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走马塘的热心公益事迹

宁波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走马塘的热心公益事迹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愈守痈心泣血,心力交瘁,与母相依为伴,教持家政,勤勤自勉。娶姚氏,继配向氏,生子七人,女三人。陈愈守从小体质虚弱,患有疝疾,腹痛时不得大小便,一遇劳累,时常发作。后人为了纪念他,旧时在翰香学堂一侧石壁上,镌有“稻笠公旌义事迹石刻”字样。石刻陈愈守有七子,氏子隆藻,国学生,候选府同知。百余年前,鞠躬尽瘁的陈愈守离开了人世,他的后代也各奔前程。

宁波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走马塘的热心公益事迹

“书卷追随数十秋,声名犹记诵明州”。鄞县历史上有许多重视教育的志士仁人,宁波仓基陈氏的16代孙陈愈守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陈愈守(1827-1873),原名愈修,字道立,号稻笠。性机敏,好任事,乘质忠厚。其父陈烈泮(1801-1878),又名棹笠,字贻谋,号醒斋,国学生。长子愈守,次子愈做,三子愈久。勤俭起家。愈守13岁时,失去了亲母和兄长,依靠后母毛氏抚养成人。14岁那年,愈守放弃学业,跟父亲到甬江钱庄学生意。他淳厚质朴,谨慎办事,奔走交易,不辞辛劳,得到钱庄主人的信任和重用。平时,对家中大小事务,他都虚心请教父亲,内外兼顾。不管父亲严厉督责,他始终和颜悦色,从不违心忍爰,弄虚作假。光绪四年(1878),愈守21岁,父亲不幸积劳成疾,溘然长逝。愈守痈心泣血,心力交瘁,与母相依为伴,教持家政,勤勤自勉。

“立身以诚实为本,待人宜宽厚为怀”。愈守虽身居郡城,深感成家不易,寄托子女立志励行,以光大门第。他性喜读书,渴求学问,坚信俭勤宏创业,耕读远贻谋。文惠诗书能启后,太邱矩获善承先。铢累寸积,以致家资充裕。娶姚氏,继配向氏,生子七人,女三人。他发扬父辈们省吃俭用的家风,教子成人,一心为儿孙读书,不惜花费重金设立私塾,聘请名师执教。因此,不管家里子女多,经济负担重,劳苦拮据,自奉淡泊,从未享用鲜衣美食。遇族中生活困苦的,慷慨出资帮助还贷。他喜欢交朋友,家中常接纳嘉宾,高期满座。

凡有益于宗族的事情,他都殚精竭虑,无不勉力为之。使老者有以休之,壮者有以劳之,失业者荐之,少者分别贤愚,使各执一业,以习之。关于修葺历代坟墓、增置三代祀产等事,他都与族人协商,带头捐资促成其事。为给同族排难解纷,晨夕往来,有时风雨霜雪,亦所不辞。数年来,夜以继日,几乎没有一天休息。

他热心教育,经常寄愿后代渐开愚昧,当儿子科考揭晓中得科第时,十分欣喜,认为这是对自己最大的安慰,真是“莘喜文孙传祖现,兰阶挺秀继书香”,他协同族中善人,同治九年(1870)筹建日湖义学,置田百余亩。同治十一年(1872),陈愈守看到每到秋赋,鄞县人赴考很多,其中出身寒索的,借贷实行李,因投之无门,于是渡过钱塘江,租房复习迎考,有时来回在炎日和暴雨之中。许多先生及好义之士,建议必须设立会馆。陈愈守委托司教杭州的范樾,修葺“嘉宾斋”,偕同陈政衔、傅毓章、陈儒棻、冯善任募捐资金,在杭州贡院东桥三角荡,创立省城乡试鄞县会馆,配备厨房,添置家具、杂器。据史料载录,举人陈愈守还在鄞县山乡举办了二所义学,凡耄耄者都记忆犹新。

同治十一年(1872),鄞东的姜村,居民多以渔耕为业,很少读书。过去办过私塾,没过几年就停办。陈愈守与鄞东潘火桥人、江苏候补道台蔡筠应乡人之请,实地考察,他带头捐资修缮私塾的一半费用,其他由蔡耀庭募集,办起了“育英义学”。

同治十三年(1873),陈愈守在鄞西定山的支脉乌山祭扫父墓。乌山山清水秀,人多耕樵,而少读书。父墓左首有白云庵,行将颓废。一次,他经过庵堂,只见里面有书桌,上放笔砚。一打听,知道有人借庵堂教育幼弱孩童。他考虑乡里贫乏子弟识字读书,既能振一乡的文风,又能保住庵堂,于是,与朱志霖议决,出资办了“定山义学”,又帮助姜山建立“育英义学”,还资助修宗潜,设义庄,办了不少好事。

陈愈守从小体质虚弱,患有疝疾,腹痛时不得大小便,一遇劳累,时常发作。但他发愤努力,志识过人,即使寒冬腊月,也早出晚归,带病办小。助资修复婆罗园、旌忠祠。与从弟设“宗赡会”,帮助孤寒子弟和老弱病残。出资整修族内的无主坟,全在他父墓左右。创立“保寒会”,每年做了一批衣服,赏给贫而无衣的族人。建立“全义会”,帮助孤寡无依的老人,安度晚年。又办了“全节会”,专门替寡妇们解决困难。另外,他又踊跃协助民众整修日湖文昌阁西乡风棚碶和枫桥社会公益。因此,一生中无论卖书经商,都恪守本分,指望科贡相连,秀俊不绝,千里捷音传,喜帖报金泥。愈守46岁那年,由于终生辛劳,奔波不止,发已苍白。为使儿辈有一个学习场所,在住宅的西北隅,修筑了一个“勤勤斋”,亲自书写了斋额,作了专记。一为自瞥、自勉,二为鼓励后人,勤奋读书,可见他的良苦之心。(www.xing528.com)

陈愈守追念先辈的世泽,继承流风遗韵,严于治家,身体力行,订立了戒条十则,循理成室,终身教子:一、为人须要立品,勿可妄为;二、祀事须要整理,勿可废驰;三、治家须要勤俭,切勿浪费;四、子弟须要就业,勿可游荡;五、就贾须要勤慎,勿可刻薄;六、为官须要清正,勿坏天良;七、宗族须要和睦,勿可争斗;八、亲党须要照顾,勿厌黄穷;九、佣人须要老成,勿用俊美;十、家境得能温饱,勿吝周济

陈愈守的治家戒条,类似“家训”,家训是古代家庭教育的读本统称。不同人撰写的家训,有不同的名称,如“家诫”、“家规”、“家教”、“家范”等等。古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不同于今天的家庭教育,今天教育的对象是家庭里的未成年人,古代泛指除家长以外的所有家庭成员,足训诫全家人的。让我们仔细阅读陈愈守的十则戒条,无需琢磨,它切合实际,因地制宜,条条可谓是格言和准则,这在当时对勤俭为本、振兴家业、邻里团结、关爱贫穷等日常的为人行树立了榜样,尤其是对为官一任的,讲究清正廉洁,更是重耍。后人为了纪念他,旧时在翰香学堂一侧石壁上,镌有“稻笠公旌义事迹石刻”字样。

石刻

陈愈守有七子,氏子隆藻,国学生,候选府同知。次子隆瑜,中同治癸酉科(1873)举人。四子隆耀,国学生,出嗣仲弟愈敬,五子、七子隆泽、隆奎,国学生,中书科中书衔。三子、六子早年天折。女三人,丹香,梅香,雪香,三女婿中有嘉庆进士,时任上虞县训导、候选府同知和拔贡生,皆有功名。

同治十二年,陈愈守47岁,那年他终究摆脱不了病魔的纠缠亡故。落殓那天,各方深受愈守恩德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来祭祀他,痛哭之声不绝于耳。最后,家中都是不知姓名的人,熙熙攘攘,连跪拜的地方也没有了。愚弟徐致祥在其墓碑左右题了卜个大字:“大名垂雨水,遗泽荫仓基”。这是世人对他恰如其分的评价。百余年前,鞠躬尽瘁的陈愈守离开了人世,他的后代也各奔前程。然而,他的崇高精神品德却永远留在仓基,留在宁波人的心目之中。

中国的家庭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在长期的教育子孙后代的实践中,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和宝货的经验,这是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许多专家指出,对历史上优秀传统的整理当然不意味着对这些东西可以原封不动照搬照抄,然而,几千年的优秀传统中毕竟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在创建文明家庭活动中,我想都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