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体发声器官基本构造声乐与幼儿歌曲演唱成果

人体发声器官基本构造声乐与幼儿歌曲演唱成果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声音是歌唱的基础,要训练好声音进行歌唱,首先要了解人体发声器官的发声原理、构造及作用。图1-1二、人体歌唱器官的构造及作用人体歌唱发声的器官可分为呼吸器官(动力)、发声器官(振动体)、共鸣器官(共鸣器)以及语言器官四个部分。有人把人的共鸣器官叫作口咽喇叭,这是有道理的。发声歌唱时,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动作比平时说话时更加敏捷而夸张

人体发声器官基本构造声乐与幼儿歌曲演唱成果

声音是歌唱的基础,要训练好声音进行歌唱,首先要了解人体发声器官的发声原理、构造及作用。

一、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

从物理学角度讲,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体受力振动产生音波,音波在空气中传播,我们的听觉器官感受到音波的存在,便听到了声音。我们平时说话的发声过程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但是歌唱时的发声过程和我们平时说话时的发声过程不完全一样,前者和乐器的发声过程极其相似。以打击乐器鼓为例,用槌击鼓,鼓皮受到振动,发出声音。鼓槌敲击鼓面是动力,鼓皮是振动体;鼓皮的振动又引起鼓身内的振动,引起共鸣,音量增大。“人体乐器”的动力由肺部呼出的气息形成,气息通过喉头的声带,使声带受到振动而发声,声带是振动体;声带的振动引起咽喉腔及其他腔体(共鸣器)的共振,扩大并美化声音(图1-1)。

图1-1

二、人体歌唱器官的构造及作用

人体歌唱发声的器官可分为呼吸器官(动力)、发声器官(振动体)、共鸣器官(共鸣器)以及语言器官四个部分。

(一)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由鼻、咽、喉器官,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又称横膈膜)、腹肌、两肋等组成(图1-2)。

图1-2

呼吸器官是歌唱的动力器官,呼进呼出的气息是推动歌唱运动进行的能量。一般来说,日常生活中我们得以维持生命的呼吸是比较平静、比较浅的,而歌唱中的呼吸是一种深呼吸运动(详见本书第二章第二节)。歌唱者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呼吸方法的学习,熟练地掌握歌唱呼吸方法,熟练地控制运用气息的程度。

(二)发声器官

发声器官用来发声和改变音的高低,包括喉头和声带。喉头像一个精巧的小盒子,位于气管上端,颈前正中部。“盒子”里面装着一对能够振动发声的声带。声带位于喉头中间,是两片并列、对称且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两条声带之间构成声门。声带在不发声时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通过。发声时,两声带靠拢闭合发出声音。发低音时,声带拉长靠拢,不贴近,较松弛,声带整体都在振动,振幅大,有漏气现象,对呼出气息的阻挡作用不大;随着高音的上升,声带缩短靠近,其挡气作用明显加大,声带变为部分振动或声带边缘振动,振幅小。

(三)共鸣器官

讲到共鸣器官,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共鸣原理。例如军号,号声之所以明亮饱满传送很远,是由于喇叭共鸣的作用。如果去掉喇叭,单吹号嘴,则声音很弱且不好听。人声共鸣的原理就像号嘴和喇叭共鸣的关系一样。有人把人的共鸣器官叫作口咽喇叭,这是有道理的。但其比管乐器的喇叭构造复杂得多,它可以拉长缩短,可以变粗变细,共鸣声腔的容积可变大变小。共鸣器官指呼吸系统管道中空的、相通的腔体,这些腔体包括胸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头骨中的各个空窦),所以说共鸣器官也是人体呼吸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空的、相通的腔体构成一个长长的通道,这个通道通过共振作用使发声器官发出的微弱基音产生变化,使声音美化和扩大,变得明亮饱满,传送至远处。由于音高的不同,歌唱者使用共鸣腔体的比例有所不同。下面简要介绍各腔体的构造和作用。

1.胸腔(www.xing528.com)

胸腔包括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胸腔产生共鸣作用时,胸部有明显的振动感,它使声音洪亮浑厚有力,为低音共鸣作用。一般用于中低音声部及某些粗壮男高音,其他男女高音则不常用或不用。但随着声乐理论的发展,趋向于无论是高音还是低音都最好有胸腔共鸣,有了胸腔共鸣,声音会更结实、更优美,戏曲中称之为膛音。

2.咽腔

咽腔位于颈椎的前方,上起颅底,下至第六颈椎高度的食管上端。咽腔由三部分组成:颅底以下、软腭以上的鼻咽腔;软腭以下、会厌以上的口咽腔;口咽以下、食管入口以上的喉咽腔。连接鼻咽腔、口咽腔、喉咽腔的肌肉壁,声乐上称之为咽壁。咽壁的反射作用可使音色发生变化。张大嘴巴,我们会看到软腭后缘的悬雍垂(小舌头)与咽壁之间有个通气孔,声乐上称之为“鼻咽口”。鼻咽口上方是鼻咽腔。鼻咽口、鼻咽腔对于头腔共鸣有极大的作用。

3.口腔

口腔既是语言器官,又属于歌唱发声的共鸣腔体,同时,又是传送歌声与语音的“喇叭口”。口腔的张开与闭合是靠上颌与下颌部肌肉的力量拉动下颌骨通过下颌关节进行的。口腔顶部为弧形腭弓,前半部为硬腭,后半部为软腭。硬腭为骨质部分,不能活动。由肌肉组织构成的软腭则可以抬起或放下,在调节共鸣中,它的作用很大。口腔的门户为唇与齿,两侧为牙。口腔底面为舌,舌肌的前伸、后缩、下放、上抬,不仅调节着语音,而且,在不断变化的语音中调节着不同母音的共鸣泛音组合的频率,从而改变语音的共鸣音色(图1-3)。

图1-3

4.鼻腔

突出于面部的鼻子只是鼻腔前段的一小部分,医学上称之为鼻前庭,它的共鸣作用不大。真正具有共鸣作用的是鼻前庭后面狭长的空室,医学上称之为固有鼻腔。鼻腔顶窄底宽。在鼻中隔分开的左右鼻道里,有一种海绵体组织的鼻黏膜,覆盖着鼻腔的骨质结构,形成上、中、下三个鼻甲。鼻甲之间的通道(上鼻道、中鼻道、下鼻道、鼻阈、鼻前庭)成了空气的过滤器与进出口。鼻黏膜内的海绵体括约肌本身可以收缩或膨胀,从而使鼻道扩张或闭塞。这种作用对获得鼻腔共鸣及语言的归韵都有很大意义。

5.头腔

所谓头腔共鸣,实际上是头骨(医学上称为颅骨)中各种空窦腔体共振的结果。这些含气的鼻窦空腔共计四对,左右对称排列,它们分别是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图1-4)。上颌窦在鼻前庭两侧,是鼻窦中最大的空腔。额窦位于两眉之中额骨内外两层骨板之间,呈上尖下宽的三棱锥体。此空窦较小,易产生共鸣的高频泛音音色。筛窦位于鼻腔外上方的筛骨内,是一些不规则的小空腔。蝶窦位于蝶骨内,居鼻腔最后上方,左右各一而又常不对称。蝶窦因似蝴蝶形状而得名,它的容积比额窦约大两倍。所以头腔共鸣是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分,它使声音明亮、具有光彩、穿透力强,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一般来说,唱高音时主要是靠头腔共鸣发挥作用。

图1-4

(四)语言器官

语言器官也称为咬字、吐字器官,包括唇、齿、牙、齿龈、舌、喉、腭等器官。从喉部发出的声音只是单一的音响,必须通过语言器官的配合才能形成语音,这些器官活动时的位置和不同的着力部位形成了辅音和元音(即语言)。发声歌唱时,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动作比平时说话时更加敏捷而夸张。敏捷是为了使咬字准确清晰,夸张是为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韵母通畅地发挥。所以语言器官是我们咬字、吐字时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学习咬字、吐字时出声、引长和归韵的重要器官。歌唱学习者要了解中国语言的规律和中国传统声乐中关于咬字、吐字的经验要求,细心揣摩,认真练习,达到“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