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与语言:共生机制研究

音乐与语言:共生机制研究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主要讨论它们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价值,并做了相关的实证研究。[51]Murphey对通俗歌曲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做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歌曲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能够作为听力材料或课本的补充材料,不但有利于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而且有助于词汇教学,以及语法项目的呈现、复习与强化。为题的一系列文章,有针对性、有系统性地讨论了歌曲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中的运用。

音乐与语言:共生机制研究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国外第二语言教学领域,音乐和歌曲逐渐受到了学界的关注。人们主要讨论它们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价值,并做了相关的实证研究。此外,还对歌曲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建议。

(一)在教学中使用音乐的原因和方法

如我们所知,音乐可以是器乐,是一种“无词的语言”。在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中,“暗示法”把教室布置得像音乐会那样幽雅,并在古典音乐伴奏下给学生讲解课文,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放松状态,加强了语言教学的效果。[45]但是,这种方法将音乐作为教学背景而不是教学内容,并没有充分挖掘音乐和语言的内在联系。Clemen指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音乐具有一种平行语言的功能,可以更加直接地表达,并且打动人心;它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的口头与书面表达。[46]Lowe研究了加拿大的法语浸入式课程中音乐训练与语言习得的关系,将音乐训练贯穿于实际教学之中,强调与语言概念有关的音调-节奏模式,并希望语言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内化这些音乐概念。对比教学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这种训练同时促进了儿童语言和音乐的习得。[47]可见,即使是不添加语言的器乐,对于第二语言教学也有全面的促进作用。

Modern English Teacher杂志在1993年第3期刊登了5篇关于音乐、歌曲与第二语言教学的文章,谢福荣对主要内容做了梳理。他指出,音乐能表达情感,描绘千姿百态的世界。音乐的魅力来自理解,理解内容因人而异,这种差异使人们对音乐产生永久的迷恋和追求,同时也为我们把音乐引入外语教学提供了条件。Oranmer和Nunes的教学模式都包括聆听、讨论和写作:通过音乐的聆听展开想象空间;通过对想象内容的讨论增强口语能力;通过命题作文提高写作水平。[48]

(二)在教学中使用歌曲的原因

更多的研究是将音乐和语言结合在一起,主张把歌曲引入第二语言教学。Jolly指出,歌曲是语言和音乐的“中间地段”,具有语言的交流作用和音乐的娱乐作用,可以改变日语课堂中语言训练的单调乏味,加强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的教学。[49]Richards认为,在英语课堂中,对语言的重复是有意义的,然而机械地重复容易使儿童厌倦。歌曲提供了一种饶有乐趣的重复方法,从而帮助教师巩固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的教学效果。[50]Rees表示,歌曲可以摒弃空洞无益的训练,通过对词汇、习语、句法结构、发音、重音、节奏和语调等诸多语言形式的练习与复习,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51]

Murphey对通俗歌曲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做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他首先与Alber一起提出“歌曲缓存器”(a Pop Song Register,PS)的概念,认为流行歌曲是一种简单的语言代码,是青年时代的“妈妈语”(Mothererese of Adolescence),能够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有价值的语言输入,使他们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习得语言。[52]他接着统计和分析了当时英文歌曲排行榜上的前50首歌曲,指出这些歌曲都是为某一文化群体而创作的,歌词中的指称都是模糊的,且很少提及时间、地点和性别,能够使听者在处理歌曲时联系到目前的想法、感觉和行为,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意义。这类似于Vygotsky所提出的内部言语(Inner Speech),具有隐蔽性和简略性。[53]此外,这些流行歌曲还有如下特点:歌词较短、重复性强;语句简短,词汇多样性水平低,即使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也能轻松阅读;话题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在演唱时的语速也较慢,大约是正常言语的一半。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歌曲提供了简短、有效、天然的语言资源,而且比没有音乐的阅读材料更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Murphey还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人们听完一首歌曲以后,这首歌曲会一直萦绕在耳边,仿佛扎根于脑海中一样(Song-Stuck-In-My-Head Phenomenon,SSIMHP),使得歌曲中的语言输入反复而持久。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歌曲的这些特征,促进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与习得。[54]

Lems认为,歌曲在第二语言教学的价值有两部分,包括音乐的内在价值和歌曲的特殊价值。音乐的内在价值在于:引起兴趣—激发动机—提高记忆;降低抑制;强化右脑;强化听觉;提供文化参考;促进班级凝聚力。歌曲的特殊价值在于:使用真实、有效的语言;歌曲中含有足够的冗余信息,学习者在听第一遍的时候就能大致理解其中的含义;能够随时、任意地重播与暂停;歌词中使用高频词和习语;使用句法结构;在语境中使用语法;提供有趣的话题和主题;了解目的语文化,创造声望价值。[55]Schoepp根据前人研究,归纳了在英语课堂中使用歌曲的三大原因:一是情感原因,歌曲突破了常规的课堂模式,提供了无压力的课堂气氛,降低了学习者的情感过滤器。二是认知原因,歌曲的内在特质是重复性和一致性,可以促成语言习得的自动化。三是语言原因,许多英语歌曲本身就是一部完美的口语作品,为学生的日后交际提供了真实的语料和情境。[56]

(三)歌曲的课堂教学

Griffee专注于歌曲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研究,他所研究的重点是歌曲教学方法。他认为,歌曲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能够作为听力材料或课本的补充材料,不但有利于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而且有助于词汇教学,以及语法项目的呈现、复习与强化。虽然目前关于歌曲的教材很多,各个领域也表现出对歌曲教学的兴趣,但这个阶段只能算是歌曲教学研究的“原始阶段”,需要不断探索和追求。[57]他在1990~1991年发表了以“Hey baby!”为题的一系列文章,有针对性、有系统性地讨论了歌曲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中的运用。他指出,在使用流行歌曲教学时会面临一些问题:我们的教学方法对每首歌曲都适用吗?什么类型的歌曲最适合教学?我们只能教短而慢的歌曲吗?我们怎么教比较难懂的摇滚歌曲?如果我们读了一篇关于歌曲教学方法的文章,但是并不喜欢使用这样的方法,该怎么办才好?他由此把流行歌曲分为4类:叙事性歌曲、短而慢的歌曲、短而快的歌曲和较长的歌曲,为每种类型的歌曲规划了教学过程。[58]他的专著《Songs in Action》更为详尽地呈现了多种教学方法,被称为“教师使用歌曲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必读之书”[59]

Anton基于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能够将左右脑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西班牙语基本语法的“现代音乐法”(Contemporary Music Approach),使用专门为语言教学而创作的歌曲,每首歌曲的教学分3个阶段:“歌曲介绍阶段”,主要让学生围绕这首歌曲进行听力、口语和写作的活动;“记录阶段”,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模仿和记忆歌曲,并根据原来的曲调写出新的歌词;“评价阶段”,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评价,评价重点在于发音、语调和节奏,而不在于嗓音条件和演唱技巧。[60]现代音乐法的歌曲都是根据语言教学目的而创作的,这样可以根据歌词中的语言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到新的语言知识。Beach却认为,虽然歌词的词句中有一些不规范的语法结构,并过多地使用俚语,但它们比特意为语言教学而创作的歌曲更有吸引力,学生们并不喜欢“无意义的语音的集合”[61]。Lems总结了歌曲选择的标准:最重要的是教师自己喜欢,并愿意与学生分享;歌词容易被理解,有足够的重复,便于口语练习;歌曲无论是流行的还是经典的,在课外也能听到;从母语者的角度看也是一部好的作品;适合学生的音域;如果可能,可以当作目标语法项目的好的例证;能够广泛介绍不同的音乐体裁;能够适应学生的语言水平。选择歌曲时应该避免:篇幅过长;复杂或矛盾的意象;反常的重音;文法不清;发音不准,拗口的。[62]

谢福荣对国外歌曲的课堂教学做了介绍,包括选歌、备课和运用3个方面。在选歌方面,Horner提出应由学生来搜集所学歌曲。相比教师的选择,学生自己选择的歌曲更为理想,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Ward则主张使用传统歌曲,因为这些歌曲富含英国诗歌的传统文化,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并且不再有版权方面的问题,不会引起法律纠纷。歌曲一旦选定,就应该进入备课环节。Horner强调,围绕歌曲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必须有机地相互结合,并且与课程大纲和教学总目标融为一体。歌曲在外语课堂中既可以用来操练某一语言项目,又可以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进行综合训练。歌曲的运用大致分为歌曲介绍、歌曲聆听和后续活动3个阶段。歌曲介绍利用歌名介绍歌曲的主题,鼓励学生对歌曲可能包含的内容展开讨论;歌曲聆听实际上是一个正确理解歌词大意和学唱的过程,学生在这个阶段做一些相应的联系活动;后续活动则是对听歌和问答的补充,将教唱歌曲视为教学大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63]

(四)歌曲教学的实证研究

早期的研究基于文献的整理和作者本身的教学经验。20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问卷、实验等方式证明歌曲教学的价值,为将歌曲引入第二语言教学提供更多的实证研究基础。

1.歌曲教学与语言形式习得(www.xing528.com)

Rengifo指出,卡拉OK不仅是娱乐休闲的工具,它的真正功能是使歌声沉默,同时显示歌词,人们可以跟随伴奏进行读或唱的活动。在英语教学中使用卡拉OK演唱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改进发音。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作者使用了行为研究法,研究对象是15名来自英语教育机构的成人学生,通过“搜集数据—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提出新的假设—制定新的教学策略”5个研究步骤,证明了卡拉OK对于学生英语发音和学习态度的帮助,并完善了卡拉OK英语教学模式。[64]

Salcedo将94名美国学生分为四组,以3首西班牙语歌曲为材料,证明与单纯的歌词相比,添加旋律的歌曲更有助于学习者对于文本的短时记忆,但是对长时记忆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考试期间播放旋律,反而会对学习者造成干扰;歌曲停止以后,旋律和歌词仍然会在学习者的脑海中不断回响,这就是Murphey所提出的“歌曲扎根脑海”现象。Salcedo同时指出,3首歌曲的教学效果并不相同,表明不同类型的歌曲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如果一首歌曲的歌词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就比较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如果一首歌远远超出学生语言水平,歌词中有太多过时的词汇和复杂的语法的话,学生对其的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65]

Mori认为,适用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歌曲应该速度较慢、歌词较短、重复性强;歌手发音清晰,伴奏声音不应过大;在当代是流行的、有意义的,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同时,教师也可以创作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全新歌曲。Mori的实验就没有使用真实的、业已存在的歌曲,而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语言水平,在熟悉的旋律中填写了全新的日语歌词。对比教学实验的结果表明,虽然歌曲教学对于词汇的即时再认没有影响,但对于词汇的长时再认很有帮助。课堂调查问卷结果也显示,歌曲教学比普通教学更受学生欢迎,而且学生们普遍反应有“歌曲扎根脑海”的现象。所以,作者认为唱歌是一种有效的词汇习得方式,应该被广泛用于第二语言教学。[66]

Ayotte对歌曲在法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实验却显示了不一样的结果。虽然在初步研究的实验中,歌曲对于语法(动词形式)的习得有帮助,而且参加歌曲教学的学生显示出了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但是,在正式研究的实验中,无论是即时后测还是在延时后测都无法显示歌曲对于语法习得的帮助,甚至实验组比控制组的成绩更低,也就是说歌曲教学比普通教学的效果反而要差。这表明,虽然歌曲教学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但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语言习得实际没有太大影响。不过,作者同时指出了自己的研究局限:在短短5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呈现多首歌曲,且每首歌曲含有多种动词形式,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67]所以,对于歌曲用于第二语言教学,我们还应该研究如何“适度”和“适量”。

有的教学实验加入了更多变量,使歌曲教学不再局限于“听”和“唱”。Schunk将歌曲和手语作为两个变量,证明较之普通的口语材料,歌曲对儿童英语词汇的认知更为有利;使用歌曲和手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则可以达到最佳效果。[68]Rukholm以歌曲和投入量为变量,证实了在意大利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中,歌曲有助于目标词汇的习得和短时记忆;如果在歌曲教学中加大投入量,如完成阅读理解、造句、填空、写作等任务,词汇习得的效果会更好。[69]

2.歌曲教学与语言能力发展

Ajibade&Ndububa研究了游戏、歌曲和故事对尼日利亚英语教学的影响,前后测试都采用了口试和笔试两种形式。测试结果显示,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元素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听力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有利于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的获取。其中,口语能力的提高最为突出,听力能力的提高则不算明显。[70]Fonseca-Mora等人的研究则用声乐和器乐作为听觉输入,证明了在第二语言课堂中,使用音乐能够影响语言技能。其中,听力、阅读这两种接受性语言技能的进步要大于口语、写作这两种产出性语音技能。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喜欢并希望教师在第二语言课堂中使用歌曲和其他音乐形式。[71]这些研究表明,如果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好。

3.歌曲教学与学习态度培养

邓昌勇认为,由于被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而左右,娱乐性的教学方式及内容始终不被视作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然而,音乐、歌曲和语言的共同点为大学外语教学提供了可行的、有效的、语言学上的理论依据。为了进一步证明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者对某个班级的大学生进行了前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歌曲教学后,无论是课堂互动性还是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都有了提高,学期考核成绩得到改善。[72]

薛海娌首先使用“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对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等情况。接着进行了两个月的英语歌曲熏陶实验:对于实验班,每堂英语课前或课后播放一首英文歌曲,教师不对歌曲进行任何解释,只提供英文歌词;对于对照班则不进行英语歌曲的熏陶,其他教学内容与实验班相同。教学实验结束后再次对两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一些学生进行个别访谈。结果表明,歌曲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方面有明显作用,对提高英语成绩也有一定影响。[73]

弭宁也采用了问卷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他首先根据Krashen的输入理论,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现阶段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水平状况,发现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接着将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对于实验班,在英语精读课堂每一单元讲解之前插入一首英文歌曲,歌曲与单元主题相关,且歌词难度适中。与薛海娌的教学不同,本实验的歌曲不仅用来“熏陶”,也用于教学,教师会介绍歌曲的文化背景、词曲作家及演唱者,并安排一些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学唱。对于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涉及歌曲教学。与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对比教学实验后,再让所有被试完成相同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英语歌曲教学有利于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能够使他们增强愉悦感、提高注意力,并且在对英语的功用认识上发生了一定的转向,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74]

4.歌曲教学的现状调查

吴学忠研究了将歌曲引入语言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他设计了歌曲与外语教学的调查问卷,对近10所包括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音乐学院和高职学院等五类院校在内的4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对50名大学英语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外语歌曲教育除了存在起步晚、发展水平低、发展水平不均衡、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研究、专任老师严重缺乏等现象外,还有一些现象值得深入思考。例如,学校外语歌曲的重视程度随着年龄由低到高的增长,却呈现出由高到低反向走势的现象,即幼儿园、小学的重视程度高,初中、高中次之,大学则更次。[75]这说明,即使同是歌曲用于英语教学,国内外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国内英语学界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指出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综上所述,歌曲在英语等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研究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从假设到验证、从单学科到多学科综合的过程。在歌曲的价值研究中,歌曲在学生情感方面的影响毋庸置疑,能够引起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动机。但是,歌曲对于语言形式习得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定论,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此外,对于歌曲教学为什么有用,似乎还缺乏很有力的理论解释,需要结合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细致地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