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志:端王载漪与溥儁父子相逢魂断

贺兰山志:端王载漪与溥儁父子相逢魂断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子一起魂断贺兰山,令后人唏嘘不已。慈禧决定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储君,以备取代光绪。西方各国认为主张变法的光绪帝更符合西方利益,故而对将保守派端王载漪之子立为皇储一事反应极为冷淡,自此载漪痛恨西方各国极甚。另一位魂断贺兰山下的清末皇族“名人”是曾被立为皇室继承人的“大阿哥”溥儁。

贺兰山志:端王载漪与溥儁父子相逢魂断

清代末年,说起端王载漪的大名,真是如雷贯耳。他曾深得慈禧太后宠幸,是执掌生杀大权、手执“免死金牌”的“铁帽子王”,其子溥儁更是慈禧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大阿哥”。载漪为了帮其子溥儁登基,极力扶持义和团,怂恿慈禧与西方列强开战,导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清廷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样一个权倾一时的人物,最终却病死在贺兰山东麓的塞上名城银川。其子“大阿哥”溥儁的命运也如出一辙,最终死在贺兰山西麓阿拉善定远营的一个破烂马棚里。父子一起魂断贺兰山,令后人唏嘘不已。

载漪的身世十分显赫,是道光皇帝第五子、咸丰帝的胞弟奕的次子。奕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过继给嘉庆帝第三子,即道光帝的胞兄绵恺为嗣,承袭惇亲王绵恺的爵位。载漪于咸丰十年(1860年)被封为端郡王。戊戌变法后,慈禧图谋废黜光绪帝,另立新君。端王载漪的原配福晋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与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是亲姐妹,她俩都是由慈禧太后指婚的。叶赫那拉氏为载漪生下长子溥僎后就去世了,慈禧太后又出面将阿拉善定远营罗王的妹妹嫁给载漪为福晋。载漪每次见到慈禧都汗流浃背,这被慈禧认作是忠厚可靠的表现。慈禧决定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储君,以备取代光绪。当立溥儁为皇储的消息传出后,却遭到国内外的一致反对。西方各国认为主张变法的光绪帝更符合西方利益,故而对将保守派端王载漪之子立为皇储一事反应极为冷淡,自此载漪痛恨西方各国极甚。适逢义和团运动兴起,载漪等保守派希望借助义和团的力量铲除维新派,扶持溥儁登基。义和团也迎合载漪等人的心理,打出口号“必斩一龙二虎十三羊”,一龙即为光绪,二虎是荣禄与李鸿章,十三羊则是朝中维新派的主要大臣。在载漪等人的大力怂恿下,慈禧决定孤注一掷,借助义和团的力量与西方列强开战。载漪在慈禧的支持下,杀死反对开战的朝廷重臣总理衙门大臣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户部尚书立山等,一时威震朝野。被立为皇储的溥儁竟然公开辱骂光绪为“鬼子徒弟”。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慈禧被迫与西方各国和谈,各国以载漪纵容义和团攻打教堂、杀害教民为由,要求将之处死。慈禧只好下令主战的庄亲王载勋自尽,端王载漪革职发配新疆,辅国公载澜(载漪之弟)革职为民发配新疆,山东巡抚毓贤正法,史关年、赵舒翘赐令自尽,太子少保董福祥革职还乡。

端王载漪在慈禧太后的百般庇护下,逃过一死,在发配新疆的途中,改道贺兰山西麓定远营(今阿左旗巴彦浩特),到其妻兄罗王府中投亲。罗王对载漪一行照顾得很周到。从此,载漪便在慈禧的默认下,在阿拉善罗王府过着舒适悠闲的生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不久罗王也去世。载漪在罗王府无法再待下去了,只好于宣统二年(1910年)举家向新疆进发。途中他听到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的消息,便在河西走廊的甘州(今甘肃张掖市)住了下来。1920年,载漪的长子溥僎夫妇先后在张掖患瘟疫去世,因溥僎对载漪非常孝顺,溥僎之死对载漪打击很大。载漪不忍其埋骨异乡,想送灵柩回京安葬。端王把想回京的想法告诉了当时任甘州镇守使的马麟,并假托自己有病回京诊治,准备把溥僎的灵柩带回北京安葬。马麟就此事向北洋政府电示,北洋政府回电允准,并通电端王回京所经各省对端王一行家属妥为接送。载漪一家于1921年正月初八回到北京,在北京西直门下车后,有许多遗老遗少和民国政府的官员前来迎接。但载漪的回京,却招来了清帝企图“复辟”的谣言。据其次女罗墨林女士回忆:“爱新觉罗家族中有人反对他的到来,竟造谣说,此次端王回京,带来了许多武器(指行李箱,其中以书箱最多)。在紫禁城里,见到溥仪皇帝后,叔侄抱头痛哭,大有东山再起,搞复辟之可能。”欧美各国也对端王回京疑虑重重,向北洋政府询问端王回京的真实意图,并不断向北洋政府施压,要求尽快设法将其押返原戍地,以遵守《辛丑条约》。北洋政府只好将载漪一家遣送离京。对政治挫折伤透脑筋的载漪只想远离京城是非之地,于是,他从北京来到宁夏,在宁夏府城(今银川市)王元大街找了一所房子,以作栖身之所。载漪到宁夏后,闭门谢客,不问世事,过着平静淡泊的日子。北洋政府为了解决载漪一家的生活问题,下令每年由宁夏县、宁朔县、平罗县三县各出500两银子,共计1500两供载漪一家使用。此外,北洋政府按照清室优待政策,每月另发给载漪98两4钱白银。载漪在银川定居后,聘请原在宁夏将军衙门任职的那巴克什当家庭教师。后来,端王将其二女儿罗墨林许配给那巴克什的继子那云峰为妻。载漪的外孙那英俊(罗墨林之子)是宁夏民国时期的大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石嘴山市政协副主席的职务。

另一位魂断贺兰山下的清末皇族“名人”是曾被立为皇室继承人的“大阿哥”溥儁。溥儁是清朝道光皇帝第五子奕之孙,其父载漪是奕 的次子。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准备废掉光绪帝,决定以溥儁作为皇位继承人,遂先赐以头品顶戴,继命入宫读书,立为皇长子,名号“大阿哥”,慈禧太后本来决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元旦让溥儁登基,却遭到国内各界的纷纷反对。除俄国公使外,其他国家公使也一致反对,并拒绝参加祝贺典礼,登基之事只好暂时搁置下来。不久,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号举事,得到溥儁生父端王载漪的支持。同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及隆裕、瑾妃和大阿哥溥儁等人仓皇出逃,流亡到西安。西方列强令慈禧惩办“拳乱祸首”,端王载漪得到慈禧的百般庇护,保住了一条老命,被发配新疆,永不叙用。载漪获罪后很快牵连到溥儁,次年慈禧从西安返京途中,行至开封时下了一道谕旨:“已革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前经降旨立为大阿哥,承续穆宗毅皇帝为嗣,宣谕中外。概自上年拳匪之乱,肇衅列邦,以致庙社震惊,乘舆播越。推究变端,载漪实为祸首,得罪列祖列宗,即经严谴。其子岂宜膺储君之尊?溥儁亦自知惕息惴恐,欲请退黜,自宜更正前命。溥儁着撤去大阿哥名号,立即出宫。”当时溥儁已17岁,撤去皇储名号后,连乘轿的资格都没有,步行随慈禧回到京城。当时的溥儁既无继登大宝之望,又不可荫袭端王之爵位,处境十分凄凉,沦落到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为了使溥儁在京不致无处栖身,慈禧只好下旨让载漪这一系“认祖归宗”,仍归惇亲王府本支。这样,溥儁出宫后,即迁至北京城朝阳门内南小街西的惇王府,所谓“虎落平阳被犬欺”,惇王府当时的主事人载瀛根本不分给溥儁房地产权,只在王府东跨院内拔出二三十间房子给他居住,每年从王府租金收入中拿几百两银子给他使用,如此而已。(www.xing528.com)

不久之后,溥儁就前往位于贺兰山西麓定远营的阿拉善旗罗王府看望其父载漪。原来载漪从新疆遇赦后经慈禧默许,已投亲于其内兄家罗王府邸。溥儁在那里看中了他舅舅罗王的女儿,便由甘军统领董福祥从中说亲,在贺兰山下的罗王府与他的表妹成婚。溥儁过惯了京城繁华生活,不愿意待在贺兰山下的蒙古草原过苦日子,婚后不久便携妻子回到北京,随身带着父亲载漪和岳父罗王所赠予的一些钱款。溥儁回京后,先住在北京三座桥罗王府,继而迁回惇王府,生活富足。辛亥革命后,溥儁由于历史上曾有“大阿哥”的头衔身份,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历届总统府先后都当上了挂名参议,每年可以领到一笔可观的俸薪。但溥儁婚后夫妇感情不好,他在北京城内又交了一些酒肉朋友,学会了抽大烟、捧戏子,经常混迹于烟馆、酒楼消磨时光。1922年后,由于时局的变动,溥儁的参议职务被取消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清“废帝”溥仪出宫。当时的北京政府开始把清室各王府的土地以“交价升课”的办法加以没收,亦即“变旗地为民地”,从此溥儁失去了生活来源,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家产很快被变卖一空,到后来全靠妻兄阿拉善亲王塔旺布里贾拉接济过日子。塔王见妹夫一家在京城没法混下去,索性把他们接到贺兰山定远营的塔王府居住。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塔王的侧福晋非常看不起靠亲戚接济度日的溥儁夫妇。塔王去世后,她立即毫不留情地把溥儁夫妇赶出了塔王府,叫他们搬到塔王府旁边马号附近的几间小屋栖身。溥儁身遭如此冷遇,十分痛心,但又无力自谋生路,只好得过且过。1942年,这位曾经的“大阿哥”凄凉地病死在塔王府侧的栖身小屋之中,结束了他的一生。溥儁的丧事极其简单,灵柩停放在厂桥附近的嘉兴寺,不久即埋葬在该寺的后院。后来嘉兴寺拆迁,其墓葬就不知究竟散落到何处了。但溥儁尚有子孙后裔,香火不断。溥儁生有二子,次子十分聪慧,深得溥儁喜爱,但却于5岁时夭折,溥儁悲伤至极。长子名毓巍,字兰峰,伪满时曾投奔溥仪,当过伪满警察,后在北京蹬三轮为生。新中国成立前后,毓兰峰尚在北京生活。20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市下放一批无业人员到甘肃、宁夏等大西北开荒种地,自谋生路,毓兰峰也在下放名单中,被安排到宁夏永宁县李俊乡古光村定居。20世纪80年代,毓兰峰老人已年近耄耋,身体健康,一家三代人十几口均在宁夏务农,其三个儿子都是当地农民。毓兰峰本人懂得中医,历任永宁县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

(资料来源:毓运:《记祖父端郡王载漪庚子被罪后的二十余年》,载《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辑》,内部资料,199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