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大学运动队管理现状

我国大学运动队管理现状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训矛盾”是目前运动队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在校运动员的全面成长与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我国大学运动队管理现状

我国学校运动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教育部和国家体委对于学校运动队的建设和管理尚未给出一个统一的模式,虽然具体列出了很多规定,但各个学校在操作的过程中受到自身实际情况的限制,难以有效执行规定中的各项措施,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严重限制了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1.学习与训练难以协调

学校运动队与职业运动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学校运动队的队员要面对大量的课业压力。“学训矛盾”是目前运动队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在校运动员的全面成长与参与训练的积极性。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没有大量的训练作支撑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而运动员的学习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完成学业也是妄谈。

2.运动队招生困难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运动队运动员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各地高中应届毕业生中的体育特长生;二是专业运动队退役队员;三是在学校挂学籍的在训运动员。发展高水平运动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校的体育运动水平,为国家培养更高层次的运动员和体育人才。如果单纯为了在全运会或省运会中取得优异成绩而招收“挂名”运动员,则与这个初衷背道而驰。在招生时,应以地方高中的应届毕业生为主,建立系统的培养计划,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www.xing528.com)

3.缺乏高水平教练员

我国学校运动队的教练员普遍缺乏高水平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未能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而在管理方面对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和考核力度不足,缺少相应的任用激励机制。

4.难以融入校园文化

学校运动队因其竞技水平较高而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能够带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亦可以在学校举办体育文化节,让运动队员与普通热爱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体育文化节为契机带动整个学校建立一种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风尚。而现在的状况却是体育活动难以融入学校生活,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体育活动失去了根基,难以真正提高学校的体育运动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