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南子》兵学对军事政治发展的贡献

《淮南子》兵学对军事政治发展的贡献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正因此,《孙子兵法》提出:“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认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要求军事将领在战争中应该“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确保“安国全军”。《孙膑兵法》对兵、政关系也有着深刻思考,认为战争影响着“安国之道”,因而“强兵之急者”,在“富国”而非其它。与二者相比,《淮南子》对军事政治的兵学思考更为深入丰富。

《淮南子》兵学对军事政治发展的贡献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67],《孙子兵法》始终认为战争行为关系着国家兴衰、民众存亡,绝非单纯的军事事件,而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因此负责战争指挥的军事将领也就相应承担着重大的政治责任,“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为“将”者在战争中所肩负的这种军事与政治的双重责任,使其对国家政治能够产生深刻影响,“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也正因此,《孙子兵法》提出:“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认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要求军事将领在战争中应该“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确保“安国全军”。[68]《孙子兵法》还反对战争的持久拖延,明确主张:“兵贵胜,不贵久”[69],认为“久暴师则国用不足”,要求为“将”者充分发挥军事才能,争取速胜,减轻战争对国民经济的消极影响。《孙膑兵法》对兵、政关系也有着深刻思考,认为战争影响着“安国之道”,因而“强兵之急者”,在“富国”而非其它。[70]换言之,只有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取得民众的积极支持,战争的进行和获胜才能得到保障。与二者相比,《淮南子》对军事政治的兵学思考更为深入丰富。“修政庙堂之上,而折冲千里之外,拱揖指捴,而天下响应,此用兵之上也”,《淮南子》秉持“兵之胜败,本在于政”的根本理念,明确指出:“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71],强调战争胜负的关键实际上在“内政治也”[72],如果统治者能够“修政于境内而远方慕其德”,那便能达到“制胜于未战而诸侯服其威”[73]的政治目的。

出于这种认识,《淮南子》认为“主贤将忠,国富兵强”是进行战争的优势条件,而“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于主”的“上将”“良将”,则能让战争向着有利于国家民众的方向发展,获得“五谷丰昌,风雨时节,战胜于外,福生于内”[74]的积极结果。(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