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块路”这个名字是当年每天都从这里走的老东郊给改的。它从沙河桥头的建设南三路起步,横穿二环路,在今SM广场(原82信箱的围墙外)路口,进入宽阔平整的建设南路,一直可以走到东郊记忆(原红光电子管厂)的大门口。这条路当年连接的工厂,有红光电子管厂、宏明无线电器材厂、光明器材厂和一个市属国有企业耐火材料厂。在20世纪80年代,这条路每天有几万人上下班,但它的宽度只有八米。方块路当然是它的俗称,发生在方块路上的故事耐人寻味。
老东郊为什么会叫它方块路呢?
方块路最早是在田野中踩出来的泥土路,后来在路面上铺了碳渣。它跟当年的猛圣路一样,天晴一身灰,下雨一包糟。1961年,有关部门对这条路进行了改造,却不像猛圣路一样打成混凝土路,而是在路面上铺了六边形的水泥预制件。这个水泥方块足足有五十公分宽。不浇注混凝土路的理由也很奇怪:由于当时国际局势紧张,出于战备的考虑,一遇战事,即可掀起水泥方块,掘路为战壕,可迅速抵御外敌。当年,这一片土地上有一条灌溉水渠马槽沟流过。红光厂在最初向二机部申报厂名时,报的就是马槽沟一号。马槽沟这一片,厂与厂之间仍隔着田野。忽然之间,上下班的路变平整了。
因为铁路运输线直接通到三家军工大厂,这方块路主要是人行道,但也难免有卡车开来开去。沉重的载货卡车在方块路上碾来碾去,方块路年久失修,带病运行。时间一长,好些方块之间的间隙增大,骑车若稍一不慎,车轮就会卡在方块缝里,人仰马翻的事常有发生。一到下雨,凹凸不平的路面蓄满了雨水,脚一踩上去,泥水横飞。方块路本来就不宽,还有人擅自在路边堆积石灰,遇上天晴刮大风,石灰粉随风腾起,四处弥漫,行人惊慌躲避,匆匆掩面。更有甚者,来自外地的农村汉子租下路边的老房子,挖了数口池子,投入生石灰,干起了出售灰浆的营生。池中的白浆不时漫上路面,与泥浆混合。这道“风景”保持了几年之久。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个体户涌现,流动小吃摊占道经营,弄得八米宽的路面只剩下一半,而此时上下班的职工队伍已是数万之众。不经意间,这条建厂初期踩出的路居然经历了三十年的时光,当年的姑娘、小伙如今已经进入天命之年。方块路沿线的工人再也无法忍受了:“这条路怎么就不能修一下?”
1989年3月,市上相关部门和建设路街道办事处,邀请红光厂、宏明厂、光明器材厂、耐火材料厂共商彻底整治方块路的问题。会议的结果令人振奋,方块路的彻底整治费为一百二十万元,由国家贷款四十万,红光厂分担四十万,其余集资款由各厂分摊。设计改造的方块路宽二十五米,分快慢车道、人行道。这个消息简直就是喜从天降,立刻不胫而走,相关工厂的职工欣喜若狂。(www.xing528.com)
然而偏偏好事多磨。此事竟然杳如黄鹤,泥牛入海。
可事情突然又有了转机。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时任成都市市长的刁金祥偕有关部门领导到红光厂现场办公。时任厂长的李铁锤在会上重提了方块路的问题,于是领导们纷纷表态,要尽快将其落实,刁市长还责成有关单位具体负责此事。之后,相关技术人员在方块路上又是测量,又是绘图,煞有介事。工人们无不欢欣鼓舞。可此后却一直不见施工队伍,路边的流动摊点和出售石灰灰浆的生意倒愈发火红。人们感到不可理解:修路的经费不缺,政府也出面促成此事,道路却不迟迟能修,简直匪夷所思!
谜底终于揭开,原来市上准备修通二环路,但二环路的标高未定,这条与二环路交叉的方块路自然不敢贸然施工。还有就是这条路两边的土地权属问题,牵涉当地村民的切身利益,征地拆迁是免不了的,经费就必须要追加一百万元,政府和企业两头的资金都紧缺,既然拿不出钱来,这事就只好不了了之。红光厂太想改建这条路了,就主动站出来做协调工作,并带头多掏钱,然而却无人响应。
2001年8月8日,“东调”正式启动。2002年,方块路被彻底清除,一条美丽平整的沥青混凝土路取而代之。这一天距离方块路首次亮相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年。而此时,除了已经破产的红光厂,其余三个厂都在搬迁之列,红光厂的厂址被政府保留下来,打造成了创意文化产业东区音乐公园(后更名为东郊记忆)。方块路倒是修好了,但是过路的却不是过去呼吁修路的那些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