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与语言共生机制研究:基于整体艺术特征划分

音乐与语言共生机制研究:基于整体艺术特征划分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歌曲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起步阶段,谈到课堂中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歌曲,研究者大多是“一边倒”的局势,赞成将民歌作为教学材料。在对外汉语歌曲教学中,也很少有人提到将艺术歌曲作为教学材料。(四)儿童歌曲与对外汉语教学儿童歌曲是一种特殊的歌曲类型,是根据儿童的年龄

音乐与语言共生机制研究:基于整体艺术特征划分

(一)民间歌曲与对外汉语教学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原指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口头创作,并在口头流传中经过不知多少人的修改加工后最终定型的产物。民歌的表现手法洗练质朴,语言生动,感情真挚,曲式结构简单,艺术形象鲜明,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愿望,反映着人民的历史和民族特性。民歌又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号子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即兴编作而产生的,歌词内容多与劳动直接相关,曲调坚毅质朴、豪迈粗犷。山歌是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等的劳动中即兴抒发思想感情而产生的,不受劳动节奏与劳动方式的制约,节奏比较自由,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小调是在平原地区城镇乡村中产生的,曲调流畅柔美,歌词格式多样,富有变化。[139]在现代的民间歌曲中,很多作品的基本曲调来自传统民歌,但歌词是一些作家后来填写上的,配乐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这些歌曲基本上还是保留了民歌的艺术色彩。

在歌曲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起步阶段,谈到课堂中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歌曲,研究者大多是“一边倒”的局势,赞成将民歌作为教学材料。确实,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最悠久、数量最丰富、流传最广泛的音乐形式,要了解汉语歌曲,就不可能避开民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民歌作为语言材料有许多优势:(1)篇幅短小。民歌是一种口头艺术,为了人们的记忆和传播,它的篇幅一般不会太长,并且具有较强的重复性。(2)语言质朴。民歌出自人民大众之口,是在生活中的创作,语言自然、朴实,有口语化的特征。(3)贴近汉语形式。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很多作品在主体上保留了五级音乐的状态,因而也就更加贴近汉语的形式。(4)富含民俗文化。德国音乐家Schuman曾说:“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性格。”[140]中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而各种风土人情都能反映在汉语民歌里:《小放牛》唱的是河北省闻名中外的赵州桥,还提到了鲁班、张果老、柴王爷等历史人物;《康定情歌》唱的是四川康定的美景,也歌颂了四川人民独立自主、颠覆传统的婚姻观念;《达阪城的姑娘》夸赞了新疆达坂的景物,赞美了那里的姑娘,又反映出那里的婚俗;《走西口》则描述了山西男子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生活艰辛,还有劳动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能够激发国外友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亦可唤起海外华裔子弟的民族情感。但是,民歌中大量的衬词衬字、方言土语不太容易被理解,也不具有日常语言交际的实用性。

(二)通俗歌曲与对外汉语教学

通俗歌曲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创作的歌曲,歌词主要用以表达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反映平民的日常生活,旋律相对易记易唱,结构短小简练,节奏具有现代感。通俗歌曲又可分为民谣型、流行型、摇滚型、爵士型和说唱型。民谣型歌曲的旋律带有浓厚的地方、民间、民族特色,歌词多使用特色语言,描写特色环境和事物,通俗易懂、叙事性强。流行型歌曲带有明显都市化、商业化色彩,内容上多表现爱情和内心的情感体验。摇滚型歌曲强调节奏和音响,突出感觉和精神,歌词直面现实生活,表达真实感受,通常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爵士型歌曲风格上大多富有热情和朝气,也有带有忧郁色彩的蓝调。说唱型歌曲的特点是韵律感、节奏感较强,歌唱者将歌词伴随旋律连珠炮似的快速念出来。[141]

人们常常将通俗歌曲与“流行歌曲”混为一谈,但这两个概念是不能等同的。通俗歌曲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它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由文化工业生产商操纵,以大众电子传媒的形式传播,并在特定时期普遍流行的歌曲。其他类型的歌曲也可能是流行歌曲,比如民歌就被大众广为传唱,并很可能在一段时期是时兴的。但它们创作的初衷不是盈利,所以显然不能被归为通俗歌曲。

在对外汉语歌曲教学的研究中,有越来越多的人赞同将通俗歌曲作为教学材料。虽然这种类型的歌曲在80年代之后才算在国内正式发展起来,却是目前中国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受众最广的歌曲类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俗歌曲的优势首先它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在表现内容上,主题和场景更为日常化,比较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在歌词用语上,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主,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表达习惯,人们对里面的词句能够即学即用。例如李春波作词作曲的《一封家书》,其实就是一封很平常的儿子写给父母的信。学会了这首歌,也就大概学会了如何用汉语写信。此外,通俗歌曲还有其他类型的歌曲所不具备的“时尚效应”“明星效应”,能够激起学习者强烈的学习动机。但是,由于更注重娱乐性和商业性,通俗歌曲在语言运用上往往存在较多问题:有些歌曲,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新潮,生造乱用词语,不讲句法搭配,语义表达前后矛盾[142];有些歌曲,只看局部而不重整体,歌词与曲调无法契合。于是,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不合乎语音习惯的语句:“让我一次爱个狗(够)”“原来你是我的猪大哥(主打歌)”……

(三)艺术歌曲与对外汉语教学(www.xing528.com)

艺术歌曲是指为完成艺术表现任务而创作的歌曲,歌曲结构比较完整独立,一首歌就表达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或情节,歌词具有较高的文学性,经常直接采用著名的诗歌,曲调与歌词配合紧密。[143]

在我国,艺术歌曲属于高雅音乐的范畴,一直被看作“阳春白雪”,处于曲高和寡的境地。在对外汉语歌曲教学中,也很少有人提到将艺术歌曲作为教学材料。其实,这种类型的歌曲在创作上精益求精,词作者多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因而歌词的情感更为细腻、用词更为准确;曲作者也多是专业音乐家,因而语言与音乐的结合更为密切,能为汉语学习者提供语言典范。如用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写了《送别》一曲,是早期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文学和音乐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用长短句写成,语言精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回味悠长;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演唱时的效果如朗诵一般。但是,艺术歌曲的歌词大多采用典雅的书面语,无法满足学习者对口语形式的需求;曲调的音高跨度较大,要求演唱者必须经过严格的声乐训练,否则很难将歌曲准确、生动地演绎出来,对于一般的学习者来说是很有难度的。

(四)儿童歌曲与对外汉语教学

儿童歌曲是一种特殊的歌曲类型,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而创作的歌曲。人们将儿童歌曲的特点总结为:(1)短小精悍、生动活泼;(2)富有知识性、形象性、动作性和趣味性;(3)富有鲜明的环境感、深刻的意境和热烈的感情;(4)口语化、民族化、易唱易记等。[144]可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儿童歌曲与成人歌曲之间都有显而易见的差异。

毫无疑问,儿童歌曲最适合对儿童进行语言教学。在中国的母语教育中,儿童歌曲被用作启蒙教材,是儿童认识世界、学习汉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成人汉语初学者,儿童歌曲富有童趣,歌词中简单的词汇和句法也具有教学意义,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使用,却不能成为主要的教学材料。因为这种歌曲并不符合成人的认知特点,也与他们的日常交际所使用的语言模式不同。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歌曲类型,就是根据汉语教学目的专门打造的歌曲,其歌词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曲调可以是人们所熟悉的,也可以是全新创作的。这种类型的歌曲似乎更有利于教师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但是却很难引起学生、尤其是成年学生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歌曲不是真正的文化产品,而更像是“无意义的语音集合”[145],既不能成为交际的话题,也不能在课堂之外的场合演唱。相比之下,我们更赞成使用已经存在的歌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