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学原理:简化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原理:简化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概括地讲,教育学的任务在于研究和揭示人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为人们提供一个观察与认识教育现象、从事教育实践的指导性工具,提供一个可以推动教育进步的思想武装。教育学在当代的根本特点是不断充实内容,不断完善体系,使之日益精细、完善。按这个要求看,目前的社会科学状况十分不适应,教育科学的状况尤其显得不适应。

教育学原理:简化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概括地讲,教育学的任务在于研究和揭示人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为人们提供一个观察与认识教育现象、从事教育实践的指导性工具,提供一个可以推动教育进步的思想武装

教育学是一种科学理论,是一种社会科学。科学理论,是科学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与人的关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体现在科学理论与人的关系上。因此,对这方面的问题不妨再做一些一般性的阐述。

教育学在当代的根本特点是不断充实内容,不断完善体系,使之日益精细、完善。科学理论对人的作用是重要的,这种重要作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作用呢?科学理论是一种意识性文化,包括有关自然、社会的各种知识以及关于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的知识。不管怎么说,它主要是一种知识,一种具有鲜明意识性的文化。这种意识文化对于人所具有的作用,必然也是意识性的。不少人由于科学理论对于人的作用是意识性的,因而忽视这种作用,认为它是软的,无关紧要。特别是还有人把科学理论做了进一步划分,认为有关自然的科学理论还有点作用,而有关社会的科学理论则根本无用,因此很是低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科学理论对人的作用,最突出地表现在于它是现代人所不可缺少的知识。不论什么科学理论,都向人们提供了一种相关的知识。人们只有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才会形成相关的认识能力。一个对天文学知识毫无认识的人,是不可能进行天文学研究的;一个没有地理学知识的人,也不可能具有认识地理活动的能力。现代科学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科学理论,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也为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创造了条件。科学理论的知识之所以有用,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形成科学认识能力的要素。认识能力包括多方面,从性质上讲,有感性认识能力,也有理性认识能力;从认识对象上讲,有认识自然的能力,还有认识社会的能力和认识人类自身的能力。

平时,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还能够认识到,这是因为他们觉得认识自然的能力十分必要,否则就不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就是自然科学已达到十分严密的程度,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必须严格遵守它,否则就会招致失败。人们对社会理论的作用,则往往认识不足。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人在社会生活中不自觉地形成和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社会认识,他在社会中做事主要是依靠这些社会经验去进行的。由于这些经验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奏效,于是形成了一种抵制本能和下意识,即以为凭着经验完全可以认识社会和办社会中的事,对于学习系统的社会科学知识就缺乏紧迫感,甚而认为没有必要。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人们学习的自觉性不够,而要怪社会科学至今未能形成像自然科学那样严密、定量的体系,致使许多人对社会科学的作用不甚重视。其二,人在社会中认识事物办事情,是直接牵动着自己的主观情感的。因此,认识与实践活动均掺杂着情感因素。人的这些情感因素往往与科学认识并不一致,甚至直接对立。在这种情况下,人往往以情感代替科学认识,按情感办事,不理睬科学。所以,在很多场合,人们会感到社会科学的理论认识不合自己的口味(情感),于是把社会科学的认识抛之脑后,或者直接对着干。人们之所以能够如此,原因在于社会中的事是人的事,人本身既是认识和实践的客体,又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其随机性、能动性很大。有人曾认为,在自然科学里,绝对真理多一些;在社会科学里,相对真理多一些。其意思是,在自然科学中人们的认识较一致,并且认识较稳定,标准也较清楚;而在社会科学里,人们的认识很不一致,并且认识多变,标准不清楚。这种说法,清晰地反映出社会科学的复杂性。

尽管如此,社会科学对于形成人的认识能力的作用还是明显的。现代社会中的科学文化日益庞大,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对社会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管理将越来越困难。社会科学有责任充分揭示出社会中的各种规律,为人们形成科学认识能力服务,为社会认识和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开辟道路。按这个要求看,目前的社会科学状况十分不适应,教育科学的状况尤其显得不适应。(www.xing528.com)

科学理论对于人的作用,还表现在形成人的科学信念中。人没有信念是不行的。文化水平越高的人,信念也就越坚定。在宗教文化时代,人已开始形成信念。宗教文化衰落之后,科学文化代之而起,给人的信念带来新的内容与生机。科学文化不是泛泛地反对信念,而是反对盲目的、教条的宗教信仰,反对这种凌驾于科学知识之上的绝对信仰。科学文化坚持真理,倡导以真理为基础的科学信念。所以,在科学文化时代,由于科学文化的作用,使人们普遍树立起科学的信念。

科学信念与宗教信仰不同。科学信念是建立在广泛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宗教信仰以传统的信条为信仰对象,不准以知识抗拒信条,反而要知识服从信条,在信条与知识发生对立时,要以信条为标准来修正、解释乃至抛弃知识,这就使人越来越愚昧。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极“左”路线盛行的二十年里,其所提倡的蒙昧主义和个人迷信,其实质与流毒所及正与此完全相一致。“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越多越愚蠢”之类的奇谈怪论,正是在此种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科学文化与之相反,它坚决反对僵化不变的教条,坚持科学真理至上,一切信念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真理的基础上,凡与以知识为根据的信念相悖的都要遭到抛弃。科学信念不是依靠强加于人来给予的,而是靠学习和掌握大量科学知识来自觉建立的。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坚持科学知识的过程,也就是树立科学信念的过程。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信念的科学性。科学信念,说到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是人的精神支柱,这一点也离不开广泛的科学知识做依托。以知识为建立信念的手段而不是以情感为手段,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信念的任意性,使信念有一个坚实的客观基础,大大提高了信念的支柱作用。

科学信念突出独立思考。宗教信仰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允许信仰者问一个为什么,只是一味地接受,毫无保留地相信,越虔诚、越盲目、越狂热越好,显然突出了主观情感的特性。科学信念是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由独立思考而形成的,思考越透彻、越独立越好。科学信念要通过独立思考才能建立起来,这否定了任何先于知识的绝对权威的存在,否定了任何思想禁区的存在,坚持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是一种理性表现,要求一切信念都要经过怀疑、分析、论证等环节,符合理性思考的要求。只有坚持独立思考,才能保证信念的科学性。凡经不起独立思考和害怕独立思考的信念,都是必须抛弃和需要修正的。独立思考与盲目信仰针锋相对,坚持了独立思考,盲目信仰不攻自破。通过独立思考形成的科学信念,在思想上扎下了很深的根,一般不易动摇,具有坚定性,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

科学信念具有实践性。宗教信念以自我克制为特征,要求自己修持,在思想上树立起对神灵的虔诚崇拜。科学信念不以自我为目的,而是为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学信念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外部世界的某种稳定的认识。因此,科学信念一旦建立起来,便会促使人去行动,去把认为应该实现的目的付诸实践。从这里可以看出,坚定的科学信念对于人的实践是多么重要。在与宗教的斗争中,许多科学家正是在自己经过独立思考而获得的科学信念的支撑下而显示了大无畏精神。他们相信这是在实践自己的信念,自己的信念没有错,一定会在斗争中胜利。

在科学信念的形成中,社会科学具有突出的作用。科学信念与世界观、人生观、未来观密切相关,这往往又与社会科学理论有着密切关系。对社会科学的认真学习和研究,大大有益于树立科学的信念。信念总要与社会、个人相联系,因此如何认识社会和个人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具有正确的深刻的社会科学素质,是建立科学信念的必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