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与语言的共生机制揭秘

音乐与语言的共生机制揭秘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习得过程的相似性人一旦降生,就生活在音乐和语言两种不同声音系统的世界里。从习得过程来看,儿童获得音乐和语言规则的过程是相似的,他们会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抽象出其中的规则,并轻松创造出新的乐句或语句。如此看来,音乐与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几乎在同一时期。除了教唱儿歌,教师还会在音乐教学中采用“唱游”的形式,将唱与玩、歌与演、音乐与动作相结合。[121]儿童在唱游活动中不仅感受了音乐,也运用了语言。

音乐与语言的共生机制揭秘

(一)习得过程的相似性

人一旦降生,就生活音乐语言两种不同声音系统的世界里。即使没有明确的指导,多数人在长大后都能精通自己的母语,欣赏本土的音乐,拥有一定的“语感”和“乐感”。语感是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包括语音感、词汇感、语义感、语体感、篇章感等。[107]乐感是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包括对音乐中音高、音长、音色等基本声音的感知,以及音乐中人情美、景象美、心灵美、意象美等表达内容的感受。[108]语感和乐感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迅速获得的,而是在长期感知、训练的过程中逐渐习得的。从习得过程来看,儿童获得音乐和语言规则的过程是相似的,他们会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抽象出其中的规则,并轻松创造出新的乐句或语句。而且,成人基本能够辨认和复制学过的旋律、词汇、诗歌和歌曲。[109]

一般来说,语言习得过程中存在着一段时间,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习得最为容易。超过这段时间,语言的习得能力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就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年龄一般限制在1-5岁。[110]音乐习得也可能存在关键期效应,主要表现在绝对音高的习得上。如果一个人6岁以后才开始接受音乐训练,那么他将很难拥有绝对音高能力[111]。如此看来,音乐与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几乎在同一时期。但是,人类的语言能力比音乐能力表现出更强的一致性,人群中语言能力的差异范围小于音乐能力的差异范围,几乎每个人都是自己母语的专家,但未必所有人都精通本文化的音乐。[112]出现这一现象也许是因为语言比音乐承担了更多的交际责任,使用的频率更高。很多人对音乐知识的获取通常是被动的,对这些知识的储存或许是零碎的,并没有形成整体的认知。[113]

(二)习得过程的共生性

音乐和语言的习得过程不仅相似,而且在早期阶段常常是同时进行的。人们起初在音乐中感受语言。父母为了抚慰婴儿入睡,会哼唱摇篮曲,这种音乐符合摇篮摆动的节奏,具有轻柔、舒缓的节奏。[114]与其他歌曲类型相比,它们有更多歌词和旋律上的即兴创作,歌词、节奏、旋律重复性更强,音域范围较为狭窄,元音则更为扩张。[115]除了摇篮曲,母亲跟婴儿的交流很多都是通过歌声来维持的,这种交流依赖于声音形式,无需身体上的接触。[116]成人会对婴幼儿使用“儿向语言”(child-directed language),包括“妈妈语”(motherese)和“保姆话语”(caretaker talk),是儿童在语言获得初期最重要的语言输入,在很多方面都与平时使用的语言不同,有简单的结构、夸张的语调、极强的重复性,还能够复述幼儿语言。[117]摇篮曲和儿向语言里多样的音乐含义极为重要,它们在情绪的交流中具有特殊作用。婴儿会对这些声音做出反应,这当然不是因为词语的内容,而是因为音高、音长、音强等声音要素。婴儿也会用哭、叫与父母建立关系。在生命的头几个月里,他们哭叫声的风格范围快速进展,形成一种特殊类型的婴儿语言,所发出的不是具体的词语,而是音高、音长、音强等声音要素的结合,有着音乐的声音特征。[118]当他们牙牙学语时,便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类似于一种歌唱。[119]我们可以运用Lily的图对儿童在音乐和语言习得初期的共生性做出解释(图2-4):(www.xing528.com)

图2-4 音乐和语言的发展进程[120]

由图可见,音乐和语言的习得有密切关联,儿童最初所感受的声音既有音乐也有语言,也有二者的混合体。当他们开始发音,发出的是“前语言”或“前音乐”,兼有语言和音乐的特征,这在他们出生后的第一年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后来,他们学会了歌唱和言语,这两种声音形式能相互影响、共同习得。当儿童成长到一定阶段,有了词语的意识以后,便开始在儿歌中获取知识。这种诗歌注重节奏、韵律,有鲜明的音乐特征,很多作品不仅能吟诵,而且能直接歌唱。所以,学习儿歌也就同时学习了音乐和语言。学校的早期教育中,音乐教学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除了教唱儿歌,教师还会在音乐教学中采用“唱游”的形式,将唱与玩、歌与演、音乐与动作相结合。[121]儿童在唱游活动中不仅感受了音乐,也运用了语言。随着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摇篮曲、儿向语、儿歌等音乐形式的语言逐渐淡出了儿童的生活,音乐的功能不再是辅助语言和其他知识的输入,而更趋向于单纯的审美、娱乐。学校语言类的课程增加,并开始了母语之外的语言教学;而音乐类的课程则相对不受重视,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更是少之又少。这些情况说明,音乐和语言在习得初期是结合的,人们的母语习得离不开音乐的支持,早期的教育也总是将语言与音乐相结合。但是,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我们却很难看到这种结合。这么多年,第二语言教学效果之所以不尽人意,也许与音乐的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