦请他用笔记下大意。这就是老子后来的传世之作。它当时写在两串木扎上,被尹喜收下后,与充公的走私货——盐、胡麻、布、大豆、饽饽一起,就堆放在货架上。

举世闻名的大著《老子》,竟然喜剧般地如此产生!鲁迅的这个玩笑也开得够大。可是,联想到老子当时所受统治者冷落的处境,远望他那在关外滚滚黄尘中,骑牛而去,逐渐消失的衰老身影,你又不能不叹服鲁迅的真知锐见。

司马迁在史书中所记,老子当年辞官出关而去时,途中曾应守关官吏关尹喜(因后人断句不同又称关尹、关喜或尹喜)的要求,写下了“言道德之意五千言”的《道德经》上下篇。而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艺文录》中,也在有关《关尹子》的注中,说明关尹“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联系前述老子及其弟子在和田(古称和阗)立政施教的故事,以及在《老子》一书诸多流传本中,采用的大多是全书分为《道篇》与《德篇》的史实看,这段由鲁迅作了艺术的渲染而广为人知的老子出关故事,确有其事。只是人们所看到的《老子》古本繁多,已不仅仅是鲁迅所说的“木扎”,而是各类载体都有,包括竹简、缣帛、石碑、书籍等等,文字古僻出入处更是不少。这就给后人研究老子带来了极大难度。一些研究者往往因各自所处时代和所见文本的不同,在解老时各执己见,众说纷纭,造成今人无所适从的局面。

同时,由于《老子》版本的繁杂,其书的定稿,也不排除后来经过老子同时代的关尹、战国中期的太史儋、“李耳”等后人整理加工的可能。从关尹喜传下来的《关尹子》一书看,这位传为守关之吏的关喜,或许原来就是一位住在函谷关隘附近,得知老子经过,慕名拦路求教,后来成为老门高徒的道家学者!再从据说参与过撰写《老子》的太史儋的职务特点与应有文才看,也是完全有这一可能的。这也许正是一些人认为《老子》一书中,有一些春秋时所没有的用语和现象存在的原因吧。

老子的精深道理,天下第一次全面解放了人类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到社会,极大开阔了人类眼界。而其所传思想的文本何为真本?这关系到人们对老子思想本质的非扭曲的根本认识,自然是每个热爱老子的人所共同关心的。这一尴尬,直到1973年12月从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后,才告基本结束。这次出土中发现,弥足珍贵的《老子》帛书,共有两个版本。一个由介于彖书和隶书的字体写成,不避刘邦名讳,抄写时间在前的,称为“甲本”。另一个基本由隶书写成,避刘邦名讳而不避汉文帝刘桓名讳,抄录时间较晚的,称为“乙本”。甲乙本的《老子》,互相间虽也有不少差异,还有一些残损涣漫,字迹不清之处,但内容大致相同,篇章字数大致完整,故而成为学术界公认的精研老子的最理想版本。

当然,还有一种迄今发现最古的手抄本也不可忽略,这就是比帛书出土晚,却属战国中期的郭店楚墓竹简本老子。由于年久损毁散失等原因,它能辩识的不足两千字的甲乙丙三篇,大致包含了缺漏甚多的32章,约占《老子》81章的39.5%,离《老子》全貌相去甚远,其中一些用语与公认的老子原意也不尽相符,估计很可能是老子嫡传弟子之一的该传抄者的误记。显然,要靠它全面真切解析老子是匪夷所思的。不过,由于该本最为古老,在某些章句校正中,也可做为今本简洁精确化的参照。此外,河南鹿邑县老子家乡的古代版本,敦煌莫高窟英法劫书的有关经卷,清末山东江希张的解本等三种过去较少被人引用的版本,先后被今人王凤显在其专著中予以校释,也值得留意。

比起上述版本来,人们长期研习精读,更为熟知的,除了魏晋以来流传广泛,道教最为重视,传为汉文帝时人河上公所注的“河上公本”,三国魏国著名学者王弼所注,哲理性最强的“王弼本”以外,还有两种从老子文本分别发展而出,一个属于民间系统的景龙碑本、遂州碑本和敦煌的六朝、唐写本,一个属于文人系统的苏辙、吴澄诸本,唐初文人傅奕根据北齐项羽妾墓出土的“项羽妾本”,以及北魏道士寇谦之所传的“安丘望本”、齐处士仇狱所传的“河上老人本”校订的“傅奕本”,和东汉严遵留下的已经残缺的“严遵本”等等。这些传本注本解本写作时代不一,所据老子文本不一,自然有字句不同,见仁见智之处。

同时,帛书老子的出土,也对老子一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老子一书到底是先谈“道”还是先谈“德”,就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通行本老子都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但从帛书老子以及已发现的一些小篆本和隶书本老子看,却都是“德经”为上篇在前,道经为下篇在后的。那么,其编次究竟哪种更符合老子原书的编次?目前尚无法论定,何况还有楚墓竹简本的第三种篇次排法。如该书的研究者就坚持认为:“从目前公布的现存的竹简的状况看,竹简《老子》的三组简文都较为系统、完整,内容上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甲本论述圣人之道,可名之为圣人篇;乙本论述修身之道,可名之为修身篇;丙本论述治国之道,可名之为治国篇。”(侯才著:《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校读》,大连出版社1999年版,11页)。(www.xing528.com)

但一般意见认为,从先秦古籍的有关记载来看,老子传本在战国期间,就可能已有两种排法:即一种是道经前德经后,当是道家的传本。如庄子论述道德,就是把“道”摆在第一位,把“德”摆在第二位的。而从老子自论道德的逻辑关系看,把“道”摆在第一位,“德”摆在第二位,宏观而中观,论道而宣德,也十分自然。而另一种德经前道经后的,当是法家传本。如韩非子解老,就先解“德经”第一章,然后把“道经”文字放在德经之后,出土的帛书老子也采用了这一排法。至于郭店楚墓竹简本老子的排法,甲书论圣人之道的圣人篇,其实就是道篇;乙书论修身之道的修身篇,其实就是德篇;而丙书论治国之道的治国篇各章,既可以像通行本老子一样,分入道篇和德篇,也完全可以如笔者那样,分入安民篇、用兵篇和治国篇。

要而言之,道家、法家、帛书和楚竹简本对《老子》各章排法的不同,本身就为我们对其各篇章次序的惟一性,不可更换性提出了质疑。因此,既然楚简本以及道、法两家,出于对老子一书的理解和偏重,可将老子主要讲宇宙论本体论的道篇,与主要讲人生论与政治论的德篇,以及主要讲治国之道的治国篇等,做前中后的合并倒装,分别体现出楚简本对圣人、修身、治国的重视;道家对老子道本体论以及“德”应从属于“道”的理解,法家对老子人生论与政治论思想的重视,等等,那我们用今人眼光来理解老子言论,用九个观点来理顺老子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其本来就不连贯的各章,加以细化调整归类,就是自然而然,而且可能更符合老子原意和思想逻辑的了。

综上所述,若从追索老子本意看,最可靠较完整《老子》的文本,自然非帛书甲乙本与最通行的王本莫属,而甲本的价值又略高于乙本。至于楚墓竹简本、傅本、河上本等等,则主要对帛书本、王本起辅助作用,只是在甲乙本残缺,或确实难解或易误解之处,才酌情以其作串联、订正、补饰之用。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从浩如烟海的老子传本和注本中,找到最符合老子本意的真经。

必须指出,老子的文本和歧义的繁多,有时并不是坏事,它一方面从文化传播学角度说明了《老子》的古远,一方面也反映出老子受到的人们由衷喜爱。老子文字上的古奥、冷僻、艰涩,异体,是《老子》在学府和民间的长期流传所形成的,是中国古文字的长期演变造成的,它不像只有《鲁论》、《齐论》、《古论》等版本的孔子《论语》那样纯净单一,反而更能激发有识者研究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更有校正注解通说,融会贯通,充分发挥合理想象的广大空间,这也许正是汉唐之后,长期被排斥于官府正统学派之外的老子,注家竟以千百计,绝不亚于钦定儒家经典的原因之一。当然,其根本的原因,还是老子宝贵思想本身的无穷魅力。

为此,我们一方面注意吸收老学已有的宝贵成果,包括杨灿明所著的《老子与商战权术》、王红旗所著的《老子传奇的一生》一类的通俗读物,一方面重点选取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出版,张华清主编的《道经精华·老子》;广东高教出版社1996年再版,罗尚贤撰著的《老子通解》;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周生春注译的《白话老子》;大连出版社1999年版,侯才撰著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校读》;以及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高明撰写的《帛书老子校注》等老子注译本为参照。

这样的好处是,张著的理论背景较深广,能在收录译注整个道家学派的基础上考察老子,长于批评,文字简洁;罗著是作者精心之作,盛赞老子,观点鲜明,创见独树;周著长处是通俗易懂,晓畅清新,读者面大;侯著亮点是中外参照,精研古本,简明扼要;高著则博引兼收,校注最详,共收录了含景龙碑本、遂州碑本等10种石刻本,敦煌写本10种,王弼、河上公、吴澄、傅奕、严遵等16种历代刊本,以及唐陆德明以下,含严复、奚侗、马叙伦、胡适任继愈、陈鼓应、高亨等各名家所著的注本90余种,可谓丰富厚实。而这五部书的共同优点,则都是不离帛书老子这一基点,旁及多家他本,与本书的立论宗旨较为一致。

同时,笔者还依照“唯古元典化、唯真现代化、唯美诗意化”的原则,为方便广大读者对老子的理解,在保证取自老子原著,确保老子原意不变的前提下,凡遇到版本不一,有各种假借、异体、同音字情况时,重点以王本、帛书本、楚简本为参照本,优选老子简明通用,文意精确的字句,详勘纳萃,尽量根据老子意旨文气,反复斟酌,避免过多地在文字的解释上穿凿附会兜圈子,在断句注解,解读阐述诸方面,作独立判断和尽可能接近老子原意的诠释,力求烁古通今,明晰达意,押韵易记,做到既存《老子》最古通行本王弼本的哲思,亦葆道教最重视的河上公本的深邃,兼取迄今最古郭店楚墓竹简本的精义,吸纳最权威的汉帛书甲乙本的真谛,并佐以汉唐以降数百名家注本的卓见,达到规范老子文本,揭示老子的深旨的目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道德经》,去领略老子哲学殿堂的奇珍异宝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