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发现:音乐与语言的共生机制

研究发现:音乐与语言的共生机制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音乐与语言的理性意义理性意义也叫指称意义或逻辑意义。理性意义是语言交际的基础,也是不同语言之间相互翻译的前提。统计结果表明,同一文化背景下的听者在音乐语义的理解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32]N400是一个与语言加工有关的脑波。[33]但是,这绝不是说明音乐和语言具有对等的语义系统。知音难觅,正因如此,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才会广为流传。这样看来,音乐和语言在意义上是一种互补关系。

研究发现:音乐与语言的共生机制

语言的意义比较容易被理解,任何两种人类语言之间可以在具有相对保真性的前提下互相翻译;音乐的意义备受争议,若是想把音乐翻译为语言,或者把一种音乐翻译成另外一种音乐,而且还想把原本的意思完完整整保留下来,目前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Hanslick曾经写道:“音乐既有意义又有逻辑结构,但这也是仅就音乐本身而言的;它是一种我们能说、能懂但却无法翻译的语言。”[31]但是我们同时发现,虽然不能对音乐进行翻译,但音乐比语言更容易进行文化交流,人们通常能够欣赏,甚至能够“听懂”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或社团的音乐。这些看似矛盾的事实,其实反映了人们看待音乐和语言意义时的不同角度:理性意义和感性意义。

(一)音乐与语言的理性意义

理性意义也叫指称意义或逻辑意义。语言的理性意义在词语层面上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在句子层面上是与判断和推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理性意义是语言交际的基础,也是不同语言之间相互翻译的前提。音乐的理性意义在于主题和动机,虽然音乐并没有呈现出具体的人物、情节、情景,但人们却能从中感受到人物的特征、情节的发展、情景的变化。举一个人人皆知的“高山流水”的成语典故吧!钟子期能从俞伯牙的琴声中听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具体情景。现代认知科学也有相关研究,来证明音乐能传递语义。Hacohen&Wagner先让被试者听一些以前并不熟悉的音乐作品的某一单元,然后让他们指出这些音乐所表达的语义。统计结果表明,同一文化背景下的听者在音乐语义的理解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32]N400是一个与语言加工有关的脑波。之所以被称作N400,是因为它是一个负电位脑波,且在单词刺激后出现400ms左右达到峰值。这种脑波对语言输入的语义特征特别敏感。Koelsch等人的研究表明,跟在不匹配乐段之后的词诱发了N400效应,说明了音乐也可能激活具体的语义概念。[33]但是,这绝不是说明音乐和语言具有对等的语义系统。

与语言理性意义的约定俗成不同,音乐的理性意义常常是不确定的,往往随着听者的解释而变化,所以能够确切领会音乐中语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知音难觅,正因如此,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才会广为流传。Collingwood曾说:“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又说:“一个人听音乐,并不是只听到了音乐,他不仅体验到音响,而且还在想象中体验到一个视觉和运动感觉的姿态和景象:大海、天空、星辰;雨点的降落、狂风的呼啸、暴雨的侵袭、溪水的流动;舞蹈、拥抱和战斗。”[34]可见,音乐在理性意义表达上的模糊性,于所塑造的背景之中留出了大片空白,召唤听者去感受、补充和创造。我们可以举例说明: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法国花样游泳队准备将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音乐编排到碧波竞技中去。消息传出,立刻引起了成千上万人的签名抗议,以致法国的体育部长最后下令禁止。其实,编排者只是喜欢那段音乐而已,而且作为电影的主题曲,音乐本身的意义不是宣扬或歌颂纳粹主义。但是,“对于看过电影的人来说,他们是怎么也忘不了音乐所伴随着的纳粹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赶进毒气室的恐怖镜头,他们当然无法想象这么丑陋的一幕怎么能和美丽的碧波仙子们的表演结合起来。”[35]在此,音乐原本的意义被误解,听者创造了另外一种意义。

(二)音乐与语言的感性意义

语言的感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绪、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理性意义之上,并且不一定为每个字词句所有。音乐的感性意义主要指乐曲的感情色彩,它一般总是能够“凌驾”于理性意义之上,并且为每个音符所有。《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36]音乐是人们心中产生的,而产生的前提是心为外物所感动,作曲者和表演者将情感寄于曲中,这种情感是直接的、明确的。对于一首前所未闻的音乐作品,人们能够轻易体会其中的悲喜,甚至不需要思考的过程。德国诗人Geibel有一首小诗,或许能够说明情感表达之于音乐的重要性:

为什么你不能用语言描写音乐?

因为音乐这一纯粹的要素鄙弃形象和思想。(www.xing528.com)

甚至情感也只是清澈可见的河底,

声音的激流在河面上翻腾落涨。[37]

虽然音乐并不完全如诗中所说,是没有形象和思想的,但是与这些关乎理性的内容相比,音乐中感性的内容占据绝对优势。人类有着相近的情感体验方式,感性意义使音乐更加具有感染力,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能够欣赏它、接受它。这在一定程度解释了为什么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比语言更容易被不同文化的人所理解。

当然,语言的感性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语者的语气语调、抑扬顿挫,其感染力、影响力有时甚至不亚于语义本身。有一个极端的例子:在美国小说家Allan Poe的短篇小说《莫格街谋杀案》中,侦探通过分析一种“外语”的语气语调,顺藤摸瓜,找到了凶手。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发现,即使听不懂一种外语,也能够辨别出说话者是喜是悲。音乐和语言在表达愤怒、恐惧、高兴、悲伤等基本情感时具有相似的声学特征,所以听者在判断这些情感时的一致性非常高(表2-2)。这些共有的声学线索有可能触发大脑的情绪加工模块,乐音和语音具有相似的情感加工机制。[38]

表2-2 音乐与语言共有的声学线索[39]

对比音乐和语言的意义,二者各有侧重:语言偏重于理性意义,约定俗成的词语能够更加准确地传递信息;音乐偏重于感性意义,给人带来更加直接的情感体验。这样看来,音乐和语言在意义上是一种互补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