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中的民办教师:兰州教育史话

改革中的民办教师:兰州教育史话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国家办学力量严重不足和私营办学不被提倡的特殊情况下,民办教师产生了。民办教师,应该说是中国最基层的知识分子群体之一。他们面带微笑,有求必应,这样的民办教师形象一直定格在广大农民脑中。长期以来,民办教师支撑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这个漫长的改革从1986年一直持续到1997年,近九成的民办教师退出了历史舞台。

改革中的民办教师:兰州教育史话

豆利民

星期天回老家看望父母,与家人闲聊中得知我的小学老师周兰芳忽然不能说话了,进一步与同村人交流知悉是患上了脑梗栓塞,已经送医院治疗。周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给我们讲授语文课,她虽然是女同志,却写得一手好字,板书上的字永远是那么遒劲有力。得益于老师的识字教学,我的发音与书写在中学乃至大学都是我的同学所羡慕的。在我模糊的记忆中,我的小学老师都是民办教师,正是这些特定时代下产生的一群特定人物将我们推进了高中,进而送进了大学。

1994年8月我从兰州师专政史系毕业,分配到榆中师范,记得当时报到时是从家里骑自行车去的。榆中师范当时在榆中县三角城的白虎山,从三角城王家营村向南2公里就到了。报到后我被安排担任民教一年级哲学常识和民教二年级经济常识教学,每个年级只有2个班,每周2节课,共有8节课,与现在的14节课相比是天壤之别。可是我一点儿都高兴不起来,因为在民师班的学员中间有好几个是我的老师,如教过我小学四年级数学的王兴,初中时我的班主任赵强。后来他们毕业后都分配到我们连搭学区,赵老师在中学继续担任物理老师,王老师后来在魏家营小学担任教导主任。记得第一节课我说话颤微微,眼睛老是往屋顶上瞧,根本不敢看坐在下面的学员,那节课上得一塌糊涂。我知道我怯场了,因为在座的都是我的老师,任何一个学员都教过比我年龄大的学生。下课后两位老师找到我,指出我不成功的原因,让我树立自信,经过调整我慢慢从怯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作为教师,感觉那时的日子总是很快,可是在当时,我的两位学员老师的日子并不好过,两位老师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王老师全家六口人,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他来上学了,全家的重担都压在嫂子一个人身上。赵老师年长一点,两个孩子都在上高中,压力有多大不言而喻。我所能帮助的就是让他们到我的房间里自己做饭,这样减轻生活上的压力。当时榆中师范的水是咸的,我们去学校旁边的井里打水,然后在我那里喝一壶甜水。因为是刚参加工作,在教学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在讲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个问题时,我卡壳了,我所描述的实例总是显得啰嗦,表述不清楚。王老师很简略地说,其实生产力就好比是脚,生产关系就是我们的鞋,当我们的脚变化了,自然我们的鞋就要换,一语中的,可不是这样吗?这个例子到现在我还在用,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他真是良师益友啊。

最近上网看到南京等部分地区的代课教师由于政策落实问题在上访,并且引起了冲突,地方政府出动警察才得以控制局面,为啥会这样呢?这个问题让我重新去认识民办教师、代课教师。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国家办学力量严重不足和私营办学不被提倡的特殊情况下,民办教师产生了。民办教师绝大部分任教于农村(含县镇)中小学,收入靠公社给工分的多少计算,后来渐渐有了工资。民办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完全享受教师的待遇,却同样担负起了教育的重担。有人曾用“农民教师”来形容他们——教书的农民、种田的教师。那时候还是集体生产,民办老师的工资是用工分来支付的,公办老师拿的是现金。农民钻庄稼地,壮劳力一天的工分是10分,民办老师也是10分,当时做民办教师是非常体面的,相比干体力活,教教课还是比较轻松的差事。1982年包产到户生产队解散,民办老师拿很低的工资,但是相对农民来说还是不错的收入,而且主要还是盼望有那么一天能成为体面的公办教师。民办老师是当时农村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历史条件下不得已的一种安排,这些民办老师教书水平不见得很高,但是正是由于这个群体的存在,使得我们农村减少了许许多多的文盲人口。他们对农村教育的作用不可低估。

民办教师,应该说是中国最基层的知识分子群体之一。他们与农民群众朝夕相处,深知农民群众的甘苦,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农民。由于大多数农民识字太少,他们在农村的威望一直很高。过春节为农民写春联,平时为农民写信,甚至代写情书。因为也算是文化人,村上的红白理事会的工作主要由他们担当,上级要求村里干的宣传工作,村里大多都安排他们去完成。粉刷标语,写批判稿子,挨家挨户去设计学习专栏,为村里办黑板报,挂锄季节为乡亲们念唱本,说评书,编节目,演节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夜校,扫文盲,为农民讲农药使用常识,带头推广优良品种,搞塑料大棚,带头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头搞家庭致富,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他们面带微笑,有求必应,这样的民办教师形象一直定格在广大农民脑中。

长期以来,民办教师支撑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没有他们,就没有九年义务教育今天的普及程度;没有他们,中国农村的文盲会比现在多得多,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www.xing528.com)

1984年对所有的民办教师而言,是命运转折的一年,国家将当年在职的民办教师统一转为公办教师,由当地教育局组织考试,考试合格者即可进入公办教师编制。这个漫长的改革从1986年一直持续到1997年,近九成的民办教师退出了历史舞台。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的老师赵强、王兴才走进了榆中师范,才有了我给自己的老师做老师的现象,应该感谢地方政府不折不扣地执行了中央政策,使没有任何背景的民办教师成为公办教师,从而解决了一辈子的大问题,比起其他地方还在苦苦挣扎的老师,我的老师要幸运得多了。然而我的同学就没有那样幸运了,1991年我大学一年级,我的同学胡向红、赵秀珍高中毕业后进入了我的母校榆中县薛家营小学。他们被聘请为代课老师,他们之所以能进入学校有以下原因:有些地方太偏远,环境太差留不住人;有些民办教师去榆中师范学习,岗位空缺需要补充。好多小学开始办学前班,需要补充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一批代课教师。他们经历了双基达标,报酬由乡里统筹发放,每月几十元至上百元不等。由于工资由乡镇统筹,他们从不奢望工资能按月发放,因为这实在没有可能,到年底能一次性补齐就很不错了。乡里每年和他们签一次合同,合同条款上很明确地写着“聘期是一年”。他们也很清楚自己的命运,学生在逐年减少,公办教师也会渐渐超编,说不上哪天,他们有可能随时被中止合同。胡老师要养家糊口,历经十年选择放弃,去跑出租车,贩卖蔬菜,后来做了包工头,日子过得很红火。赵老师坚持到2004年被清退了,跟随老公种庄稼,由于近几年榆中高原夏菜很吃香,菜价很高,收入也不错。他们的身份是代课教师,他们是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1984年底以前他们被称为民办教师,1985年开始,教育部为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质量,在全国一刀切,不允许再出现民办教师。但不少偏远贫困山区因财政困难而招不到公办老师或公办老师不愿意去,这些空缺仍需临时教师来填补,这些临时教师被称为代课教师。

目前关于代课教师的问题,各级政府采用的办法主要是冻结现有代课教师名单,不再招新代课老师。有条件的录用,培训;不符合条件的转岗,辞退。我的两位同学由于不符合招录条件被辞退了,当问及对此事的看法时,他们说这就是命,对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他们说总要有人来做这件事,再穷也要办教育,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

民办教师任用证书

在兰州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副市长周丽宁表示,2009年兰州市将通过采用考试录用、补偿清退的办法,完成全部清退农村代课教师的任务。对于被清退的代课教师按任教时间满一年1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偿。于是我的两位同学总算获得了一定的补偿,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留给了学校,留给了学生,对于政府对自己的安排他们无怨无悔。

1999年榆中师范国家计划招生人数减少,我被调到榆中九中任教,经过几年的调整,我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偶尔想起自己的老师,自己的同学,还有无数的代课教师,为编制和自己的身份在奔走呼号,就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作为教师我无怨无悔,此生足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