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输穴与治病养生的关系

五输穴与治病养生的关系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病在脏者取之井,如心烦、胸闷、心悸以及身体出现发热等症状。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输穴是十二正经元气出入之关口,是人体元气经过和留止之部位。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其经气盛大流行。长时期的实践说明,智慧养生有益于功力之筑实,功力之充实和日益积累更有益于精气神的充盈,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绝非矛盾。

五输穴与治病养生的关系

“上工治未病”之方法颇多,如:现代医学所开创的疫苗、预防药物的实施,以及传统的家喻户晓的空气杀菌,等等。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最便捷、最廉价、最环保之方法,还是智慧而科学地利用人类取之不尽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空气,从而达到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抵御外邪不至:即按照一定的(传统)方式,吐纳清新空气,并且取得名副其实的智慧养生的效果,是已经被数千年历史印证了的祛病延年之道法。古人云:“气是添年药,心是使气神,能知神气祖,便是得道人。”巧妙地吐纳空气,灵活地结合修炼者其自身之身体状况,辩证运用并且有机地结合中医经络学,以及井、荥、输、经、合与阴阳五行学说,潜心修炼,才能使人形体不敝,精神不散而益寿延年。道家充满自信哲理内丹学认为:“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孔子家语·执辔》云:食气者,神明而寿。

智慧养生,就是根据习练者的身体状况,在修炼内功时,将其手足三阴经、三阳经反复智慧而科学地加以理顺,然而要智慧科学地理顺其经络,务必首先充分明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特殊医疗作用,进而辨证施治是非常重要的。《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留为荥,所注为输,所引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引,皆在五输也。”

五输穴与阴阳五行相配,即阴经属性是:井穴(木)、荥穴(火)、输穴(土)、经穴(金)、合穴(水)。阳经属性是:井穴(金)、荥穴(水)、输穴(木)、经穴(火)、合穴(土)。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为脉气发出之地,像泉水之源,故称井穴。病在脏者取之井,如心烦、胸闷、心悸以及身体出现发热等症状。在修炼“心悟锤”时,可意引其相关之井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之末端,如中冲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井穴。如心脏有异常症状者,在修炼“心悟锤”时可遵循:气入丹田,呼气时其意炁可沿手厥阴心包经,循经引入中冲穴。通过吐纳,从而达到理顺手厥阴心包经之目的,随着手厥阴经的反复调理,其心包经之经气日益充盈,因此促进了血液循环,以至达到血归包络并激发其心脏充满新的活力,因为气为血之帅。荥穴,为脉气经过的地方,像刚从泉眼里冒出的细水流,故称为荥穴。如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修炼者在练拳时可守住相关之荥穴。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端位,例如:然谷穴为足少阴肾经之荥穴,患有耳鸣、头晕、腰膝力乏者,练功时可依顺足少阴肾经之走向,意引至然谷之荥穴,经过日积月累,其肾气渐已充实,从而取得了肾气足而百病除之效果,因为精从足下起。输穴,是脉气灌注之地方,如同水流逐渐在深处汇合,故称之为输穴。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输穴是十二正经元气出入之关口,是人体元气经过和留止之部位。如太渊穴是手太阴肺经之输穴。若呼吸道不畅,肺气亏虚或颈椎退变而伴有异常者,练拳时可意引太渊穴,意守太渊穴可补充手太阴肺经之肺气。百脉朝肺,只有扶正固本,固本方能培元,培元方能气壮,气壮则康。经穴,为脉气运行的地方,好像大水流快速地流过一样,宽大畅通,故称经穴。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其经气盛大流行。例如阳溪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之经穴,如肠道失常(便秘、慢性腹泻等)者,在练拳时可意守阳溪穴,若每日早晨八时左右练功的效果尤佳。合穴为脉气注入之地,像百川汇聚在一起注入大海,故称之为合穴。合穴位于肘关节、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合入脏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如消化系统常有不适者,练拳时可意守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这个长寿穴,因为得谷者昌,失谷者亡。每天早晨八时许,为消化系统失常者之最佳修炼时辰。若胆囊、泌尿系统不适者,练拳时可意守足少阳胆经之阳陵泉穴,也可以意守足太阳膀胱经之委中穴。(www.xing528.com)

结合经络学的医疗功能,特别是“子午流注”的神奇医疗功能,而修身、养生将古医文化的宝贵资源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恰到好处地借鉴到修身、养生之课题上,这才是名副其实之智慧养生。古圣贤庄子倡导:“呼吸吐纳,熊经鸟伸,为寿而矣。”“心悟锤”在其套路创编时以及于该套路的修炼中,不但注重防身自卫和实战技艺之法则,而且十分重视智慧养生——因为在中华悠久的武林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侠客奇士虽然武艺高超,然而却英年早逝,这些武林精英还未曾归纳总结其呕心沥血而来之不易的武学之玄奥,就匆匆地告别了其执着追求和十分眷恋的中华武学世界,真可谓惜哉、痛哉!历史经验需要人们认真而科学地不断积累,历史之教训,更应务必不断深刻地反思与吸取。

《素问•宝命全形论》强调:“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为此,《心悟锤》既要总结中华传统武术各家所长之实战技艺之道法,更要注重智慧养生之根本。特别是现代社会的今天,随着高端科技日新月异之发展,人类生活的水准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体功能却相应地有所退化,这就是现代人务必注重智慧养生之大势所趋。长时期的实践说明,智慧养生有益于功力之筑实,功力之充实和日益积累更有益于精气神的充盈,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绝非矛盾。当然,所有这些都务必建立在科学修炼,智慧养生之基础上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