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道经:全面把握玄德思想,解读老子的道德观与伦理观

老子道经:全面把握玄德思想,解读老子的道德观与伦理观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玄妙高深的老子之德。可以说,全面把握老子的玄德思想,是正确了解他的道德观及其自然伦理观、政治伦理观的钥匙。[21]从所引的第21章看,老子对玄德的发现,是以一种东方哲学特有的顿悟、直觉的格物方式实现的,属于模糊把握而又直奔主旨的测断模式。老子从玄德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深入思考了玄德的定义,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10]老子所提出的这六大问题,其实正是玄德修养的根本问题。

老子道经:全面把握玄德思想,解读老子的道德观与伦理观

德。

玄德。

玄奥美德。

玄妙高深老子之德。

它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如下——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全书分为《道篇》与《德篇》,其中《德篇》的篇幅比《道篇》还多了七篇。更重要的是:“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65]是每个人追求恒道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玄德观问题在《老子》一书中的极其重要位置。

然而,老子在一般人心目中,并不是一个严肃正统道貌岸然的道德家,而是一个大胆否定儒家道德,敢于毁仁谤义,绝圣弃智的反道德主义者!这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老子的所说的“德”,是“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55]的“玄德”,与儒家的仁德不同。它有如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所说:“假如最社会化的人本身亦是最个人化,假如最成熟的人同时又不失孩子的天真和诚实,假如最讲道德的人同时生命力最旺、欲望最强,那么,继续保持这些区别还有什么意义?”(参见《西方哲学初步》,267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一言以蔽之,它所要保留的是赤子之心,诚实纯真,符合人性的“玄德”,是老子的自然道德,而不是孔子人伦道德,更不是宋明理学主张“灭人欲”的假道德。老子确实在楚简本里说过“绝伪弃虑,民复孝慈”的话,后来长期以通行本的“绝仁弃义,而民复孝兹”这样的话传世,以致于人们把他误认为是一个彻底否定人类社会传统道德,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的怪诞哲学家。在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占据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固然将其视为异类,就是以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自封的人们,也把他当成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而大加挞伐。

其实,老子并不是一般的反对道德的哲学家,而是对古代社会道德的根源、属性、作用、意义作了全面深刻思考,对道德的产生,道德的标准,道德的建设作了独到阐述的伟大哲学家。他以纯真人为标准,自然取向的复朴化和恒道主义的“古圣化”,有助于升华当前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健康人为标准,未来取向的内在化和乐观主义的“再圣化”,而区别于弗洛伊德以病态人为标准,过去取向的外在化和悲观主义的“去圣化”。分析起来,他所说的道德,属于原道家的特定术语,他有时称之为“玄德”,有时又称之为“恒德”,“孔德”或“上德”,均含有玄妙之德,恒久之德,美好之德,上佳之德等褒义,而区别于他所大加贬斥和激烈鞭挞的“下德”,即剥削阶级的伪道德。

在这里,我们只重点分析选入《玄德观》中的老子九章,顺便旁及它篇中的相关论述,而不是笼统分析《德篇》的四十四章全部。但即使这样我们也可看出,玄德观是从属于老子的恒道哲学观,仅次于“恒道”的重要哲学概念。可以说,全面把握老子的玄德思想,是正确了解他的道德观及其自然伦理观、政治伦理观的钥匙。

玄德从何而来,又与恒道有什么关系呢?用文子转引老子的话说那就是“德之中有道,道之中有德,其化不可极。”老子在经过艰辛的哲学思考后,在体悟出恒道伟大性质的同时,也发现了玄德产生的奥秘。他言约意丰地指出:“伟大道德的内容和形貌,都只服从于恒道本体。恒道作为产生玄德之物,它模糊不清,圆满而隐蔽。它潜藏而不分明啊,远望而茫茫然啊,其中有无穷现象。恍惚间仔细观望啊,认真探究啊,它其中确有实物。虽幽暗不明又冥冥难辨啊,它其中却含有精质。这精质是多么的真实,其中有自然万物的基因信息。从今天追溯到古代,玄德的名称都没改变,以服从主宰它的所有规律。我靠什么知道这些规律的实情呢?靠的就是这玄德之道。”[21]

从所引的第21章看,老子对玄德的发现,是以一种东方哲学特有的顿悟、直觉的格物方式实现的,属于模糊把握而又直奔主旨的测断模式。但它又是在对自然、对人生的认真观察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又与一般的胡思乱想,主观臆断有所不同。这段话的关键在于“道之物”的译法,一定要理解为“恒道的产物”,这样联系上下文,特别是全章首句“孔德之容”,就可看出它本章应该指玄德。而如翻译成“恒道的物象”,虽也可通,但意义上则全章就成了论述恒道的问题,与其它章节重复了。

明白了“道之物”所指,我们就可看到,在老子的心目中,玄德是道落实于人生的社会化、伦理化、实用化产物,玄德是产生于并仅次于恒道的物象,它要服从恒道统帅和制约的各种规律——众父,从内容和形式都要与恒道保持一致,从而获得与恒道一样持久的生命力。这与孔子所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把德与礼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的政治思想是很不相同的。

老子在玄德的远望近察中还发现,玄德虽然极为“玄奥”,似乎难以把握,但也决非虚无缥缈,无从认识的怪象。相反,玄德虽幽暗不明,冥冥难辨,但其中却内有实情,这内情还非常真实,其中包含着自然的规律。它从古代到今天,基本的形态都没改变。这就为人们探虚就实,鉴古知今,循道渐进提供了可能性。

老子从玄德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深入思考了玄德的定义,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他说:“集营养精神于一体,能让它们永不分离吗?糅合物质精神至最柔顺的境地,能重新变婴儿吗?清除心中的明镜,能让它毫无瑕疵灰尘吗?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不用狡诈的权谋知识吗?闭紧耳朵眼睛鼻孔,能雌服而不逞强吗?聪明通达各种事理,能不通过不良知识的灌输吗?”[10]

老子所提出的这六大问题,其实正是玄德修养的根本问题。它一是要集中精力和神思,而不要像王公贵族那样整日沉湎在驰骋打猎,花天酒地,声色犬马之中,消耗精力;二是要返回到人的童真最佳生命状态,三是要时常清扫有害身心的各种私心杂念,保持类似佛家禅宗后来所说的澄明心境;四是不要玩弄朝三暮四,朝令夕改,出尔反尔,巧取豪夺一类的政治权术,保护而不是抑制人民和国家的蓬勃生机;五是要提倡谦让服帖而不是好勇斗狠的个性,六是要避免有害邪说危害人民,使他们明白恒道、天地、人世的正确道德和有用知识。仅从这六点修养玄德的途径和主张看,把老子归入让人民无知无欲的愚民政治家中,就是很不公平的。

在同一章里,老子还简洁地为玄德下了一个权威的定义,这就是:“化生万物,畜养万物,让万物滋生而不占有它们,让万物成长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玄妙的道德。”[10]那么,知道了玄德的定义,又应该如何行动呢?老子在其玄德观中进一步提出了实践玄德的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知道了万物无不自强雄健,就应该保守它的顺从柔雌,成为天下最低下的小河溪。甘为天下最低下的小河溪,恒常的道德永不离,就能复归于天性纯真的婴儿。”这一原则的要点是不要好胜逞强,要柔弱顺从,积德行善,反朴归真。

第二,“知道事物的华贵尊荣,监守它的污浊羞辱,成为天下最低洼的山谷。甘为天下最低洼的山谷,恒久道德得以丰厚充足,就能复归万物原始的淳朴。”[28]这一原则的要点是看破荣华富贵,忍辱负重,出污泥而不染,保持善良与淳朴。

第三,“知道万物的纯净洁白,监守它的肮脏漆黑,可成为天下的范式。成为天下的范式,恒久道德永不离弃,就能复归无极的和谐之境。”[28]这一原则的要点是勇于追求光明,宁可忍受黑暗也不背离恒道玄德,以期达到最高的境界。

第四,“粗朴的原始状态破散后,就形成了用器,圣人任用后就成为人民的官长。所以说天下最大的体制,是无法分割的。”[28]第四个原则是分工合作,选贤任能,让有德之士成为人民的公仆,坚信符合恒道的玄德是永远不会被割裂瓦解的,她是一个圆满自足的道德整体系统。

针对现实社会中违反“玄德”定义、阻塞“玄德”实现和背弃“玄德”四项基本原则的种种丑恶现象,老子站在民间反伪道德的立场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指出:“崇尚道德的大德不大肆鼓吹道德,所以有真正的道德;轻视道德的无德者不愿失去假道德,所以毫无道德。崇尚道德者清静无为,而不会肆意妄为,崇尚仁慈者有意作为,而有所不为。”[38]这就在哲学上第一次明确划分了真正意义上的正大光明的重实质轻形式的“上德”,和表面的重形式轻实质的“下德”的本质区别。其所谓的“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尖锐批评,正是指那些表面上不丢失道德,整天把道德挂在嘴边,说个不停的伪君子。这类人直到今天还满口公德廉政,背地索贿受贿,贪赃枉法,人们看见的难道还少吗?

老子认为,“崇尚义气者执意作为,而有所作为。崇尚礼仪者刻意作为而偏偏无人响应他,只好伸出手臂要去打别人。所以丧失了正道才讲品德,丧失了道德才大讲仁爱,丧失了仁爱才大讲义气,丧失了义气才大讲礼仪。”[38]这就暴露出当时一些儒家仁义道德的鼓吹手黔驴计穷的窘态。他们背弃了恒道玄德的根本,只想实施次一等的“仁慈”,终因为脱离实际,无从入手而无所作为。于是他们只好推行又低一层的“义气”,刻意地有所作为。待到他们为推行一套精心炮制的完善的“礼仪”而故意作为,却无人去响应时,只好恼羞成怒地捋起袖子,伸出手臂去和别人打架了。这就活画出一般不懂儒家仁义道德真义,只知道急功近利,搞烦琐礼仪花架子的穷酸腐儒的丑恶嘴脸。

所以在老子看来,“丧失了正道才讲品德,丧失了道德才大讲仁爱,丧失了仁爱才大讲义气,丧失了义气才大讲礼仪。”不讲恒道的道德只能是假道德,而所谓仁爱、义气等,更是比假道德更等而下之的主张。特别是假仁假义所制定的,意在维护统治阶级尊卑等级制的“所谓礼仪,是忠诚信义淡薄之后的动乱祸首。前面所说的种种不良表现和见识,是道的浮华粉饰,是最为愚蠢的。所以大丈夫保留玄德的敦厚,不保留假道德的浅薄,牢抓玄德的精髓实质,不追求假道德的浮华愚昧。所以应去除假礼仪而留取真道德。”[38]这是因为,许多战争和内乱,阴谋和仇杀,正是打着忠诚信义的旗号进行的,所谓“忠君敬上”,“言必信,行必果”,在许多时候竟成了一些臣子、儒生、侠士们不讲恒道原则,不论公德正义,不管国家存亡,不顾人民生死,只知道个人愚忠扬名的借口和精神归宿,结果造成了天下大乱,生灵涂炭的悲惨局面。这正是老子所深恶痛绝的。难怪他要坚决主张:“所以大丈夫保留玄德的敦厚,不保留假道德的浅薄,牢抓玄德的精髓实质,不追求假道德的浮华愚昧。所以应去除假礼仪而留取真道德。”[38]可见,老子虽强烈批判伪道德,毁弃伪仁义,但却同时主张道法自然,德归恒道,人修玄德。这与将道德看成是具有支配自然能力的人类的负担,道德史即失败者肯定自我价值判断的历史,提出“甩开自然:再造道德!”的口号,鼓吹超人哲学的尼采不同。

那么,老子理想中的玄德高人,也就是人们千古传颂的圣人,应该是具有怎样的一种品德的人呢?他是那种党同伐异的诛杀蚩尤的仁君吗?是对自然界的毒蛇猛兽斩尽杀绝的后羿吗?对此,老子根据恒道的理想,作了正面的回答。他说:“圣人一向没有贪欲私心,他以老百姓的心为天地良心。对于良善的人,他善待他,对于不良善的人,他也同样善待他,这是因为他德行美好善良。对于守信的人,他非常信任他,对于不守信的人,他也同样信任他”。[49]这就为我们刻画了一位与天地合德,与万物同心的伟大玄德圣人的光辉形象,他不同于西方圣经中那唯我独尊,非我族类,必斩尽杀绝而后快的上帝,也不同于那种以文化和意识形态与己是否合辙,作为能否信任合作的唯一标准的狭隘的现代全球战略家。反观当今全球的战乱纷争,勾心斗角,连横合纵,不都是由于私利以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了彼此的不信任、猜忌、施压、制裁、封锁、钳制、削弱乃至于动武所造成的吗?

老子认为,玄德圣人之所以能作到不分彼此,一视同仁这一点,“这是因为他品德高尚坚守信义。圣人在治理天下时,内聚心性,安祥和合,成为天下人的浑厚爱心。百姓们就像是自己耳目一样,圣人把他们都当成孩子来关爱。”[49]有了如此可敬可爱,如慈祥父母的圣人治理天下,人民怎会不心悦诚服,安居乐业呢?这真是老子为后人描画的由玄德政治家治理的理想的太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根据恒道的规律,按照玄德的原则进行的。“恒道化生了天下万物,玄德细心地畜养它们。万物形成了它们的形状,器官促成了它们的诸多功用。所以万物都尊奉恒道而崇尚玄德。”

那么,万物所乐于尊奉的恒道规律又是怎样的呢,它需要人们去刻意宣传鼓吹,加官进爵,以作道德表彰吗?老子认为,“恒道化生了天下万物,玄德细心地畜养它们。万物形成了各自形状,顺势成就了自己的功用。所以万物都尊奉恒道而崇尚玄德。恒道所尊奉的规律准则,也正是玄德所崇尚的,它无须任命官爵人为操作,而常常会自然而然。恒道化生万物而细心畜养它们,让万物茁壮生长,满足它们的心愿,荫蔽爱护它们,刺激锻炼它们,养育它们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生养万物而不占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高明,促进万物生长而不主宰它们,这就叫作玄妙美德。”[51]

老子对自己大力推行的这一玄德政治心向往之,并鼓励人们道:“善于建树伟业者不拔离恒道,善于抱持玄德者不脱离自然,子孙万代都会以祭祀永远尊崇他们。以玄德修养自身,品德就会高洁纯真;以玄德修养全家,家德就会充实富余;以玄德修养乡里,乡德就会发扬成长;以玄德修养全国,国德就会盛大丰美;以玄德修养天下,大道玄德将更深厚广博!以修德之身反观自身,以修德之家反观自家,以修德之乡反观本乡,以修德之国反观祖国,以修德天下反观当今天下大势。我凭什么知道天下的将来必然如此呢?以对玄德修养规律的根本认识。”[54]

乍一看,老子的玄德修行主张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什么两样,其实大为不然。除了在身、家、国、天下的层层推进的形式相似外,老子的主张其实要高明许多。首先在道德内容上,他的玄德是建立在恒道基础上的自然伦理道德,涵盖了自然伦理和社会伦理的方方面面,远比儒家建立在一时一地的封建伦理道德基础上的政治伦理道德更要恒久和伟大。其次,在理政的方法上,老子提倡的玄德修养,不是儒家闭门思过,三省吾身式的个人修炼,而是以科学的开放心态和比较眼光进行的,即“以有德之身反观自身,以有德之家反观自家,以有德之乡反观本乡,以有德之国反观本国,以有德天下反观当今天下大势。”提倡榜样的力量和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社区、国家、天下的道德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从而显得雍容淡定,明睿超远,更有博大的胸襟和开拓的气派!

在玄德的个人修炼方面,老子也有一套独特的主张,由此影响了日后的道家和道教,形成了东方文化脱俗超凡的道德修身之道。在老子看来,“涵养道德深厚的人,好比是有赤子之心的婴儿。”[55]对于类似的人类心理的复归状态,弗洛伊德解释为是人类心理发展到某一阶段因某种焦虑而退回的早期阶段,是自我调节本能的冲动与现实的要求的“倒退作用”。而老子则视其为人类道德精神升华的主动行为,达到这一境界的纯真赤子,“狂蜂恶虫毒蛇不螫咬他,凶禽猛兽不搏杀伤害他,骨骼脆弱筋腱柔软而握物牢固,不知男女交合之事而阳物坚挺,这是他精诚专一所至。终日大声啼哭而不嘶哑气逆,这是他内心自然平和到了极点的缘故。”[55]这种精诚专一,这种平和之至,是玄德之人进入了思精虑净,天下无敌,即不树敌也没有人以其为敌的思想境界的表现。“知道和谐万物的就叫做恒常之道,知道恒常之道的就叫做明达事理。有益养生延命的就叫做如意祥和,存心故意使性子的叫做好胜逞强。万物强壮过头就会衰老,这就叫做不守恒道,不守恒道就会过早灭亡。”[55]

谈到所谓的“壮”,我们不能不联想到《易经》对“大壮”卦德的阐述。其“上六”爻辞说:“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象传解释说:“不能退,不能遂,不祥也。艰则吉,咎不长也。”这就是说,在事物大壮的顶点阶段,看似壮大到了极点,无所不能,奋力前进,其实就像好斗逞能的公羊把尖角触入了篱笆一样,落得了一个又不能退,又不能进的不利局面。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万物强壮过甚就会衰老,不守恒道,违背自然规律的就会过早灭亡的深刻道理。而要摆脱过壮逞强的困境,就要靠艰苦的努力,这样过错才不会拖得太长。

在推广自己柔进恒常,无私平和的恒道玄德主张的时候,老子深感要获得人们的理解和实行的相当艰难。他感慨万分地说:“上等的贤良人士领会了恒道,能勤奋地奉行它。中等的一般人士听到了恒道,好像似懂非懂。下等的浅薄人士听说了恒道,哈哈大笑弃之不顾。”[40]这多么让人痛心。但老子并没有因此而抛弃自己的恒道玄德主张,相反,他以哲学家的远见卓识不无幽默地说:“其实他们不笑,就不足以显示出恒道的深奥。所以有识之士建议说:

光明的恒道仿佛昏昧难辨,

进步的恒道犹如后退不前,

平坦的大道好似坎坷之路。

高尚的道德就像低洼山谷,

伟大的光明如同受到污辱。

广阔博大的道德像内涵不足,

建立高尚道德好似偷懒懈怠,

品质真诚却有如那背信弃义。

在这里,老子一连用了八个“如”字句式的对立比喻,以反面的贬词“费、退、类、谷、辱、不足、偷、渝”等的层叠,不断加强语势。在反复说明了真正认识玄德真髓的艰难后,他进而满怀信心地用恒道的伟大原理,鼓舞自己学说的勇敢追随者说:“最大的方域没有边界,至大的良器很晚完成。宏大的高音渺无声息,极大的物象无影无形。大道隐藏不显而无名。世上也只有玄德恒道,才善于开创并成就伟大的事业。”[40]

时至今天,依然在崎岖道路上追求光明和远大理想的人们,当不会忘记老子关于大象无形,大器晚成的鞭策。而他的玄德观,也留给我们许多如下的问题——

问题之一,老子彻底否定道德吗?

初读《老子》的许多人,都不会不注意到老子一书的反“道德”意义而深感震惊。老子自己也确实曾说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3]以及通行本里“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兹。”[19]的话;如果我们把他的“不尚贤”理解为反对尊崇有道德的高人,把“常使民无知无欲”,“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理解为取消道德教育的言论,再联系他关于否定仁义道德的著名论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38]我们是很容易把他归入到反道德主义者的队伍去的。事实上,也确实有人如张世英就认为,“《老子》的‘天地不仁’更明确地取消了道和天的道德意义”,“《老子》的‘道’是人道的对立物”(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第364页)。这实际上是片面曲解了老子的《道德经》的崇道贵德意义的。

据电脑最新统计结果,《老子》一书提到“德”的地方累计有16章46次之多,他甚至把全书分成了道篇与德篇,以至《道德经》后来成了《老子》其书的书名。此外,老子在书中提到符合他的道德标准的“圣人”与“为道者”、“德者”分别有24章28次与2章2次、1章1次之多,如“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49]又如“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是以为之颂。豫乎其若冬涉川。猷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涣乎其若怿。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旷乎其若谷。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逆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敝而不成。”[15]以及“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24]等;提到只有起码的道德标准的“君子”之处有2章3次,如“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则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31];提到心中理想道德标准的实践者的“我”,则有7章17次之多,如“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鬻人昭昭,我独昏昏。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呵,其若海!望呵,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0]等等。

可见,老子不但大谈其“德”,而且还有他心中的明确的道德标准。那就是,(1)“圣人”,老子以其做为通识恒道和玄德的最高典范;(2)“为道者”、“道者”、“德者”,老子以其作为遵循恒道推行玄德的大德之人;(3)“我”,老子自比自立的尊重玄德的积极推行者;(4)“君子”,老子寄希望他们能听从玄德道理的有相当权势者,如统帅将军的诸侯、国君等。除了上引31章的一段话外,另一处与君子有关的章节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环官,燕处超然。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26]这里也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老子并不喜欢提及“君子”,不喜欢像孔子那样整日“君子”不离口,以至今人于丹教授从其《论语》中总结出许多包括诸如“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的“君子之道”,在老子那里是没有的。他更看重的是道德标准更高的圣人,以及所有愿意追随圣人的执政者。仅就他在全书中对道德、有道圣人和德者的详论与推介而论,我们就无法把他的学说归入反道德主义一类。由此引发的——

问题之二,老子的“玄德”的文化源头从何而来?

我的回答只能是,由人文始祖伏羲所创制的八卦所演变成书的《易经》中来。众所周知,《易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典,道德的真经。它的64卦各有一德,在经文和《易传》中均有明确的表述。如将其《杂卦传》翻译过来,将其易德精华浓缩为八言诗歌,则可表述如下:(www.xing528.com)

八言易德歌

乾天刚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坤地方直。

万物萌生,初创屯积;开蒙乐学,培正研习。

积云渴雨,需饮求食;公正平和,讼争平息。

师出有名,良将无敌;慎择好友,密交亲比。

以柔制刚,小畜积雨;谨言慎行,薄冰巧履。

天地安泰,上下通气;否极泰来,先乱后治。

同心同德,同人同志;红霞满天,大有厚利。

戒骄戒躁,谨慎谦虚。警惕生变,安乐逸豫。

随时俱进,应变得宜;振民育德,蛊除惑去。

亲临实地,吉无不利;仰观俯察,通情达理。

噬嗑重刑,明断法治;以文化成,修美白贲。

去伪存真,剥华显质;山重水复,闻道不疑。

有为无妄,超然睿智;大畜才德,日新月异。

安享其成,颐养情志;谨防大过,独立不惧。

坎水闯关,守信依时;离火明艳,柔顺附丽。

心灵通达,咸感贞吉;守恒识道,风行雷厉。

退遯避险,逍遥隐居;声威大壮,循道识礼。

升职有道,明德晋级;避凶知危,脱险明夷。

持家有方,家人康怡;睽违不和,协调理析。

山高水长,何惧蹇滞;出离苦海,解难救济。

损下宜少,不夺民利;损上利众,增进广益。

夬决铲恶,坚刚正义;防微杜渐,姤合巧遇。

聚众萃英,共商大计;选贤用能,升平盛世。

知困苦学,早悟奋起;修井提水,看淡得失。

水火不容,革故改制;养贤鼎新,改天换地。

雷震压惊,内省反思;逢艮正位,止于当止。

循序渐进,自成好事;欣结良缘,归妹依礼。

光明正大,丰茂不蔽;谦和柔善,徙居行旅。

大人相助,巽风物齐;深修兑德,和睦欢喜。

坚贞自守,涣散离析;适可而止,合理节制。

中孚诚信,广结善士;小过无妨,照忙小事。

功成既济,仍须努力;风高帆悬,大江未济。

从以上对中华易德的高度概述可见,老子玄德观的文化源头,正是由上述丰富广博的中华易德宝库中来。如老子对“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7]的大地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对“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28]和“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40]的居下守雌,善始善成,正直方大的大地宽厚柔顺美德的赞美,《易经》就早有同样的表述。如“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如“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等等。而在某种意义上,大地对万物的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厚德,也可以从老子所称道的“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1]中得到印证。

再如老子推崇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8]的水之美德,以及推崇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43]所表现出来的深厚坚韧,无坚不摧的道德威力,在《易经》与水有关的坎卦、井卦和兑卦中,也早有所表述。其中包括对坎水的守信,井水的甜美,湖水的欢悦的赞美等。特别是谦卦做为64卦中唯一的六爻皆吉,一无凶险的吉卦,更是提示老子得出了“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的水,以谦柔虚静,“重积德而无不克”的结论。由此可见,《易经》赞美大地、柔水的美德,确实给老子无穷的道德启发,成为他借鉴古代圣人的道德光辉典范,建立道家玄德体系的宝贵思想资源。那么,我们又遇到了另一问题——

问题之三,老子的“玄德”包含哪些内容?

老子“玄德”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论道与德及其关系,玄德修炼的标准;以及如何修道养德这三个方面。对于第一个方面,即关于恒道与玄德的高低地位和主从关系,我们下面还将专门提及和论述。对于第二方面,即玄德的修炼标准,老子曾经根据修炼者的君王或重臣身份,划定了不同等级。其一为低标准,就是做一个不乐杀人,不贪图逸乐,不迷于五色五音享受的君子,做一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30]的重臣。其二为次高标准,这就是要向为道者、德者看齐,要甘心忍受天下人的诟骂,不妄作非为,这就需要保持一种谦柔的心态,甘心“为天下谷”,这样才能“常德乃足。”而只有“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才能“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而“常德不忒”,才能“复归于无极。”[28]其三为高标准,这就是要向“我”——老子自喻的为道者和德者一样,坚持尊道崇德,清静真知,贵生爱身,无为而治的正道,这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玄德精神的体现者。对于普通百姓,老子的玄德观并没有提出过高标准,只要能学会像老子自己那样“恒有三宝,持而宝之。”即做到“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9]做到“美言不信”,“为而不争。”[68]远离邪说,不争不贪,朴实善良,“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而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67]就行了。这也是老子的玄德主张,限于时代局限,没法认识到人民今后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提高后,会有个性全面发展的更高的道德追求的不足之处。

至于第三方面,即修道养德的方式,老子主要提出了三个方法或曰途径。一是把握好知识的来源渠道,不贪多,不信邪,做到“少私寡欲,绝学无忧”[19]“绝智弃偏”,“美言不信”,杜绝不良说教的毒害;二是以圣人为榜样,不从庸众,特立独行,尊道贵德,这就是所谓的“孔德之容,唯道是从。”[21]以及“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0];三是重视养生,爱护身体,珍惜生命,“闭其兑,塞其门。”[56]远离犬马声色,通过“载营魄抱一”,“抟气至柔”,“修除玄监”(参见[10]章),为雌守柔,至虚极,守静笃,万物方作,吾以观复,天道圆圆,各复其根,没身不殆(参见[16]章)等一套玄德修炼方法,达到形完神足的道德境界。这也就是后来由道教道医加以再发挥的内外修炼,养生培德,延年益寿的主要方法。那么,我们又有了一个前已提及却未展开的问题——

问题之四,老子的“玄德”与“恒道”是什么关系?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老子自己的论述中,至少寻得三点答案。第一点,老子的玄德观首先强调的是恒道与玄德都同样重要,都优先尊贵于万物,这就是“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1]的道理;第二点,老子的玄德观明确理顺了恒道与玄德的关系,坚持道在德先,德以道行的两者的主从关系,以恒道的道德要求为玄德内容的道德取舍标准,这就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这也是老子坚决反对颠倒道与德的自然关系,“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38]致使道德沦丧的败德行为的理由;第三点,老子强调了恒道与玄德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相辅相生关系,这对万物而言,就是类似于易经所说的乾天刚健生阳开泰,坤地厚德载物养生,两者互为作用,化生万物的“道生之,德畜之”——以道德两者的和谐互动作用,建设起玄德宏伟的理想大厦。

总之,老子之“玄德”主要指人的纯粹本性和最高境界,所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55]的修养境界,所谓“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56]的神奇奥妙,都是由恒道与玄德的“母与子”关系决定的。在老子看来,“玄德”为圣人之宝,应为有道者和德者所拥有,为学道君子所应有,而只有“恒道”才是玄德和万物的本源。这也是他反对离开道去谈德,以至于背离大道钻进死胡同的原因。但“玄德”做为“恒道”理想的实践者和推行者,对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其形成过程,也还是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这正如《管子·心术上》所说:“德者道之舍,……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这就是说,“德”是“道”的容器和体现,万物依赖“玄德”而得以生长,得到护佑和遮蔽,得到刺激和锻炼,得以认识“道”的精髓和伟大,实现道的自然规律。所以“玄德”与“恒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紧密无间而没有什么分别的,我们可以同意老子之“恒道”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哲学范畴,而且更是一个通过“玄德”的中介与过渡,所建构的“关于人的内在本体和价值的形上学范畴”的说法。同时,也正是因为对人而言,老子恒道是要靠人的自觉实践,通过所谓“践道”、“体道”,才能与“道”合一,获得自由,从中显示出其独特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学说,才引出了又一个严峻的问题——

问题之五,孔夫子彻底摧毁了中国人的真道德吗?

对于这个问题,忧心忡忡的黎鸣于2007年4月16日在网上发表《孔夫子彻底摧毁了中国人的真道德》一文认为,两千多年来,由于“独尊儒术”的缘故,“孔夫子及其儒家彻底摧毁了中国人的真道德。”他认为,只有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所表达的“自然之道”和“自然之德”,即比今天盛行于西方人类自然共同体中的公道德,或曰真理之道和真实之德,或称平等、民主、自由之公理、公道和人类自然共同体文明之公德还要更高尚的老子“玄德”,才是“真道德”和“公德”,而孔夫子及其儒家主张的“孝悌忠恕之道”的“德”,则是“不折不扣、完完全全孔夫子及其儒家徒子徒孙们的伪道德、假道德,也即私道德。”他作此判断的理由是,孔夫子的“道”是政道,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之道,是汉儒的“三纲之道”,是打着“平天下”旗号的“修身、齐家”的“治国之道”,是忠诚于家族的私道。所以,孔夫子及其儒家的“德”,也就只能是家族内部的“孝悌”之“私德”(得),其流行使得“两千多年来,在中国的这块土地上,不断凌替的朝代,举国上下的权益,仅为一人、一家、一姓、一个团体所僭夺、所私有、所专制、所宰割”,而这正是“孔夫子及其儒家,彻底摧毁了中国人的真道德,也即公道德”的证明,是孔子对老子“玄德”的最完全、最绝对、最干净和最彻底的颠覆,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只能永远隔离于人类的真道德、公道德的原因。

应该说,黎鸣对流传了两千多年,在国人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了孔子的整套道德说教的种种弊端,是有所察觉的,其批判则是五四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孔风潮的延续,但却失之偏激。这是因为人类道德的建设,不论是公德还是私德,都不可能离开社会的文化经济基础而超前发展。文化大革命以解放全世界受苦人为己任的完全“奉献”和彻底“斗私”的伟大道德实践无疾而终就是证明。事实上,孔子之道德虽有致命弱点,却也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所需求的。这一点,只要从昔日中华帝国盛世伟业所取得的世界美誉,从“儒教文化圈”的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以至至今还有所谓“新儒家”对此念念不忘,想从儒教文化中吸取振兴中华的营养,就可以看出一二。

因此,我们能否“为老子的真道德正名,以便重新取代,在汉语中僭居了两千多年真道德之名的孔夫子的假道德、伪道德、私道德。”不仅仅由老子的“真道德”是否公正、公道所决定,不仅仅由一两个有识之士的还中华民族之全体以真道德权益的公正、公道的呼吁所决定,不仅仅由“西方文化进入中国都快两个世纪了,中国人却还仍然建立不起自己的自然共同体的真道德、公道德的社会体制来,这真应该是我们现代全部中国人的耻辱”的悲愤心态所决定,不仅仅由“我们既愧对我们自己伟大的圣人老子,也愧对近现代西方的许多伟大的哲人”的耻辱感所决定,而更主要的是要由我们对老子恒道和玄德的认识深度,宣传与践行的力度,由我们对孔子儒家道德的批判继承的合理合度的精当把握,由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所提升的我国综合国力与实现和谐社会的文明程度,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程度,以及人类对老子之道的认同度所决定。

这也是我们绝不认同“孔夫子及其儒家的徒子徒孙们,长期以来彻底摧毁了中国人关于真道德、公道德的任何一点思考的可能”,以至悲观失望,一筹莫展的原因。实际上,众多学者今天对老子恒道与玄德的深入研究,本身就是为重建老子早就为我们提倡过的做为人类自然共同体的真道德、公道德的玄德观念而努力。这既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福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