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德治思想:以仁为核心的教育

孔子的德治思想:以仁为核心的教育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 “仁” 的教育,简述如下: 爱人是 “仁” 的核心。“仁” 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观要求,属于道德情操。“仁” 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概念。 为了君子自爱又爱人,真正实现 “仁” 的教育,忠恕必须贯穿于教育思想之中。孝悌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引申出来的人际伦理规范,是实行 “仁” 的教育的根本。概言之,孔子 “仁” 的教育思想,是为仁政德治服务的。

孔子的德治思想:以仁为核心的教育

在 “仁” 方面,孔子要求学生 “依于仁” (《述而》)。《说文》 曰:“依倚也。” 孔子正用此义。其意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离开“仁”。对于 “仁” 的教育,简述如下:

(1) 爱人是 “仁” 的核心。“仁” 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观要求,属于道德情操。“仁” 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概念。樊迟问 “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他又说:“泛爱众,而亲仁。”

爱人的道德准则是具有进步性的,中国历史上一些进步的思想家曾利用它去揭露和抨击当权者的贪婪与残暴。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破天荒地提出爱人的教育,这在当时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教育领域中 “人的发现”,反映了当时人民地位的日益提高。

(2) 忠恕是仁德品德的基本要求。如何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做到爱人呢?孔子认为,在于教育学生实行忠恕之道。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 为了君子自爱又爱人,真正实现 “仁” 的教育,忠恕必须贯穿于教育思想之中。

孔子认为爱人可以有多方面的表现,最基本的表现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这是他认为 “可以终身行之者” 的做人的道德原则,概称为 “恕道”。其着眼点在于强调人的内心思想情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根据自己内心善良意志处理人己关系,以发自内心的爱别人、关心别人的思想情感与别人交往。这就是人的道德自觉。孔子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 “恕”,同时要求是 “忠”。忠即忠诚、忠实、忠心、忠义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仁” 的其他教育内容,如温、良、恭、俭、让等,都贯穿着忠恕的原则和精神。(www.xing528.com)

(3) 孝悌是 “仁” 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孔子对学生的要求是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可见,他认为孝悌是 “仁” 的根本。

孔子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不同,是爱有差等。孔子的仁爱教育是以爱父母兄弟为根本,即孝悌是爱人的基础。孝悌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引申出来的人际伦理规范,是实行 “仁” 的教育的根本。其他对朋友、君主社会、民族、国家等各级各类的爱,都从爱父母兄弟做起。就是说调整人们的关系,首先通过爱人,从调整父母兄弟之间的关系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孔子认为能尽孝悌之道的人,绝不会 “犯上、作乱” (《学而》)。因为从小培养起孝悌的品质,长大后自然会移孝作忠,以事父母之心事君,由孝子变成忠臣,从而由伦理自理变为政治自制。这样从父父、子子始,至君君、臣臣止,关系得到全面的调整,国家社会安定的局面得以长久维持。这可谓孔子进行孝悌教育的政治目的。

概言之,孔子 “仁” 的教育思想,是为仁政德治服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