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易》:天文与人文探索

《周易》:天文与人文探索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易·賁·彖》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忠實地記録著中華文化的源頭——中國古代先民關於天人關係的思考。同時,《周易》將天文研究引入人文領域,引申出君子之德,爲中華文化起源於天文學提供了文獻證據。《周易》記録并發展了這一偉大追求,《周易·乾·文言》曰:“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周易》:天文与人文探索

《周易·賁·彖》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文與天文有著密切的關係,不僅如此,實際上人文还出於天文。中華文化在關於天人關係的思考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理論尤其是心性之學,其本質是追求内心的光明,其方法論是允執厥中,其信仰是天命,呈现出獨特而鲜明的發展規律。

爲了觀象授時、制定曆法,服務於生産生活的需要,中國古代先民對天體運行規律進行了深入研究,逐步産生了關於天人關係的思考。這種思考首先是爲了確定“時變”,即時間和節氣的變化,爲先民的生産生活服務。考古發现:“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现的距今6000年前的墓葬中,尸體的東西兩側分别用貝殻堆塑出龍和虎的圖形,與戰國到漢代流行的‘東青龍、西白虎’如出一轍。”[16]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顯示了當時的先民對四象體系、分至節氣、授時恒星運行規律等天文知識的掌握,這些天文知识對後世産生了深遠影響,在宇宙體系、時空體系、節氣體系、陰陽哲學和禮儀制度等方面形成了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在距今5500年至5000年的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中,人們發现“有9個有意埋放呈北斗星形狀的陶罐。在同時期的青臺遺址中,也發现類似的9個有意埋放呈北斗星形狀的陶罐”[17]。

《周易》忠實地記録著中華文化的源頭——中國古代先民關於天人關係的思考。馮時先生認爲,《周易》乾卦與坤卦構成了古人對於東宫蒼龍星宿周年運行的完整的觀測體系,潜龍在淵、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見群龍無首等卦爻辭,實際上描述了“蒼龍六宿的周天變化所體现的季節特點,皆爲公元前二千年黄昏之後所見的天象”[18]。同時,《周易》將天文研究引入人文領域,引申出君子之德,爲中華文化起源於天文學提供了文獻證據。(www.xing528.com)

中國古代先民在觀象授時、立表測影、制定曆法的過程中,對光明的追求推動了中華文化最核心、最獨特、最瑰麗的學説之一——心性之學的誕生和發展,從而將天文引入個體生命的内心,實现個體生命精神世界的天人合一,或者説,人的思維領域的天人合一,光明成爲天人合一的同義詞與内在本質。《周易》記録并發展了這一偉大追求,《周易·乾·文言》曰:“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孔穎達《正義》解釋道:“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這種光明由内而外,所謂“君子之光,其暉吉也”(《周易·未濟·象》),從而實现内聖外王,明明德於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